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271340
1703271341
1703271342
中世纪时的欧洲出现了一个特殊的阶层,他们以服骑兵军役为条件,获得国王或大领主的封地。他们是参加镇压农民起义、国王或大领主掠夺战争的级别最高的战斗人员,是以马代步驰骋于沙场的贵族。他们,就是骑士阶层。
1703271343
1703271344
格老秀斯在对自然法研究的过程中,常常借用数学和几何学的方法,从一些不需要证明的公理出发,得到一些原则,通过推论从而得出一些理性的结论。这种方法把几何学引入法学和政治学的研究之中,别出心裁,也使法学和政治学的研究进入了“论证体系”的时代。后来这种方法被霍布斯借用,更被斯宾诺莎等广泛采用。
1703271345
1703271346
(二)国家和主权学说
1703271347
1703271348
格老秀斯以自然法与社会契约为基础建立起国家学说,而且对国家和主权问题的讨论是在研究国际法的过程中进行的,这是格老秀斯研究的特点。
1703271349
1703271350
格老秀斯认为,人类在进入政治社会之前有一个自然状态。在自然状态中,每个人都没有私有财产,也没有社会等级的划分。人们按照自己的本性生活,整个社会和平而分散。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进步了,剩余产品增加了,于是出现了私有财产,人们为了争夺私有财产而争斗,于是也就出现了人与人的争斗。人们觉得孤立的家庭无力抵抗强暴的侵袭,于是受理性的驱使,互相达成协议,订立契约,成立了国家。“国家是一群自由人为享受公共的权利和利益而结合起来的完善的团体。”也就是说,人们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大家相互约定,成立一个凌驾于所有人之上的组织——也就是国家——来约束大家的行为,使每个人的财产不受到侵犯,同时也使每个人不能轻易地去侵犯别人的财产。
1703271351
1703271352
国家的主要特征是掌握主权,主权是国家至高无上的权力。“凡行为不受别人的意志或法律支配的权力就叫做主权。”他认为主权包括颁布法律、执行法律、任命公职人员、征收捐税、决定战争与和平缔结条约的权力。不过格老秀斯认为主权的至高无上是对内而言,对外只能讲平等。这表明,格老秀斯主要是从国际法角度来考察主权的性质。从国际法的角度来考虑,主权就是不受另一个权力支配的权力。这无疑是对布丹的国家主权理论的补充,布丹只是提出主权是最高的、永久的、不可分割的,而格老秀斯则补充了在对外时国家主权的独立性。
1703271353
1703271354
格老秀斯认为主权是绝对的,但也极力反对“主权在民”。他认为主权的体现者只能是君主和极少数人,如果多数人即人民群众掌握主权,必然引起祸患。尽管在国家成立之前,人们具有天然的权利去抵抗和防止被侵犯,可以运用一切手段去保护自己,但一旦人们形成契约,建立了国家,国家就有超过个人权利的权力。为了维护公共的和平和整体的利益,国家有权力阻止人民实施其天赋之权利。如果允许滥用抵抗的权利,国家将无法存在,而变成一盘散沙式的人群。所以臣民应绝对服从国家的权力,虽然人民对国家的政体有自由选择的权利,但既定之后,人民的职责就终结了,绝对无任何革命的权利,即人民没有任意改变政府形式的权利。同时,他还认为主权者对主权拥有所有权和使用权,就像每个人对自己的私有财产的拥有一样,所以主权者可以购买、转让甚至赠送主权;格老秀斯认为这样只是转让了对人民的统治权,而没有转让人民本身,所以不能算是对人民人身自由的损害。他还认为政府并不单单是为了人民的利益而存在的,主权者完全有可能以自己的利益为目的。
1703271355
1703271356
(三)国际法原则
1703271357
1703271358
格老秀斯被称为“国际法之父”,这自然表明其在国际法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出的重要贡献。
1703271359
1703271360
为了解决国与国的纷争,要有一种规则约束各国,这就是格老秀斯的国际法思想。格老秀斯指出,国际法的权力来源是“众人的共同允许,或者最低限度得自许多民族的共同允许”。事实上,国际法往往只有一部分国家承认,并不是世界所有的国家都承认并遵守的。
1703271361
1703271362
在古罗马时期,“万民法”这个词就存在了,是针对未取得罗马公民资格的各民族的法律或者习惯,规定了这些民族的财产、契约、婚姻等事项。中世纪时,“万民法”则成为满足私人利益的工具,是一个国家或者团体之间在交往过程中为了满足私人利益而形成的法律或者习惯。到了格老秀斯这里,“万民法”则成为拥有主权的国家之间的法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法,国家成为“万民法”的主体。
1703271363
1703271364
格老秀斯认为国际法的最终目的是寻求和平,尽力避免战争。他批评战争,当然他并不是盲目地反对一切战争。格老秀斯也同意国家在遭到威胁和攻击时,为了自卫,必要时可以使用武力、发动战争。战争的目的也只是为了结束战争、实现和平,在战争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人道主义原则。他的《战争与和平法》中就写了一系列的人道主义原则,如遵守约定,保护妇女、儿童、学者、商人及一切无辜者等等。
1703271365
1703271366
为了避免战争,格老秀斯提出公海自由等进步的主张,对后世有重大影响。格老秀斯认为:“海洋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是不可占领的,应向所有国家和所有国家的人民开放,供他们自由使用。”所以在《海上自由论》一书中,格老秀斯就抨击了葡萄牙对东印度洋群岛航线和贸易的垄断。时至今日,格老秀斯的“公海自由”已作为一项国际法原则,为全世界人民所接受,对于世界人民的交往和经济的交流有着积极的意义。可以说,是他让我们能在海上自由航行。
