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315919e+09
1703315919
1703315920 进步变成最高价值,任何人敢对“进步”稍表迟疑都是反动、退后、落伍、保守的。在这种情况下,保守的观念和进步的观念就不能保持平衡。在西方,例如英国有保守党,它并不以“保守”为可耻。……中国人如果对旧东西有些留恋,说话时就总带几分抱歉的意思;虽然他心里并不是真的抱歉,因他总觉得保守、落伍是说不出口的。只有前进、创新、革命这才是真正价值的所在。所以中国思想史上的保守跟激进,实在不成比例,更无法互相制衡。这是因为中国没有一个现状可以给保守者说话的余地。你要保持什么?因为这个“变”还没有定下来,没有东西可以保存。519
1703315921
1703315922 我们已习惯于从政治上以“进步”、“创新”、“革命”为标准去评判历史,而不大注意对一种思潮、一种思想,特别是对那些保守的思潮和思想进行文化史上的分解研究。从这个意义上讲,近代中国的宪制主要不是受制于保守主义,而是被保守主义无法与“进步”、“创新”、“革命”的激进主义相互制衡所困。
1703315923
1703315924
1703315925
1703315926
1703315927 中国的近代性(1840-1919) [:1703314383]
1703315928 中国的近代性(1840-1919) [1]庞朴:《文化结构与近代中国》,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65页。
1703315929
1703315930 [2]魏源:《筹海篇》四。
1703315931
1703315932 [3]魏源:《筹海篇》三。
1703315933
1703315934 [4]魏源:《筹海篇·议战》。
1703315935
1703315936 [5]魏源:《筹海篇·议战》。
1703315937
1703315938 [6]参见列文森著,郑大华、任菁译《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年
1703315939
1703315940 [7]曾国藩:《曾文正公全集·杂著二·笔记二十七则·礼》。
1703315941
1703315942 [8]曾国藩:《曾文正公全集·杂著四·劝学篇示直隶士子》;《日记·卷上·辛亥七月》。
1703315943
1703315944 [9]贺熙龄:《寒香馆诗钞·舟中怀左季高》,注。
1703315945
1703315946 [10]左宗棠:《左文襄公全集》,诗集,燕台杂感。
1703315947
1703315948 [11]李鸿章:《禀母》,见周惟立校:《清代四名人家书》,广益书局,1936年第145页。
1703315949
1703315950 [12]许同莘:《张文襄公年谱》,卷一。
1703315951
1703315952 [13]张之洞:《张文襄公全集》,卷二〇四。
1703315953
1703315954 [14]盛国颐:《盛宫保引述》。以上材料也可参见陈绛《洋务运动与儒学传统》,《复旦学报》,1996年第4期。
1703315955
1703315956 [15]列文森著,郑大华、任菁译:《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52页。
1703315957
1703315958 [16]《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四七、四八。
1703315959
1703315960 [17]参见倭仁《倭文端公遗书补·密陈事宜疏》。
1703315961
1703315962 [18]参见倭仁《倭文端公遗书》,卷四《日记》。王家壁也认为,“国家之自强,正在用人行政”。《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第1册,第13页,王家壁奏折附片。方浚颐也强调,“中国之强弱,视乎政事之得失,而不关乎货财之多寡;而世运之安危,根乎治理之纯驳,而不关乎兵力之盛衰”。方浚颐:《二知轩文存》,卷二,《议复赫威两使臣论说》。也可参见陈绛《洋务运动与儒学传统》,《复旦学报》,1996年第4期。
1703315963
1703315964 [19]参见列文森著,郑大华、任菁译《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第58页。
1703315965
1703315966 [20]《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四八、二五。
1703315967
1703315968 [21]曾国藩:《曾文正公手书日记》,家书卷一,同治元年五月初七日。
[ 上一页 ]  [ :1.70331591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