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328704e+09
1703328704 有一种看法与马克思的观点不同,但事实证明它更准确地预示了未来。提出这个看法的人令人有些意外,他就是圣西门伯爵,本名克劳德·亨利·德·鲁弗鲁瓦。圣西门生于1760年,参加过美国独立战争,在法国大革命期间发了横财,后来又差不多挥霍殆尽。他因创立了圣西门主义而闻名遐迩,这个思想在他的追随者的大力推动下,成了一种半宗教的空想社会主义信仰。对于我们来说更加重要的是,他以两个思想为基础,提出了对社会变化和合适的政治制度的看法,对马克思主义形成了重大的挑战。马克思以他的唯物主义而自豪,圣西门则相信思想的力量,尤其是科学思想的力量;马克思强调以资源拥有者与劳动提供者之间的斗争为基础的阶级冲突,圣西门则重视理性管理,也就是将社会的生产资源以最高效的方式加以利用的组织原则。马克思思想的关键是,工人是资本的牺牲品;圣西门思想的要旨则是,近代工业社会蕴藏着生产力发展带来的奇迹。苏伊士运河由圣西门的弟子费迪南·德·雷塞布主持开凿,这应不使人感到意外;圣西门本人也曾在西班牙花了几年的时间,想设计挖开一条从马德里直通大西洋的运河。圣西门的门徒设计建造了法国的铁路,还创立了法国第一家投资银行——动产信贷银行(Crédit Mobilier)。
1703328705
1703328706 令人惊讶的是,圣西门经常处于精神失常的状态,曾自杀未遂;他精神正常、腰包充足的时候,又是个精力充沛的浪荡子。到了他生命的最后五年,即1820年至1825年间,他才开始把注意力转向大革命,那已是王政复辟时期,大革命已事隔多年。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发表过一篇长文,题为“社会主义与圣西门”(Socialism and Saint-Simon),专门谈到了圣西门对社会的道德凝聚力的关注;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则把圣西门视为马克思主义的前辈,因为他强调社会是生产生活资料的机制。这两种观点都有意淡化圣西门更加狂野的思想,但那些思想也很有影响力;对1800年至1840年间席卷欧洲的设计乌托邦社会的激情,圣西门是一个重要的推手。由于各种形式的乌托邦社会都不长久,所以尽管它们都非常值得研究,但在此只能无奈略过。
1703328707
1703328708 马克思和圣西门在分析法国大革命时,都把它看作一场由经济变革和阶级冲突促成的动乱;两人都认为,发动革命的人并不真正明白引爆革命的原因,而是对自己的宣传言辞信以为真。圣西门和马克思的结论一样,立足点却迥然不同。他是具有宗教倾向的社团主义者,认为运作合宜的社会应该是有机的,也就是说,应该具有体现正确美德的权威等级制。美德不再靠世袭或军功;掌权者必须有能力、有资格领导一个生产力强、人民安居乐业的社会,而不是因为他们的父辈曾是掌权者,或因为他们是出色的军人。但是,权威结构不能频繁改动,还必须有一个信仰的框架,使人民对社会有感情上的归依。功能加上感情会带来和平、秩序、高产和幸福。
1703328709
1703328710 这个观点可以适用于法国大革命,因为众所周知,大革命标志着欧洲历史的一个决定性转折。转折的程度有多剧烈?它能否逆转,回归前状?它酝酿了多长时间?拿破仑之后的世界有多稳定?对这些问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只有一点没有争议,那就是,大革命是天翻地覆的变化。统治法国长达数世纪之久的政治制度被暴力撕成碎片,这凸显了后人所谓的“社会问题”:穷人是否必须永远受穷?他们有没有希望在政治中发挥非破坏性的作用?即使在煤炭取代了木柴,用水来驱动蒸汽机的时代,他们是否仍命中注定只能做伐木担水的活计?尽管事实并非如表面上看起来的那么无可置疑,但是大家都认识到,政治的主体发生了变化;权威无论是由上帝授予还是靠民选产生,都无法独立存在。权威需要某种形式的社会融合作为存在的前提,它本身无法提供这样的融合,但它必须以此为依靠。于是政治社会学应运而生,尽管当时还没有确定它的正式名称。
