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308911e+09
1703308911 如果我们记得初等教育的费用出自内务部的预算,那么中等和高等教育的开支规模(表现为教育部的预算)就相当惊人。
1703308912
1703308913 [339]Kaufman,Bangkhuad,第220页,注意到在非常靠近曼谷的这个社区,1954年只有6%的十几岁青少年在上随便什么形式的中学。
1703308914
1703308915 [340]比如,参见David K. Wyatt,The Politics of Reform in Thailand: Education in the Reign of King Chulalongkorn (New Haven, Conn.: Yale University Press,1969),第1章;以及他早期的论文,“The Buddhist Monkhood as an Avenue of Social Mobility in Traditional Thai Society”,Sinlapakorn,10(1966),第41—52页。
1703308916
1703308917 [341]亦见上引书,第149页;Kaufman,Bangkhuad,第220页,评论说,到1971年,这个社区60%的十几岁青少年都进了中学。
1703308918
1703308919 [342]同上,第229—231页,提供了这个主题的一些极好材料。Hans Dieter-Evers,“The Formation of a Social Class Structure: Urbanization, Bureaucratization, and Social Mobility in Thailand”,见Clark D. Neher,Modern Thai Politics(Cambridge, Mass.: Schenkman,1976),第201—205页,指出自1932年政变时期以来这个趋势就在逐步发展。从他研究过的一个高级文官样本来看,1933年前进入政府部门的那些人有26%拥有国外大学学位;二战后进入的那些人中,这个数字是93%。
1703308920
1703308921 [343]在此需要强调的是人们以为可能的流动程度,亦即公众意识的变化。不必惊诧,实际的流动没有那么激动人心,如克拉夫特的抽样调查所示:
1703308922
1703308923
1703308924
1703308925
1703308926 资料来源:Richard Kraft,Education in Thailand: Student Background and University Admission(Bangkok: Educational Planning Office,Ministry of Education,1968),转引自 Mudannayake编,Thailand Yearbook, 1975—1976,第117页。克拉夫特估计,政府官员的孩子获准读大学的可能性,比农民家的孩子大267倍(工厂主和实业家的子女也比后者大35倍)。
1703308927
1703308928 [344]与二战后世界权力从欧洲向美国的普遍转移相一致,泰国教育金字塔的顶端变成了加利福尼亚、印第安纳和纽约的大学教育,而非伦敦和巴黎。Harvey H. Smith等,Area Handbook for Thailand (Washington, DC: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68),第175页,说在1966年,留学国外的4000名泰国青年中,有1700人是在美国。(有充足理由相信,这两个数字都是不切实际地偏低。)而近至1955年,留学国外的泰国人总数还只有1969人(Evers,“Formation”,第202页)。
1703308929
1703308930 [345]例如,参见Thanet Aphornsuwan,“Khwām khluanwai khong nak suksā Thai nai yukh rk (早期泰国学生运动)”,见Witthayakorn Chiengkun等,Khabuankān nak suksā Thai adīt thung patchuban (泰国学生运动史)(Bangkok: Samnakphim Prachan Siao,1974),第28页;Sawai Thongplai,“Some Adults’Ideas about Some Youngsters”, Prachachart Weekly Digest,22(1976年3月30日),第15—18页。
1703308931
1703308932 [346]Neher,“Stability”,第1101页;Darling,“Student Protest”,第8—9页。
1703308933
1703308934
