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328716e+09
1703328716 回顾
1703328717
1703328718 法国大革命至今仍令人沉迷其中,欲罢不能,其间发生的一系列惊人事件均为参与者和旁观者所始料未及,后来的事件几乎无一能与之相比。它对后来革命者的影响在许多方面是灾难性的,因为正如将军出于习惯仍像前一次打仗那样指挥,结果使参加这一次作战的士兵做出无谓的牺牲一样,后来的革命者坚信他们在重演“伟大的法国革命”,结果吃尽苦头。然而,大家都相信,大革命改变了法国人和欧洲人的生活。不过,后来的一些撰著者认为,大革命虽然造成了大量流血,又引发了战争,但它的影响不如想象的那么大。托克维尔就持这种看法。下面我们将看到,黑格尔对此不敢苟同。但是,对于本书关心的问题,黑格尔的理论显然包括了正反两个方面。他设想的宪政国家强调法治和人民坚持自己良知的权利,这种国家的政府必须广察民情,居心仁慈;但他想象的政府是官僚制,不是民主制。对于波斯人最终是否打败了雅典人这个问题,黑格尔设想的政府提供了初步的回答。
1703328719
1703328720 [1] 由雅克- 纪尧姆·图雷提出的废除法国过去的省界,把法国领土划成几个长方形的省。——译者注
1703328721
1703328722 [2] 罗伯斯庇尔为取代天主教试图建立的一套自然神论。——译者注
1703328723
1703328724 [3] 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前由个人或家族控制的市镇选区。——译者注
1703328725
1703328726 [4] 指《圣经·路加福音》第二章第29—32节。——译者注
1703328727
1703328728 [5] 18世纪英国最严重的一次城市骚乱。——译者注
1703328729
1703328730 [6] 本书所引有关《人权和公民权利宣言》的内容均采用王建学先生的译本。——译者注
1703328731
1703328732
1703328733
1703328734
1703328735 论政治:从霍布斯至今(下卷) [:1703327632]
1703328736
1703328737 论政治:从霍布斯至今(下卷) 第十八章 黑格尔:作为精神产物的近代国家
1703328738
1703328739 黑格尔的德意志
1703328740
1703328741 黑格尔的出生地德意志在政治上是个怪胎。“德意志”并非单独的政治实体。德意志人指属于日耳曼族裔、讲德语的人,他们生活在形状不同、大小各异的众多邦国之中;普鲁士和奥地利是德语地区的两霸,也是欧洲的大国,无论在军事还是外交上对欧洲政治都举足轻重。它们两国再加上俄国,是欧洲最强大的绝对君主制国家。奥地利不仅是德意志国家,而且是多民族的帝国。在德意志邦国中,奥地利和普鲁士最大,其他的形形色色,从萨克森和巴伐利亚这样具有相当力量的王国到仰强邻的鼻息苟且偷安的封建飞地。19世纪头三分之二的时间内,德意志的统一不是靠政治逻辑而是靠武力来实现的。普鲁士征服了奥地利以外的德意志地区,把它变为一个帝国,给20世纪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
1703328742
1703328743 黑格尔1770年生于德意志南部公国符腾堡的斯图加特,1831年死在柏林。他父亲是公务员,黑格尔50岁时撰写的《法哲学》(The Philosophy of Right)把这个阶层当作了书中阐述的政治理论的主角。黑格尔的生涯几经坎坷,但他在生命的最后十几年攀上了德意志知识界的顶峰,成为柏林大学哲学系教授。他18岁进入杜宾根大学神学院学习,毕业后当了8年的私人教师,后来他得到了一笔遗产,于是到耶拿大学做不拿薪水的教师。从1801年到1806年,他确立了自己的学术地位,1805年晋升为教授。1806年10月,普鲁士军队在耶拿战役中被拿破仑的军队全面击溃,黑格尔的世界随之崩塌。黑格尔因拿破仑所代表的思想(可能也因为看到了他本人)而狂喜不已,他把拿破仑描述为头戴王冠、身跨骏马的世界精神,但拿破仑的胜利则使他失去了大学的教职。
1703328744
1703328745 黑格尔在战乱中发表了杰作《精神现象学》(The Phenomenology of Spirit),但丢了大学里的工作。他当过短短一段时间的报纸编辑,并不成功。1808年,他成了纽伦堡一所高中的校长。今人难以想象,担任中学校长的同时居然还能研究哲学;但在19世纪的欧洲,中学校长是闲差。就是在纽伦堡,黑格尔写出了《逻辑学》(Scienceof Logic)这部皇皇巨著,使19世纪崇拜他的哲学研究者如痴如狂。1816年,他被聘为海德堡大学的哲学教授,两年后,又成为创立不久的柏林大学校长,接替约翰·戈特利布·费希特。费希特时刻不忘自己德意志民族思想家的角色,但这个角色有点不清不楚,因为德意志尚未成为一个国家,不过,荣任柏林大学校长却明明白白地是文化上的里程碑。