1703328711
1703328712 细读圣西门对大革命的解释和他关于今后该如何做的主张,就会发现他的论述复杂无常。这主要是因为他很容易跑题去描写他创造的“新基督教”这个人性的宗教将如何取代传统的基督教。然而,他的核心理念非常清楚。只有当社会的组织符合人性的时候,社会才能顺利运作,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此一定都会称许。除了在最不重要的意义上之外,人生来并不平等。各人因天赋不同而具有不同程度和不同方面的才能。今天,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区别在于禀性和智力,它们决定着人从事何种行业,是制造产品,还是思考问题,还是吟诗作赋。理性的社会将由一个等级制的组织来治理,这个组织的成员是管理人和科学家。圣西门和追随他的奥古斯特·孔德一样,把银行家也归入统治精英之中。这是历史上首次有人提出近代世界是管理革命的产物。当时,谁都对此不能理解;到了20世纪50年代,人们才看清,是圣西门发明了对工业化社会及其组织的现代理解。此中的关键词是“组织”。圣西门与很久之前的柏拉图以及18年后的费边社会主义者一样,认为做与自己的精力和能力相符合的工作(“各尽所能”),并得到适当的物质与精神报偿(“按需取酬”)的人会幸福快乐,在社会和心理上都团结融洽,并愿意服从合格的上级的指导。正如我们遇到一道自己解不开的数学题,乐意听从数学家的指导一样,如果有人比我们对社会的深层需求或社会未开发的潜力看得更清楚,我们也会乐意听从他们的指导。理性的权威将得到诗意和感性方面的补充。这个理念与雪莱提出的“诗人是世界的立法者,虽然没有立法者的称号”的理念并不相同,而是更加复杂。它的意思是,人之所以服从权威,既是因为在理智上明白权威的用处,也是因为感情上受其吸引。它还和柏拉图的乌托邦一样,暗示可以废除政治。对人的治理将让位于对物的管理。强迫性的法律不再必要,因为每个人都自愿合作,以求把社会变为公正高效的生产机制。
1703328713
1703328714 根据圣西门的分析,引发法国大革命的一大原因是旧的政治制度失去了权威。旧制度的权威是中世纪的,不是近代的。无论是贵族制还是君主制,世袭统治都建立在血缘与军事力量的基础上,但在近代世界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已经变成了科学知识、技能和生产力。圣西门阐述他关于这个新兴世界的观点的文章发表在《组织者》(L’organisateur)和《生产者》(Le producteur)这两本杂志上,应不会令人意外。生产阶级不单是体力劳动者;圣西门不像马克思那样设想由无产阶级继承上帝的王国,而是将人分为两种:一种人联合起来创造人类生活所需之物;另一种人却要么通过战争将其摧毁,要么为了炫富而大肆浪费。马克思主义者把革命解释为底层大众发起的反叛,圣西门则说贵族与君主的灭亡是精英阶层的失败。他所提出的,或者应该说,赞同他观点的读者仔细阅读他的著作后总结出来的,是对后人所谓的“工业化社会”的描述,比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描绘更有说服力。如今,普遍认为管理比所有制更加重要,所以圣西门紧抓住组织似乎比马克思紧抓住无产阶级更有先见之明。
1703328715
1703328716 回顾
1703328717
