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311603
[164] 这是奥勒留特有的智慧和美德。P.I.,页336。
1703311604
1703311605
[165]Essay,页242。爱比克泰德指出:“但是无论是谁,能高贵地屈从于必然,我们就认为他是明智的,在处理神圣的事情上富有技巧”。《道德手册》,L.II,页44。
1703311606
1703311607
[166]P.II.,页54。
1703311608
1703311609
[167] 甚至加尔文教将劳动看成是拣选的标志的概念也是如此。《创世记》的第3章写到,上帝告诉亚当:“因为你,这土地要受我诅咒;从此你一辈子辛劳,才能勉强果腹……汗流满面,才能吃得上一口”。《创世记》,第3章,17—19,《圣经》,页3。
1703311610
1703311611
[168]P.I.,页175。
1703311612
1703311613
[169]P.II.,页87。
1703311614
1703311615
[170]Institutes,页155。
1703311616
1703311617
[171] 皮尔斯(Pierce)认为,在此意义上,弗格森预见到了了阿德勒(Alfred Adler)的“驱动力抑制”(subordination of drives)概念。Pierce,《苏格兰常识学派》,前揭,页143。
1703311618
1703311619
[172] Hirschman,《激情和利益》,前揭,页32—33。
1703311620
1703311621
[173] 斯密将“野心”与仿效、嫉妒和虚荣相联系。例如,参见TMS,I.iii.2.i,页50。它被更狭隘地定义成对优胜的欲求,对 “真正的优越,领导和指导其他人的判断和行为”的欲求。TMS,VII.iv.25,页336。但弗格森认为仿效和野心是彼此独立和分离的。Institutes,页93—95。
1703311622
1703311623
[174]Essay,页138;P.I.,页244—245。
1703311624
1703311625
[175]P.I.,页 207。
1703311626
1703311627
[176]P.I.,页235。
1703311628
1703311629
[177]P.II.,页342。
1703311630
1703311631
[178]P.I.,页235—239。
1703311632
1703311633
[179]Essay,页56—57。
1703311634
1703311635
[180] Pierce,《苏格兰常识学派》,前揭,页142—143。
1703311636
1703311637
[181] 更深入的探讨参见第十一章各处。亦可参见页120—121。
1703311638
1703311639
1703311640
1703311641
1703311643
激情社会:亚当·弗格森的社会、政治和道德思想 第六章 弗格森的“看不见的手”
1703311644
1703311645
自生自发秩序理论
1703311646
1703311647
一、背景
1703311648
1703311649
[101]自生自发秩序的概念贯穿弗格森的全部文本,并且是他大部分著作的核心理论骨架。当然,自然生发或“看不见的手”的模型是现代社会科学产生的基础,虽然需要指出,弗格森并非第一个发展行为的非理性主义[1]解释的思想家,根据这类解释,社会秩序从个体行动者表面上随意的行为中自发地产生。这样的观念的雏形可追溯至18世纪早期的曼德维尔和维科,[2]16世纪的莫利纳和萨拉曼卡学派,[3]并且可以远溯至公元前4世纪中国思想家庄子的著作。[4]但弗格森位列最早明确地提出自生自发秩序理论的欧洲思想家群体,这个群体的其他思想家包括孟德斯鸠、休谟、斯密、里德、斯图尔特、罗伯森和米勒。而且,就从个体不时进行的那种看似随机的私人行动中自发地产生社会模式、秩序以及进步的方式而言,弗格森的分析是迄今为止最详尽、系统和明确的。[5]社会秩序并非有意识的规划和设计的结果,而是次级理性、[102]内部进程的产物。这个理论为人所知是因为它直接影响了后来著名的社会思想家如黑格尔、涂尔干、哈耶克和波兰尼等人。
1703311650
1703311651
二、概述
1703311652
[
上一页 ]
[ :1.70331160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