打字猴:1.703198749e+09
1703198749 地面上的积雪越来越厚,为了在峰顶隧道继续工作以及在其他地区休息,工人们不得不在雪堆下挖掘洞穴。雪堆下的洞穴像迷宫一般,连接着生活区域、不同隧道的入口以及工作区域。这简直闻所未闻,但为了在难熬的严冬继续挖掘工作,这种方式又是必须的。挖掘隧道是最耗时的任务,为了保持施工进度,必须日夜不停地挖掘。[14]
1703198750
1703198751 在山体表面钻孔时,铁路华工会先用钻子和锤子在坚硬的花岗岩表面打孔,然后在钻好的孔里放置炸药、引线、黏土、沙子和干草,并把它们压实。工人们点燃引线后,迅速逃离洞穴,随后,好似加农炮炮声的爆炸声就会传来。火药炸开了坚硬的岩石,产生了浓重的烟雾,在搬运岩石碎片和继续钻孔之前,铁路华工必须将这些烟雾驱散。震耳欲聋的爆炸声在群山深处回荡,并不是所有钻好的孔都会被用到,今天,我们仍能在岩石周围或隧道里发现保存完好的钻孔。我们无法想象,工人们是如何在这些冰冷污秽、四处通风、阴暗潮湿的洞穴中生存的,更别说还要承担艰苦而繁重的工作了。
1703198752
1703198753 当铁路华工在峰顶修筑铁路时,阿尔弗雷德·哈特拍摄了许多关于他们的照片。在他的早期作品中,工人都以群体出现,而且进行了模糊化的处理。这一时期的作品虽然重在展现这一区域的粗犷崎岖,但是偶尔也可以看到个人。例如在《峰顶隧道入口附近的工人和岩石》中,画面近处可清晰地看到6个华工,他们正在用钻子和锤子砸碎岩石。他们衣着相似,但也不完全一样。一些人穿着皮靴和工装裤,另外一些人则穿着浅色的棉质束腰外衣。他们的太阳帽样式各异。在《锡斯科的扫雪车》中,画面形成了鲜明对比。哈特重点拍摄了一位华工,他戴着西式帽子,站在一辆巨大的扫雪车前。人们可以通过对比大体明确扫雪车的大小以及5月末峰顶地区雪堆的厚度。工人们为了保护铁路线,在峰顶地区修建了长达数英里的雪棚,《在峰顶地区修建雪棚》就展示了部分修建场景。虽然华工中也有部分熟练的木工,但画面中的中国人似乎只是一名助手。他站在一旁盯着摄影机,脚步轻盈,就像幽灵一般。[15]
1703198754
1703198755
1703198756
1703198757
1703198758
1703198759
1703198760
1703198761
1703198762
1703198763
1703198764 在哈特拍摄的关于峰顶地区的两幅最具美感的照片中,显示了天气好转时峰顶地区的风景,这两幅照片依旧以站立的中国人为主角。众所周知的《运茶水的人》——哈特称之为《前往东侧入口:峰顶西侧唐纳湖段铁路线上的8号隧道》——描述了一位华人用扁担挑着两壶茶水,分发给自己的同胞的情景。水壶是可以重复使用的陶器,沏茶用的茶叶可能来自中国。他独自站在画面中,脸埋在阴影里,穿着高筒皮靴和束腰外衣,戴着一顶太阳帽。在他上方的悬崖峭壁上,一棵针叶松顽强地生长着。这一场景足以让观者震撼,人类似乎并没有征服这座粗犷巍峨的大山,但周围的碎石表明,人类曾在此与大自然进行过激烈的斗争。
1703198765
1703198766
1703198767
1703198768
1703198769 在《西峰东坡的科德斯特里姆》中,3个铁路华工站在塞拉岭上的一座湖泊旁,湖水清澈见底。鉴于地面上并没有积雪,因此可知当时应该是夏天或秋天。其中一个男子穿着黑色的宽松衣服,戴着圆顶礼帽,或许他把辫子垂在胸前。他看起来并不像铁路工人,或许他是个包工头或营地里的职业赌徒?第二个人也面向镜头,穿着围裙和皮靴,看起来像个屠夫或厨师。第三个人是所有人中最清晰的,他应该是个运水工,用扁担挑着两个小桶或小罐。他站在木制的码头上,准备把肩上的容器放进湖里清洗。三个人后面是一间木屋,一个破旧的木制车轮和手推车上的其他部件被扔在地上,表明这里很久以前是铁路工人聚集的营地。这张照片显示,铁路沿线的华人是有分工的,他们从事着不同的职业。
1703198770
1703198771 哈特的许多照片都意在凸显山脉的粗犷之美、建设工程的巨大规模以及周围的环境。比如《唐纳湖,7号隧道和8号隧道,远处是东部的峰顶》,这幅照片是从6号隧道上方拍摄的,向我们展示了工人开辟路基需要完成的巨大工作量。因为铁轨还没有铺设,因此可以断定这张照片拍摄于1868年6月之前。从这张照片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另外两条轨道。一群穿着时髦的男女站在建好的路堤上,俯瞰下方壮丽的景色,不过他们的站位相当安全,远离悬崖峭壁。铁路华工大多数来自中国南方,那里是一望无际的冲积平原,属于亚热带气候,远在千里之外的加州的气候和环境与他们的家乡截然不同,当他们站在那里欣赏这些壮丽景色的时候,他们的内心会涌出什么感受或想法呢?他们会为高原壮丽的景色感到赏心悦目,还是只想尽快离开这里?
