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19882e+09
1703198820 [4] 《太平洋铁路上的隧道》,收录于《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汇报》(1872年),卷1,第155-172页。
1703198821
1703198822 [5] 《致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董事会》。
1703198823
1703198824 [6] 斯坦福,同上。《横贯北美大陆铁路线上黑炸药和硝化甘油的使用》,琳达·霍尔图书馆,https://railroad.lindahall.org/essays/black-powder.html(存取日期2018年6月16日)。
1703198825
1703198826 [7] 《太平洋铁路的建设》,《大陆月刊和西部杂志》,1869年5月,第469-478页。
1703198827
1703198828 [8] 刘易斯·M.克莱门特的证词《太平洋铁路委员会前所作证词》,卷6,第32313233页。
1703198829
1703198830 [9] 《太平洋铁路上的隧道》,卷1,第155-172页。
1703198831
1703198832 [10] 《修建中央太平洋铁路》,第13页;另可参阅《太平洋铁路上的隧道》。
1703198833
1703198834 [11]  1867年1月31日,E.B.克罗克写给亨廷顿的信,《科利斯·P.亨廷顿通讯集和论文集,1856-1901年》,美国微缩摄影协会。
1703198835
1703198836 [12] 《萨克拉门托联合日报》,1867年4月22日。
1703198837
1703198838 [13]  1867年1月7日,E.B.克罗克写给亨廷顿的信,《科利斯·P.亨廷顿通讯集和论文集,1856-1901年》;《四巨头:亨廷顿、斯坦福、霍普金斯、克罗克以及修建中央太平洋铁路的故事》,第81-84页。
1703198839
1703198840 [14] 《帝国快车:第一条横贯北美大陆铁路线的修建》,第318页。
1703198841
1703198842 [15] 另一张同时在此地拍摄的照片标题提到了拍摄月份,拍摄年份应该是1867年,这一年的冬天是有史以来最寒冷的。
1703198843
1703198844 [16] 约瑟夫·贝克尔,《一位艺术家对于〈莱斯利周刊〉的有趣回忆》,《莱斯利周刊》,1905年12月14日,第570页;另可参阅德尔德利·墨菲,《约瑟夫·贝克尔的中央太平洋之旅,1869年》,《老生常谈》(2007年4月),7:3,第1-10页。
1703198845
1703198846 [17] 一些作家认为,这张图片显示了中国人对火车的愤怒,但这更可能只是记者的描述,就像本书在第八章引用的那样。
1703198847
1703198848 [18] 这些作品位于波士顿大学卡尔·贝克尔收藏馆。
1703198849
1703198850 [19]  1867年2月12日,E.B.克罗克写给亨廷顿的信,《科利斯·P.亨廷顿通讯集和论文集,1856-1901年》;《硝化甘油引发的事故》,《萨克拉门托联合日报》,1867年11月30日;《唐纳峰上的遗物》,2012年8月,第4-6页;另可参阅《横贯北美大陆铁路线上黑炸药和硝化甘油的使用》。
1703198851
1703198852 [20] 《太平洋铁路上的隧道》。
1703198853
1703198854
1703198855
1703198856
1703198857 沉默的钢钉:铸就美国铁路奇迹的中国劳工 [:1703197486]
1703198858 沉默的钢钉:铸就美国铁路奇迹的中国劳工 第七章
1703198859
1703198860 罢工
1703198861
1703198862 罢工开始了……那些本该工作的工人走出隧道,不再铺设铁轨。那些本该睡觉的工人继续睡觉,想什么时候起床就什么时候起床。他们在溪流中洗澡,刮干净脸上的胡须,一些人还去捕鱼和打猎。工人们调试好自己的乐器弹奏起来,鼓手们在谈笑风生中敲鼓回应。赌徒们在洗牌玩牌,吸食鸦片的人互相传递着烟枪,喝酒的人一边喝酒一边猜拳,厨师们正在准备聚会用的食物。
1703198863
1703198864 ——汤婷婷,《中国佬》,1977年
1703198865
1703198866 1867年1月,可怕的严冬刚过去一半,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的法律顾问E. B. 克罗克就给在纽约为中央太平洋铁路筹款的科利斯·亨廷顿写了一封信,克罗克在信中坦言,公司的状况不容乐观。由于一直密切关注着公司的财务状况,亨廷顿提议,为了大幅削减开支,公司可以在冬季解聘一部分劳工。克罗克写信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他打消这个念头。克罗克在信中说:“如果想要按计划在夏天抵达交界处的重镇特拉基的话,就一定不要这样做。”“如果削减工人的数量,我们就不得不解雇对公司来说最优秀的包工头。他们就会为手底下的工人安排其他工作,当我们再次需要工人的时候,他们手下就没有那么多中国佬了。这些工人可能会去挖矿,当我们需要他们的时候,不知道还能不能招募到。”克罗克的话清楚地表明,铁路华工并不像某些批评家们所说的那样温顺和受约束,他们是独立且自由的,可以选择任何比修铁路更有吸引力的工作。[1]
1703198867
1703198868 克罗克进一步强调,鉴于公司的要求,“保证组织的完整和周密是第一要务”。招募、运送和安置目前这些劳动力就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把数千人安排在合适的营地,选出称心如意的工头,为了一切正常运行,为每一位工人确定具体的职责,这本身就是一项大工程”。克罗克想要亨廷顿明白,公司不能“解雇任何一个人,因为那会毁掉所有的希望”。他直截了当地告诉亨廷顿,这个做法是“致命的”。在谈到中国人时,克罗克写道:“去年夏秋两季,为了让中国人留在工地上开凿隧道、铺设铁轨,我们做了大量艰苦的工作。但是人员还是持续流失。现在我们拥有的这些工人,已经对工作环境相当熟悉,有着丰富的经验,最重要的是,他们值得信赖。我们无法指望新人,我们需要在峰顶开凿又长又深的隧道,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巨大的工程。我们准备竭尽全力尽快攻克它。”“这些经验丰富的工人每天能完成的工作量是新人的1.5倍,”克罗克争辩道,“我们现在拥有的这些铁路华工,不仅经验丰富而且值得信赖,并非只是身强力壮而已。”[2]
1703198869
[ 上一页 ]  [ :1.7031988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