1703271367
1703271368
根据“公海自由”的精神,1982年,《联合国海洋公约》规定了六个方面的自由,当然,这是对格老秀斯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它考虑到了各种社会公共利益而对自由作了某些限制。在这里,我们把这六种“公海自由”介绍给大家:(1)航行自由;(2)飞跃自由;(3)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自由(须受关于大陆架条款规定的限制);(4)建造国际法所容许的人工岛屿和其他设施的自由(须受大陆架条款规定的限制);(5)捕鱼自由(须受关于公海生物资源养护和管理条款规定的限制);(6)科学研究自由,但须遵守公约中关于大陆架和海洋科学研究的两部分规定。
1703271369
1703271370
三、历史评价
1703271371
1703271372
格老秀斯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首先,他第一次把国际关系问题引入政治学,把主权国家作为国际法的基础,从而奠定了近代国际法的基础。其次,格老秀斯进一步地发展了布丹的国家和主权学说,使主权具有了对外独立的意义。再次,格老秀斯将几何学的方法引入了政治学的研究中,萨拜因认为,这种论证方法比其自然法理论本身更有重要的意义。最后,格老秀斯最早在自然法学说中提出了人权原则,排斥了神学的权威地位,使自然法摆脱了神学,成为西方近代政治思想的重要理论基础。当然,格老秀斯的思想也有其时代局限性,如反对“人民主权”等,但这不能掩盖其光芒。
1703271373
1703271375
第九节 霍布斯的“怪兽”——《利维坦》
1703271376
1703271377
一、人物背景
1703271378
1703271379
16—17世纪的英国是值得历史铭记的。就在这二百多年中,资产阶级革命在英伦三岛上爆发,新的生产方式和新的社会阶层出现并且逐渐发展壮大。一方面,英国开始了海外扩张,掌握了蓝色海洋上至高无上的霸主地位,一个属于英国的时代正在到来,而不列颠帝国的光芒也正在世界各大洋的海面聚集。另一方面,国王和议会的斗争终于发展成为战争,国王被他的臣民处死,而共和国也在短暂的辉煌之后重新被王室家族的权威所淹没。杀戮、流血、征服和掠夺代替了春天的花朵和夏天的布谷鸟,人们在死亡和动荡中等待着下一个春天的到来。这是一个急剧变动着的年代,旧的时代正在死去而新的正在经历出生的阵痛;这是一个可以绝望也可以期待的时代,一些不一样的事情正在悄悄地发生,但是那些在战乱中辗转的人们却不知道,明天会有什么在远处等待。
1703271380
1703271381
1703271382
1703271383
1703271384
霍布斯画像。
1703271385
1703271386
但是无论如何,生活总是在继续。1588年普通的一天,一个小男孩降生在英国维特夏郡维斯堡镇的一个穷苦牧师家庭。他的到来带来的是叹息和忧虑,没有人能预言在这动荡的年代里,谁会主宰这个孩子的命运,也没有人能够猜测,到他长大的时候,等待他的是战争、是牧场,还是五月的天空下明媚的草原。更没有人想到的是:这个叫做霍布斯的羞赧而胆怯的男孩,日后成了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卓越思想家,是17、18世纪机械唯物论【5】的创始人之一。
1703271387
1703271388
霍布斯的童年并不快乐,他的父亲性格暴躁,一次与同事争斗后竟然远遁他乡,从此杳无音讯。没有父亲看护的霍布斯内心深处缺乏绝对的安全感,这种性格伴随了他一生,并且被他日后在风雷激荡的革命时代所经历过的种种暴力和动乱的威胁所强化,以至于他的著作和学说都摆脱不了这种心灵的阴影。霍布斯很早就由他的教父抚养和教育,自幼天资聪明。15岁入牛津大学学习,19岁毕业后任教,讲授逻辑学。22岁的时候,他就因为学识渊博而驰名遐迩,受聘为大贵族卡文迪什男爵的家庭教师,从此开始了和贵族集团较为密切的接触。这使得霍布斯有了很多闲暇时间从事思考和研究,并且获得了游历欧洲的机会。他还有幸成为当时大名鼎鼎的思想家弗兰西斯·培根的秘书,很受其器重,成为培根唯物主义的继承者。几次欧洲之行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考察了欧洲各国的社会政治状况,结识了欧洲当时的许多知名学者,大陆文化特别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引起了他的强烈共鸣。霍布斯的眼界被打开了,他接触到许多前代的和当代的学者,并且逐渐在心里构筑了自己宏伟的哲学大厦:要以伽利略机械运动原理为指导、几何学为方法来解释物体、人以及国家的基本原理。但是这一计划被英国内战的爆发打断了。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他为躲避战乱,在巴黎住了11年,革命后回到英国,再次集中精力探讨社会政治问题,并系统地整理了自己的思想。1651年,霍布斯发表了《利维坦或物质、形式和教会的、世俗的国家权力》(简称《利维坦》)一书。1655年和1658年,他又先后发表了《论物体》和《论人》两部著作。以上三部著作构成了他的机械唯物主义的完整体系,尤其是《利维坦》,更是成为他政治理论的成熟代表。
1703271389
[
上一页 ]
[ :1.7032713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