1703198772
1703198773 在拍摄这张照片的不远处,哈特又站在6号隧道的上方拍摄了另一张照片——《峰顶隧道之上的木屋,远处是落基山脉》,从这张照片看,这片土地是贫瘠的,几乎没有什么植被。他将位于6号隧道中点的竖井放在了画面中央,周围是工人居住的简易的小木屋。
1703198774
1703198775 在一张绝妙的照片中,哈特拍摄了峰顶隧道的内部场景,当时这条隧道尚未完工。利用未知的光源,哈特试图展示这条隧道的黝黑狭窄,就像一个人工打造的洞穴。由于山体的局限,整条隧道给人一种不适的感觉,营造了一种可怕的氛围。在隧道远端,观者可以模糊地看到两条水平坑道,一条在隧道的“顶端”作业,另一条在路基上。
1703198776
1703198777
1703198778
1703198779
1703198780
1703198781
1703198782
1703198783
1703198784
1703198785
1703198786
1703198787
1703198788
1703198789 当时摄影技术尚不发达,严重影响了摄影,尤其是户外摄影的效果。照片通常是静态的,有时候甚至死气沉沉。其他视觉艺术家创作的关于铁路工程的作品更加多样,更富活力,也更能激发观者的想象力。通过他们的作品,观者可以想象出人类的活动。插画家约瑟夫·贝克尔(18411910)的作品便是如此,提供了观察铁路华工的不同视角,而这些都是摄影师无法做到的。贝克尔为《弗兰克·莱斯利画报》工作了41年之久,是19世纪最著名的插画师之一。在为该画报创作了一系列关于南北战争的插画之后,他又被派往美国的远西区,创作关于铁路华工的专题作品。这些作品后来以《新移民》为标题分期出版。鉴于铁路华工成为修筑中央太平洋铁路的主力,所以他们引起了美国公众极大的好奇心,引发了广泛的新闻报道和描写,而这一系列插画是美国主流媒体第一次对华人这个群体做的专题报道,编辑莱斯利凭此获得了“独家报道权”。[16]
1703198790
1703198791 贝克尔花了6周的时间观察华人,创作了大量关于他们的插画。《弗兰克·莱斯利画报》又对许多画作进行了二次加工。《中央太平洋铁路沿线的华人营地——正在准备晚餐的新移民》是一幅引人注目的作品,画面中有的华工在走来走去,有的华工在支帐篷,有的华工用筷子吃着碗里和大浅盘里的食物。一位华工手持铲子,正在做饭,旁边盖着盖的大锅里盛着蒸煮的食物。还有一位华工手里拿着几条炸鱼,散发出诱人的香味。背景中,几件洗好的衣服在晾晒。另一幅画作——《华人帐篷内的场景——加利福尼亚州中央太平洋铁路沿线》则展示了华人休息的场所以及华人晚上休息的场景。帐篷里只有一支蜡烛在照明,一位华人在抽鸦片,上方的绳子上挂着沉重的衣物。(这两幅图片见第五章)
1703198792
1703198793 贝克尔最著名的作品之一《穿越大陆:中央太平洋铁路沿线的雪棚》展示了华工和他们的劳动成果——铁轨和雪棚。到来的火车让他们欢呼雀跃,脚下的土地上还覆盖着皑皑白雪。[17]
1703198794
1703198795 在贝克尔的作品中,有少数没有付梓出版的草图,这让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审视铁路华工的生活。其中一幅描绘了许多铁路华工站在铁轨旁,看着一辆火车迅速靠近时的场景。背景中,白雪覆盖的群山和高耸的针叶林形成了一幅美丽的风景,与慌乱的华人形成鲜明对比。另一幅草图似乎描绘的是同一地点,展示的也是华人的营地,不过这个营地上没有帐篷,只有一些简易的建筑物,许多建筑物上还有烟囱,证明这个营地并不是临时搭建,而是长期居住的。画面中有的华工在来回走动,有的在赌博,还有的在做饭。另一幅草图被命名为《铁路上的中国搬运工》,当时,许多非中国人的艺术家无法准确描绘中国人的特征,创作的作品就像动画片一样,这幅草图也是如此。不过这是为数不多的完整描绘铁路华工的作品之一,画面上的中国人在大雪纷飞的高原上轻松地聊着天,展示了多年前华工的一个社交场景。[18]在数千名华工中,总有一两位艺术家,人们只能想象,他们在闲暇时光会创作怎样的画作,他们会怎样描绘自己和周围的风景呢?
1703198796
1703198797
1703198798
[ 上一页 ]  [ :1.70319874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