1703328718 法国大革命至今仍令人沉迷其中,欲罢不能,其间发生的一系列惊人事件均为参与者和旁观者所始料未及,后来的事件几乎无一能与之相比。它对后来革命者的影响在许多方面是灾难性的,因为正如将军出于习惯仍像前一次打仗那样指挥,结果使参加这一次作战的士兵做出无谓的牺牲一样,后来的革命者坚信他们在重演“伟大的法国革命”,结果吃尽苦头。然而,大家都相信,大革命改变了法国人和欧洲人的生活。不过,后来的一些撰著者认为,大革命虽然造成了大量流血,又引发了战争,但它的影响不如想象的那么大。托克维尔就持这种看法。下面我们将看到,黑格尔对此不敢苟同。但是,对于本书关心的问题,黑格尔的理论显然包括了正反两个方面。他设想的宪政国家强调法治和人民坚持自己良知的权利,这种国家的政府必须广察民情,居心仁慈;但他想象的政府是官僚制,不是民主制。对于波斯人最终是否打败了雅典人这个问题,黑格尔设想的政府提供了初步的回答。
1703328719
1703328720 [1] 由雅克- 纪尧姆·图雷提出的废除法国过去的省界,把法国领土划成几个长方形的省。——译者注
1703328721
1703328722 [2] 罗伯斯庇尔为取代天主教试图建立的一套自然神论。——译者注
1703328723
1703328724 [3] 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前由个人或家族控制的市镇选区。——译者注
1703328725
1703328726 [4] 指《圣经·路加福音》第二章第29—32节。——译者注
1703328727
1703328728 [5] 18世纪英国最严重的一次城市骚乱。——译者注
1703328729
1703328730 [6] 本书所引有关《人权和公民权利宣言》的内容均采用王建学先生的译本。——译者注
1703328731
1703328732
1703328733
1703328734
1703328735 论政治:从霍布斯至今(下卷) [:1703327632]
1703328736
1703328737 论政治:从霍布斯至今(下卷) 第十八章 黑格尔:作为精神产物的近代国家
1703328738
1703328739 黑格尔的德意志
1703328740
1703328741 黑格尔的出生地德意志在政治上是个怪胎。“德意志”并非单独的政治实体。德意志人指属于日耳曼族裔、讲德语的人,他们生活在形状不同、大小各异的众多邦国之中;普鲁士和奥地利是德语地区的两霸,也是欧洲的大国,无论在军事还是外交上对欧洲政治都举足轻重。它们两国再加上俄国,是欧洲最强大的绝对君主制国家。奥地利不仅是德意志国家,而且是多民族的帝国。在德意志邦国中,奥地利和普鲁士最大,其他的形形色色,从萨克森和巴伐利亚这样具有相当力量的王国到仰强邻的鼻息苟且偷安的封建飞地。19世纪头三分之二的时间内,德意志的统一不是靠政治逻辑而是靠武力来实现的。普鲁士征服了奥地利以外的德意志地区,把它变为一个帝国,给20世纪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
1703328742
1703328743 黑格尔1770年生于德意志南部公国符腾堡的斯图加特,1831年死在柏林。他父亲是公务员,黑格尔50岁时撰写的《法哲学》(The Philosophy of Right)把这个阶层当作了书中阐述的政治理论的主角。黑格尔的生涯几经坎坷,但他在生命的最后十几年攀上了德意志知识界的顶峰,成为柏林大学哲学系教授。他18岁进入杜宾根大学神学院学习,毕业后当了8年的私人教师,后来他得到了一笔遗产,于是到耶拿大学做不拿薪水的教师。从1801年到1806年,他确立了自己的学术地位,1805年晋升为教授。1806年10月,普鲁士军队在耶拿战役中被拿破仑的军队全面击溃,黑格尔的世界随之崩塌。黑格尔因拿破仑所代表的思想(可能也因为看到了他本人)而狂喜不已,他把拿破仑描述为头戴王冠、身跨骏马的世界精神,但拿破仑的胜利则使他失去了大学的教职。
1703328744
1703328745 黑格尔在战乱中发表了杰作《精神现象学》(The Phenomenology of Spirit),但丢了大学里的工作。他当过短短一段时间的报纸编辑,并不成功。1808年,他成了纽伦堡一所高中的校长。今人难以想象,担任中学校长的同时居然还能研究哲学;但在19世纪的欧洲,中学校长是闲差。就是在纽伦堡,黑格尔写出了《逻辑学》(Scienceof Logic)这部皇皇巨著,使19世纪崇拜他的哲学研究者如痴如狂。1816年,他被聘为海德堡大学的哲学教授,两年后,又成为创立不久的柏林大学校长,接替约翰·戈特利布·费希特。费希特时刻不忘自己德意志民族思想家的角色,但这个角色有点不清不楚,因为德意志尚未成为一个国家,不过,荣任柏林大学校长却明明白白地是文化上的里程碑。