1703328746
1703328747 柏林大学校长的位置因此令人羡慕,但就任者在政治上如履薄冰。整个德意志,尤其是普鲁士,受拿破仑的影响极为深刻;拿破仑的雄师使欧洲各国统治者闻风丧胆,拿破仑推行的政治使欧洲老百姓目眩神迷,那是结合了法国大革命的平等主义与帝国主义的辉煌的政治。普鲁士受到的打击是双重的。对这个以军功立国的国家来说,战败的屈辱难以忍受,但腓特烈大帝和他手下的能臣采取的种种措施说明,普鲁士尽管是专制国家,却也大力实行改革,所以,普鲁士的失败不仅是军事上的失败。战败使普鲁士国家各方面的信誉受到怀疑,因为它说明,普鲁士不仅在战场上,而且在成为近代国家的努力中也遭到了失败。耶拿战败之耻刺激了普鲁士进一步奋发改革,包括起草书面宪法,开放军官团和高级公务员的位置使有才者得之,而不再只限于封建贵族成员。国王同意了这些改革建议,黑格尔被一位锐意改革的大臣任命为柏林大学校长。但是,拿破仑后来战败,政治气候再次风云突变;普鲁士遇到了来自奥地利、俄国和德意志小邦国的保守统治者的压力,国内的保守派也气焰复炽。1819年,普鲁士贵族重新垄断了对政府和军队的高级职位,国王收回了制定书面宪法的承诺,大学审查制度也得到了恢复。黑格尔就是在这样的政治气候中讲授“近代国家”这个题目的。要等介绍完《法哲学》后,才能对该书保守和自由的倾向做出评价,不过,黑格尔既要忠于雇主,又相信近代化的好处,一定非常为难。对他来说,体现了近代化好处的不是法国大革命中发生的事情,而是更平静、更稳定、管理得更加合理的生活吸收了大革命的价值观,而且这样的生活受近代自由宪政国家的保护。
1703328748
1703328749 声誉
1703328750
1703328751 黑格尔的声誉大起大落,甚于大部分政治思想家。在为他的思想体系所迷醉的人的眼中,他照亮了宇宙,使所有其他思想家黯然失色。认为他的理论不过是夸夸其谈的人则将他斥为(用叔本华那句著名的谩骂来说)“令人作呕、没有知识、虚假伪善、歪头斜脑的蹩脚文人”。有些人对黑格尔的形而上学钦佩不已,却认为他的政治哲学大为逊色;J. N. 芬德利说它像是普鲁士小医院闷窒的候诊室中的空气。1另外一些人觉得他的形而上学理论晦涩难懂,却盛赞他关于社会和政治生活的卓见。即使不打算纠缠这类争执的读者也不禁会纳闷,马克思到底看中了黑格尔学说的什么?他既然说黑格尔的学说是头下脚上,为什么还认为值得费力将其重新颠倒过来?为什么他晚年看到批评者对待黑格尔如同对一条“死狗”时,仍然要起来捍卫黑格尔?
1703328752
1703328753 黑格尔的形而上学对他的社会与政治理论影响重大,因为后者植根于他对人类道德与文化历史的看法之中,而对于这种看法,只有在了解了黑格尔哲学的全貌后才能充分理解。但是,明白这种关系并不意味着接受黑格尔的任何哲学观点,更遑论他的全部哲学。在尊重黑格尔的哲学抱负的同时,仍然可以将他的哲学看作一个复杂的比喻故事,是从哲学角度对人类社会、文化和政治发展史的戏剧化叙述。这个故事可以自我成立,无须外力支持。马克思的观点是一家之言,许多其他捍卫黑格尔思想的观点并不认为黑格尔的理论头下脚上,需要马克思来拯救。关键是,黑格尔与圣西门都是大革命后的知识运动的一员,马克思也曾这样说过。那场运动的重要信条是,必须以有机的和历史的眼光来理解社会,实现社会秩序与个人幸福的关键在于懂得人类的文化(即道德、政治和宗教)发展史。任何脱离历史的社会理论都陈旧过时,不可相信。以此推论,各种自然状态理论、自然权利理论和社会契约理论最多只是比喻,而且寓意并不十分清楚。
1703328754
1703328755 黑格尔只写了一部关于政治的“哲学”著作,那就是1821年出版的《法哲学》。如它的标题所示,该书讨论的不是政治的混战,而是如何合理有序地管理公共事务,以及如何维持一个框架,使近代宪政国家的人民能够追求自己私人的文化、知识、经济和家庭利益。黑格尔就德意志政治的若干方面写过几篇短文,甚至撰文评论过关于英国的选举改革的建议;他去世一年之后,那些建议于1832年成为《改革法案》。但读过黑格尔著作的人都知道,在他对近代宪政国家的冷静成熟、具有寂静主义意味的叙述背后,掩藏着《精神现象学》中较难消化的深刻论点。黑格尔关于近代法律及政治秩序的性质与目的的观点在《历史哲学》(The Phenomenology of Spirit)中得到了清楚的阐述,他在这本书中坚持说,历史的目标和宗旨是实现所有人的自由,而近代世界已经达到了这个目标。2