1703308935 比较的幽灵:民族主义、东南亚与世界 [347]试比较曼谷的消费者价格指数的以下数据(1962年为100):1964,102.9;1965,103.8;1966,107.7;1967,112.0;1968,114.4;1969,116.8;1970,117.7;1971,120.1;1972,124.9;1973,139.5;1974,172.0;1975年1—8月,176.4。数据摘自World Bank,“Thailand”,(1975),II,Table 9.1。Neher,“Stability”,第1100页,给出的通胀率是:1972,15%;1974,24%。
1703308936
1703308937 [348]意义重大的是,当这一对独裁者在1969年举行全国选举时,民间的反对党民主党——它在某些方面是新资产阶级各阶层的代表——囊括了曼谷的全部席位。这次全胜应当看作是中产阶级参与1973年10月14日事件的前兆。关于民主党人的全胜,参见J.L.S. Girling,“Thailand’s New Course”,Pacific Affairs,42: 3 (Fall 1969),尤其是第357页。
1703308938
1703308939 [349]此处值得一提的要紧事情,是反对他侬—巴博政权的最终示威的规模。Neher,“Stability”,第1103页,给出的数字是500,000人——这是泰国史无前例的大示威了。
1703308940
1703308941 [350]国内总投资的年增长率,1960—1965年为14.4%,1965—1970年为13.5%,1970—1975年降至5.1%。国际收支形势自1973年以来迅速恶化。
1703308942
1703308943
1703308944
1703308945
1703308946 资料来源:《国际复兴与开发银行行长的报告与建议》,附录I,1976年9月1日。
1703308947
1703308948 [351]实际上是沙立宣布罢工和组织工会为非法的,这既是为了挫败左翼反对派,也是为了鼓励外国投资。内尔《稳定》一文(第1100页)指出,“1973年发生了两千余起劳工罢工,几乎全是发生在1973年10月起义之后[着重号系引者所加],1974年前六个月统计出大约有1500起罢工。与此相对照,1969—1972年三年间,总共不过发生了100起罢工。”讪耶政府提高了60美分的日最低工资,先是提到1美元,后来(1974年10月)提到1.25美元。Indochina Chronicle,1975年5—6月。
1703308949
1703308950 [352]有些经营不善的泰国企业的利润率肯定直接依赖独裁政府所保证的极其廉价的劳动力。
1703308951
1703308952 [353]1966年,向政府登记的30,672家制造企业中,仅5%雇用人数超过50人。Smith等,Area Handbook,第360页。
1703308953
1703308954 [354]“很奇怪,职业学校毕业生找工作这么难办。在乡村地区,只有25%的人能够找到工作;在大曼谷区域,形势好不了多少,只有大约50%就了业。”Mudannayake编,Thailand Yearbook, 1975—1976,第110页。
1703308955
1703308956 [355]意味深长的是这一事实:在1973—1976年间,也许最为好战的劳工工会是旅社与宾馆工人联合会,由大名鼎鼎的活动家贴蓬(Therdphum Chaidee)领导。(到1976年,暹罗单单一流宾馆就至少有50家,雇用了三万多人。Bangkok Post,1975年5月22日。)再没有人比薪水微薄的侍者或女服务员更加苦涩地看到,他们有些同胞实际上过的是何等穷奢极欲的生活。颇可说明问题的是,联合会好战性的主要目标,不是外资或华人的宾馆(它们通常十分乐于承认工会,并通情达理地跟它打交道),而是泰国人(新老富豪)拥有的宾馆,后者执意以恩庇方式对待雇员。1975年最为暴烈的罢工,是在市中心豪华的律实他尼(Dusit Thani)酒店爆发的,当时泰国人管理层雇用了红卫队的枪手来破坏罢工。参见《曼谷邮报》1975年5月30日所做的叙述,其中还引用了总理克立·巴莫对他所谓“私人军队”的激烈批评。
1703308957
1703308958 [356]Chaktip Nitibhon,“Urban Development and Industrial Estate in Thailand”,见Prateep Sondysuvan编,Financial, Trad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ailand(Bangkok: Sompong Press,1975),第249页,记述说,1967—1971年间,曼谷登记的车辆数增加了15%(路面增长了1%)。1973年,随着32万多辆车的登记,暹罗首都容纳了全国车辆总数的一半有余。
1703308959
1703308960 [357]例如,参见Somporn Sangchai,“Thailand: Rising of the Rightist Phoenix [原文如此!]”,见Southeast Asian Affairs 1976(Singapore: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1976),第361—362页。
[ 上一页 ]  [ :1.70330891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