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32701e+09
1703327010
1703327011 马基雅维利的矛头所向是天主教教廷这个机构,不是基督教或其他宗教。《论李维》中第十二章的标题为“论使宗教在国家中发挥突出影响之重要性;以及意大利如何因罗马教会的影响而在这方面遇到了失败”。29早期基督教本来可以成为社会团结、忠诚、善德和公共精神的基础。但是,天主教廷作为宗教机构腐败不堪,腐蚀了一切可称为宗教的东西,使它们与虔诚敬神毫无关系;作为政治机构颟顸无能,失去了对自己领土的控制,还引狼入室,将外国军队召入意大利,害了自己的人民不算,还害了意大利所有其他国家的人民。16世纪早期意大利的情况明白地显示,这么一个机构会把社会糟蹋成什么样子。马基雅维利的著作就是因这种观点而被列入了教廷的《禁书目录》。
1703327012
1703327013 《论李维》还有三个理念值得讨论,因为它们对共和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且是马基雅维利自己的新颖主张。一个是他关于共和国发生一定的动乱有利于自由的理念。这个主张史无前例,和基督教强调和谐的思维方向相抵触,也与可追溯到柏拉图的《理想国》的乌托邦传统以及从前所有的共和思想格格不入。提倡混合型政制的人都必须依靠人民(或者是他们心目中可算作“人民”的那一部分人民)来维护自己的政治权利;如果人民不这样做,就不能在制衡制度中发挥作用。所有古典理论家,包括亚里士多德、波利比奥斯和西塞罗,都理所当然地认为人民会这样做。他们不担心人民不积极参政,而是害怕人民会失去控制。马基雅维利的理念清楚明了、立意新颖。罗马平民的分裂运动迫使统治精英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实:是下层阶级养活了罗马城,精英们穿的衣服、住的房子全都出自他们之手;这反过来又鼓励下层阶级坚持自己在罗马国家中的权力和特权。这是下层阶级向想压迫他们的那些人发出的警告,表示自己决不会逆来顺受;这就维护了社会的自由。30的确,罗马上层阶级和下层阶级之间不断的冲突和常在的紧张使得罗马成为一个强大而又自由的国家。对于罗马下层阶级享受的自由,马基雅维利的想象未免理想化了一些,不过,我们不必同意他的想象也可以明白个中的道理,埃德蒙·伯克和许多其他人在很久以后都对此作过阐述。但是,马基雅维利的同代人却为之震惊。他们认为,在16世纪早期的意大利,动乱有用论不啻火上浇油;如果他们向北看一看宗教改革运动中的德意志,对于爱争好辩的益处恐怕同样会不以为然。
1703327014
1703327015 马基雅维利的第二个思想后来也多次得到共和制度支持者的引用,那就是平民共和国优于贵族共和国。这个观点的阐述与另一条关于“保持性的共和国”与“扩张性的共和国”各自优点的推论密切交织。罗马共和国是扩张性的共和国,马基雅维利为此对它赞不绝口。尽管威尼斯在亚得里亚海以及更远的范围内建立了海上帝国,也控制着地上的大片领土,但它是保持性的共和国。马基雅维利特别醉心于在世界舞台上雄姿英发的国家,故此扬罗马抑威尼斯。他盛赞平民共和国而非贵族共和国,醉翁之意不在宣扬罗马共和国的美德,而在捍卫佛罗伦萨的平民主义,批评威尼斯的狭隘。按照他的理论,共和国因“贵族”(gentlemen)(这个词有许多同义词,如nobili或grandi)的存在而受到威胁。马基雅维利所说的贵族不单单是家财万贯或出身豪门,而且身具封建领主的恶德。莫尔在《乌托邦》里说过,这些恶德主要在于他们豢养了一大群家仆,这些家仆被主人用来实现政治野心时,是对和平的威胁,被主人辞退后,是对治安的破坏,因为他们身无长技,只能做强盗。使马基雅维利警惕不安的是贵族有能力建立私家军队,颠覆国家;在这个问题上,他和西塞罗意见一致。
1703327016
1703327017 威尼斯令人迷惑费解,因为它是贵族共和国,却并未毁在贵族统治者的手中。威尼斯经过了一系列改革后,实行了“有限政府”(guberno stretto),只有在1297年大议会“关闭”时的合格议员的后代才有资格担任公职;威尼斯是由一个很小的寡头集团管理的贵族共和国。佛罗伦萨采用的是“大政府”(guberno largo)制度,用以制衡贵族,确保关于税赋和其他重要问题的决策由较多的公民做出,而不是由少数人说了算。美第奇家族1512年重返权位后,解散了大议会,连大议会开会用的会议厅都拆毁了。这等于宣布,他们是共和国幕后的实际君主,而作为门面的共和国将是贵族共和国,不是平民共和国。马基雅维利的难题是要说明,为什么威尼斯没有毁在统治它的贵族手里。他的回答是,威尼斯的统治者并不是贵族,不过是顶了贵族的名。他们其实是富商,他们的财富是金钱和货物。只要他们谨守商人的本分,就不会危及共和国。他们不会因为把公民变成奴仆而发财,也对在领地上豢养私家军队不感兴趣,况且,可以假定他们本来也没有领地。这个观点后来得到了政治社会学家的认同。