1703328746
1703328747 柏林大学校长的位置因此令人羡慕,但就任者在政治上如履薄冰。整个德意志,尤其是普鲁士,受拿破仑的影响极为深刻;拿破仑的雄师使欧洲各国统治者闻风丧胆,拿破仑推行的政治使欧洲老百姓目眩神迷,那是结合了法国大革命的平等主义与帝国主义的辉煌的政治。普鲁士受到的打击是双重的。对这个以军功立国的国家来说,战败的屈辱难以忍受,但腓特烈大帝和他手下的能臣采取的种种措施说明,普鲁士尽管是专制国家,却也大力实行改革,所以,普鲁士的失败不仅是军事上的失败。战败使普鲁士国家各方面的信誉受到怀疑,因为它说明,普鲁士不仅在战场上,而且在成为近代国家的努力中也遭到了失败。耶拿战败之耻刺激了普鲁士进一步奋发改革,包括起草书面宪法,开放军官团和高级公务员的位置使有才者得之,而不再只限于封建贵族成员。国王同意了这些改革建议,黑格尔被一位锐意改革的大臣任命为柏林大学校长。但是,拿破仑后来战败,政治气候再次风云突变;普鲁士遇到了来自奥地利、俄国和德意志小邦国的保守统治者的压力,国内的保守派也气焰复炽。1819年,普鲁士贵族重新垄断了对政府和军队的高级职位,国王收回了制定书面宪法的承诺,大学审查制度也得到了恢复。黑格尔就是在这样的政治气候中讲授“近代国家”这个题目的。要等介绍完《法哲学》后,才能对该书保守和自由的倾向做出评价,不过,黑格尔既要忠于雇主,又相信近代化的好处,一定非常为难。对他来说,体现了近代化好处的不是法国大革命中发生的事情,而是更平静、更稳定、管理得更加合理的生活吸收了大革命的价值观,而且这样的生活受近代自由宪政国家的保护。
1703328748
1703328749 声誉
1703328750
1703328751 黑格尔的声誉大起大落,甚于大部分政治思想家。在为他的思想体系所迷醉的人的眼中,他照亮了宇宙,使所有其他思想家黯然失色。认为他的理论不过是夸夸其谈的人则将他斥为(用叔本华那句著名的谩骂来说)“令人作呕、没有知识、虚假伪善、歪头斜脑的蹩脚文人”。有些人对黑格尔的形而上学钦佩不已,却认为他的政治哲学大为逊色;J. N. 芬德利说它像是普鲁士小医院闷窒的候诊室中的空气。1另外一些人觉得他的形而上学理论晦涩难懂,却盛赞他关于社会和政治生活的卓见。即使不打算纠缠这类争执的读者也不禁会纳闷,马克思到底看中了黑格尔学说的什么?他既然说黑格尔的学说是头下脚上,为什么还认为值得费力将其重新颠倒过来?为什么他晚年看到批评者对待黑格尔如同对一条“死狗”时,仍然要起来捍卫黑格尔?
1703328752
1703328753 黑格尔的形而上学对他的社会与政治理论影响重大,因为后者植根于他对人类道德与文化历史的看法之中,而对于这种看法,只有在了解了黑格尔哲学的全貌后才能充分理解。但是,明白这种关系并不意味着接受黑格尔的任何哲学观点,更遑论他的全部哲学。在尊重黑格尔的哲学抱负的同时,仍然可以将他的哲学看作一个复杂的比喻故事,是从哲学角度对人类社会、文化和政治发展史的戏剧化叙述。这个故事可以自我成立,无须外力支持。马克思的观点是一家之言,许多其他捍卫黑格尔思想的观点并不认为黑格尔的理论头下脚上,需要马克思来拯救。关键是,黑格尔与圣西门都是大革命后的知识运动的一员,马克思也曾这样说过。那场运动的重要信条是,必须以有机的和历史的眼光来理解社会,实现社会秩序与个人幸福的关键在于懂得人类的文化(即道德、政治和宗教)发展史。任何脱离历史的社会理论都陈旧过时,不可相信。以此推论,各种自然状态理论、自然权利理论和社会契约理论最多只是比喻,而且寓意并不十分清楚。
[ 上一页 ]  [ :1.70332870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