1703328756
1703328757 本章对黑格尔的介绍尽量简化,先论述黑格尔哲学的目的,然后讨论他的社会和政治思想中引起批评者和崇拜者强烈反应的内容。我从《精神现象学》中提取出黑格尔对自我意识与自由的纲要性叙述,接下去介绍他用整部《历史哲学》来阐述的关于人的自由的思想,最后讨论他在《法哲学》中对宪政国家的正式论述。黑格尔的逻辑是,法国大革命使所有人意识到历史变革不可逆转,思考政治不可能不虑及它的经济、文化和宗教基础。这意味着需要调和古典与近代的自由观念,古典自由指的是被洛克讥为根本算不得自由的罗马公民的自由,近代自由指的是老百姓“不受打扰”的自由。黑格尔的学说因而不仅与圣西门的理论,而且也与邦雅曼·贡斯当的理论形成了对照。对于一心要模仿古罗马人的法国革命者做的那些自我毁灭的蠢事,光是讥笑是不够的;近代的人需要一种政治环境,使他们既能保持对国家的理性忠诚,又能享受个人的自主权。为此,本章结束时表示了一种焦虑:《法哲学》是否对公民不如对臣民论述得充分,只着重论述了理性行政,却没有充分讨论政治呢?还是说,《法哲学》首次提出了近代官僚国家的不可避免,黑格尔对这种国家的论述使人们意识到,不管近代人享受的自由为何,它都不是雅典人的自由?今天我们奉行的自由民主是否如有些评论家所说,只是黑格尔描述的国家的一个变种?3
1703328758
1703328759 哲学,而非积极参政
1703328760
1703328761 黑格尔的一项身后之名是“普鲁士主义”的化身,但他从未积极参与过政治。他不像亚里士多德那样死在流放之中,不像马基雅维利那样管理过国事,不像霍布斯那样是储君府邸中的一员,不像洛克那样结交过阴谋叛国者,也不像马克思那样是职业革命家。他是哲学家,他感兴趣的是用思想来总结自己所处的时代。他将行动家与哲学家明确区分开来。他在《法哲学》的序言中写道:“哲学来得太晚,无法告诉世界它应该成为什么样子。”4哲学是回顾性的,在灰色上再涂上灰色,理解一种生活形式必须要等它变老之后。这听起来很像寂静主义的教义,但实际并非如此,因为哲学家告诉我们的不仅仅是世界如何,而是它必须如何。这不是说哲学家能够知道只有实际生活才能揭示的事情,比如,哲学家无法预测这个或那个政治领导人的成功或失败,也无法知道庄稼收获时会是丰收还是歉收。哲学家的任务是找出人的行为的意义,揭示构成人之特点的欲望与想法如何组成一个整体,而这些是普通的实际观察看不出来的。哲学与实验性的政治学和社会学之间没有竞争;若说它与谁竞争,那只有宗教。照黑格尔看来,宗教的作用与哲学一样,不过宗教的方法侧重感性,而非理性。各种征象都表明,黑格尔是普通的路德宗教徒,但很容易理解后来他的一些激进的门徒为什么认为他是私下的无神论者。
1703328762
1703328763 黑格尔是唯心主义者,也就是说,他认为终极现实是思想。《约翰福音》开头说,“太初有道”,懂得这句话的基督徒会懂得黑格尔的意思。圣约翰说,“道”即创造了世界的天主;这个“道”就是被黑格尔视为万物之核心的理性。但是,黑格尔也相信,思想只有通过在已有世界中得到表现,只有通过文化、宗教、艺术、政治以及智力的其他表现方式反映在世界的历史当中,才能明白自己。他拒不承认,上帝,或精神(Geist),或思想,能够独立于自己的创造,并与之分开。
1703328764
1703328765 黑格尔“思想为世界之本”这个论点的含义很难解释,他想达到的目的却比较容易说明。人能懂得宇宙这个想法令人震惊,世界很可能根本是不可理解的。的确,有些科学家认为,世界的有些特点是人的头脑所无法掌握的。黑格尔却不这样认为。他和今天的许多哲学家以及一些宇宙学家一样,认为人理解世界乃顺理成章。世界由事实组成,但它们不是无理性的事实,所以黑格尔才坚持世界的唯心性。思想理解头脑的运作,但区区物质没有运作可供理解。如果事物的发展遵循原则或法则,它们就具有思想性,或近似思想的品质。这一点为什么重要呢?黑格尔希望不必依靠顿悟或神启就能表明人类属于这个世界。这是我们的世界,我们不是被扔到了一个生疏冷漠、没有意义的地方。也许只有在西方宗教传统的背景下,黑格尔的理论才能得到完全的理解,尽管他把思想与世界合并在一起的方式是犹太教和基督教传统中从未有过的。黑格尔把人类文化思想史解释为上帝或精神的传记。知道了他关于上帝与历史以及人类文化的关系的观点,就能明白他为什么在《法哲学》中写下“国家是上帝在大地上的行走”那句名言,也能理解他为什么认为近代西欧已经到达了历史的终点。5国家庇护着文化,文化则体现了精神在历史中的存在。
[ 上一页 ]  [ :1.70332871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