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320902
1703320903
四、1992年以后的金融资本阶段,财富转移不下于十万亿元人民币。
1703320904
1703320905
这些资本扩张,“加上其他种种以权谋私,如有的领导秘书收取贿赂、乱收款乱收费等,估计在中国转型期二十年中,权力资本逐渐扩张给少数人带来的好处,不下于三十万亿元人民币。”
1703320906
1703320907
杨帆的评估是不是一定很准确,可以讨论,但是,人们都承认,我国资产转移和腐败的规模相当之大,在历史上也罕见其匹,是千百个魏忠贤所难以望其项背的。这是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杨帆勇于探讨,应该鼓励。
1703320908
1703320909
另外,近些年来国际反腐败会议指出,腐败严重的国家,其腐败额度一般为该国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之十到百分之十五。我国有些经济学家测算,近些年来我国腐败额度为每年七千亿到八千亿元人民币。
1703320910
1703320911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不惜花大钱买官的原因。老百姓说:“当了官,什么都有了!”
1703320912
1703320913
买官只是一种投资活动,其所得将远远大于投入。这一点,是“投资者”早就计算好了的。不然,他为什么从兜里向外掏钱?
1703320914
1703320915
邵燕祥在杂文中说:“会不会有‘曲线救国’的人想通过买官以实现‘为人民服务’的伟大抱负?还没听说。”
1703320916
1703320917
各种“官场秘笈”和“买卖经”应运而生,以点拨迷津。这里简介一二,以飨读者,有好者不妨深入探究。
1703320918
1703320919
一、《北京青年报》1997年10月24日曾发表一首民谣:“能干没钱干生气儿,三千四千不顶事儿,五千六千记个字儿,一万两万办成事儿。”
1703320920
1703320921
二、《群言》杂志1998年6月号发表刘绍楹的文章《卖官书记的口头禅》,介绍河北省巨鹿县原县委书记刘欣年的经验总结。刘欣年经常在会上会下宣讲“三个一点点”。他说:“你送一点点,我收一点点,我再往上送一点点。”他鼓励部下说:“现在的社会,该送就送。上边免了你的职,我再给你安排相当的职位,让你满意。”
1703320922
1703320923
三、《南方周末》1998年4月24日头版文章说:南方的“技术性专业术语”既贴切又深刻。
1703320924
1703320925
行贿方程式=(烧冷灶+趋热门+挠痒痒)×钱。
1703320926
1703320927
烧冷灶,即选择有前途但暂时还未得势的官员,殷勤对待,时时看望,小恩小惠,解其疑难,结下雪中送炭之谊。日后,一旦冷灶变成热灶,“投资者”可获大利。
1703320928
1703320929
趋热门,就是短线投资,对权高位重者,烧香拜佛,以钱开路,立竿见影。
1703320930
1703320931
挠痒痒,即投其所好。
1703320932
1703320933
应该说,这三样都是“上头”喜好的。
1703320934
1703320935
四、《中国经济时报》1998年5月11日发表殷国安《用市场办法卖官》一文。
1703320936
1703320937
文中说,“卖官的市场机制正逐步‘发育成熟’”:
1703320938
1703320939
一是多种形式交易方法。有现货、期货和赊欠三种经营模式。现货是交钱与交货同时进行;期货是预先付款,逢年过节、婚丧嫁娶、医院探病等都是预先付款的机会;赊欠是先安排工作后付款。站在卖官者的立场上考虑,当然要压缩赊欠为好。
1703320940
1703320941
二是坚持按职论价。江西省广丰县原县委书记郑元盛卖官不削价。乡官张某人想到县里当官,送了三千元,郑不予办理,后又送去一万元才办成。为了增加收入,郑书记想方设法扩大货源,多安排一些带括号的科级干部(享受科级待遇),以满足买方。
1703320942
1703320943
三是建立完善经纪人队伍。经纪人为双方牵线搭桥,促进买卖成功。秘书、身边工作人员、家属均可充任经纪人。每当“首长”有事,比如逢年过节、婚丧嫁娶、儿女上学、住院治疗、乔迁新居、调动升职……都由经纪人充当中介,通知买方自愿或被迫送钱送物从事现货或期货交易。
1703320944
1703320945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1703320946
1703320947
《中国人事报》1997年5月13日发表冯俊科、樊希安的文章《卖官三问》。
1703320948
1703320949
问什么呢?
1703320950
1703320951
“如何选拔干部,中央都是有明文规定的。更何况下边有广大群众监督,中间有党委集体研究,上边有主管部门审批把关。方方面面都有严格制度。他们为什么还能照卖不误?”
[
上一页 ]
[ :1.70332090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