1703327018
1703327019 最后,来看马基雅维利第三个惊人的思想,也是事关重大的问题。他和波利比奥斯一样,相信成功不可能永续,和在他之后的休谟一样,认为人的努力成果无论怎样小心维护都终将退化。在《论李维》还有十几页就要结束的地方,他还在坚持说,如果“要做出的决定事关国家安全,就不应当在乎是公平正义还是不公不义、是仁慈和善还是残酷无情、是赢得赞扬还是招致恶名。所有其他考虑都应抛在一边,只要能拯救国民的生命、维护国家的自由,无论什么办法都应全心全意地去实行。”31他一遍又一遍地反复强调,半心半意的行动必定导致毁灭,果断经常能做到谨慎做不到的事,似乎培育出罗马式的闯劲和活力就能无坚不摧。然而,他也说,成功会为它自己带来失败,任何共和国都无法千秋万代永世长存,建成了伟大的事业后总会发生腐败。
1703327020
1703327021 成功的共和国将获取更多的领土,吸纳更多的公民,兴旺发达起来。一旦国家繁荣,人民就变得自私,只关心自己的财富,不再关心共和国的利益。尚武的美德开始弛懈,贪图安逸逐渐滋生。不再要求公民当兵,改为招募雇佣军。巨富的人想方设法利用财富获取权力以颠覆共和国。老百姓的腐化比有钱人开始得晚,但如果有人提出让他们在不义之财中分一杯羹,或免除他们为共和国服务的义务,他们也会被收买,心甘情愿地成为帮凶。接下来就会发生罗马共和国所经历的衰落和覆灭。强健的人比孱弱的人活得长,但两人最终都会死去;国家也同此理。不同读者对马基雅维利观点的反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如何看待这些关于人生的平庸却重要的真理。很清楚,马基雅维利认为,生活属于活着的人,死亡是生活不可避免的结局;同样,政治世界有其特有的存在理由和行事规则。那些既不怯懦又不迂缓,但另有追求的人总可以退居修道院去思考永恒的真理。马基雅维利似乎并不非难这些人的选择;但他对他们无话可说。
1703327022
1703327023 [1]切萨雷·博尔吉亚(Cesare Borgia)来自于文艺复兴时期影响力巨大的博尔吉亚家族。切萨雷是该家族中最恶名昭彰、又最有领导力的人物,是当时罗马涅的领主。本书在下文中将对其进行更详细的介绍。——译者注
1703327024
1703327025 [2]美国当代政治哲学家。——译者注
1703327026
1703327027
1703327028
1703327029
1703327030 论政治:从希罗多德到马基雅维利(上卷) [:1703325147]
1703327031 论政治:从希罗多德到马基雅维利(上卷) 注释
1703327032
1703327033 第一章:为何始于希罗多德?
1703327034
1703327035 1.Aristotle, The Politics (1.7), p. 19.
1703327036
1703327037 2.Herodotus, The Histories, pp. 449–50.
1703327038
1703327039 3.Thucydides, Peloponnesian War, p. 107.
1703327040
1703327041 4.Cartledge, Thermopylae, passim.
1703327042
1703327043 5.Thucydides, Peloponnesian War, p. 92.
1703327044
1703327045 6.Ibid.
1703327046
1703327047 7.Ibid., p. 97.
1703327048
1703327049 8.Ibid., p. 295.
1703327050
1703327051 9.Madison, Hamilton, and Jay, The Federalist Papers, pp. 122, 152, 292.
1703327052
1703327053 10.Plato, Apology, in The Last Days of Socrates, pp. 56–57, 64–65; Xenophon, Socrates’s Defence, in Conversations of Socrates, pp. 41–49.
1703327054
1703327055 11.Plato, Crito, in The Last Days of Socrates, pp. 94–96; Xenophon, Conversations of Socrates, p. 195.
1703327056
1703327057 第二章:柏拉图与反政治
1703327058
1703327059 1.Wolin, Politics and Vision, pp. 27ff.
[ 上一页 ]  [ :1.7033270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