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341957
1703341958
拜伦:“我杀的人全都罪有应得。”
1703341959
1703341960
维德:“人所行的,在自己眼中都看为正,唯有耶和华衡量人心。《箴言》第21章。”
1703341961
1703341962
翌日天明,维德和拜伦在路上继续互相讥讽,推进了前一天晚上的那个话题:
1703341963
1703341964
维德:“你除了《圣经》之外读过其他书吗?”
1703341965
1703341966
拜伦:“没那个必要。”
1703341967
1703341968
维德对另一名押送者丹·埃文斯说:“拜伦看上去很虔诚,可几年前他被人雇用去中部,我亲眼看见他们那群保镖屠杀了32名印第安的女人和孩子。”
1703341969
1703341970
拜伦:“那些人都是异教徒,射杀铁路工人和他们的家眷,还把他们一个个揪出来扒皮。”
1703341971
1703341972
维德:“可你们杀的是哭喊尖叫的孩子,都还不到3岁,尸体丢进山沟里。”
1703341973
1703341974
维德随即扭头对埃文斯说:“我想拜伦一定以为基督不会介意,很明显,基督不喜欢印第安人。”
1703341975
1703341976
在影片里,维德是一个颇具绅士风度的匪徒,既熟读《圣经》,亦杀人如麻;老拜伦则是赏金猎人出身,年老之后才做了镖师,对《圣经》有着不亚于维德的虔诚态度。他们的冲突并不是基督徒与异教徒的冲突,今天看来似乎也不难理解。
1703341977
1703341978
是的,作为一部商业电影,《决斗犹马镇》完全符合通俗文学的两大特点,一是程式化的叙述,二是明确的价值判断。所谓程式化的叙述,好莱坞电影就是最佳范例,剧本是按照很有限的几种公式编写的,剧情看上去纷纭复杂,其实都是大家熟知的套路,能够很好地迎合观众的心理预期,在“情理之中,意料之中”的潜藏模式下编排出“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故事。所谓明确的价值判断,武侠小说就是典型,善恶有报,快意恩仇,最能满足读者的道德期待,即便作者安排了某些道德模糊区域,也一定会在主流价值观的大框架里给出明确结局。
1703341979
1703341980
所以我们此时很有必要跳出电影之外,将上述对话重新审视一番。那么,匪徒首领和老镖师这一对天敌,谁的行为更接近于对《圣经》的正确理解呢?妇女和儿童能不能杀?对罪人的惩罚能不能牵累无辜者?上帝对此会怎么做?这些问题,并不像看上去的那么不言而喻。
1703341981
1703341982
/二/
1703341983
1703341985
1703341986
圣奥古斯丁的这番布道既有中国先秦“赋诗断章”的风格,又充满了双关意涵和修辞趣味,总之是告诫世人,只有驯服身体才有望走向天国,否则只能“终身吃土”(《创世记》3
:14),而那些“世上的审判官”应该追求贞洁,扼制激情,喜爱智慧,克服粗俗的欲望。他们应该受到这样的管教,然后才好这样去做。而这些管教概而言之,就是“当存畏惧侍奉耶和华,又当存战兢而快乐”。(《诗篇》2
:11)(4)
1703341987
1703341988
在奥古斯丁引述的诗篇里,所谓“世上的审判官”正是博絮埃所理解的“诸神”,只不过奥古斯丁做了特殊的引申,于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成了自己的审判官。
1703341989
1703341990
教会中的虔敬女士们会很容易从中读出“人心中的上帝之音”,甚至连佛教徒都有可能从中产生“因戒生定,因定生慧”的同情的理解,但是,在把正义引入纯然的内省之前,我们有必要参考一下上帝本人是如何在人间主持正义的。
1703341991
1703341992
在正义问题上,上帝绝不是一个自由主义者或功利主义者,更不是康德和罗尔斯的信徒,但他的确有可能是一个社群主义者。
1703341993
1703341994
从巴别塔的故事来看,上帝很可能并不希望人类社会结成一个统一的文化共同体,而是使其分散成若干个彼此难以沟通的小型社群。(5)在社群内部,每个人的道德责任都是和他人关联的,甚至可能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1703341995
1703341996
《旧约·创世记》第18章,上帝听说所多玛和蛾摩拉两座城市道德败坏,便带着两位天使打算实地考察一下,以便决定到底要不要毁灭这座城市。义人亚伯拉罕当时正为上帝送行,于是发生了如下一段对话:
1703341997
1703341998
亚伯拉罕近前来说:“无论善恶,你都要剿灭吗?假若那城里有五十个义人,你还剿灭那地方吗?不为城里这五十个义人饶恕其中的人吗?将义人与恶人同杀,将义人与恶人同样看待,这断不是你所行的。审判全地的主岂不行公义吗?”耶和华说:“我若在所多玛城里见有五十个义人,我就为他们的缘故饶恕那地方的众人。”亚伯拉罕说:“我虽然是灰尘,还敢对主说话。假若这五十个义人短了五个,你就因为短了五个毁灭全城吗?”他说:“我在那里若见有四十五个,也不毁灭那城。”亚伯拉罕又对他说:“假若在那里见有四十个怎么样呢?”他说:“为这四十个的缘故,我也不做这事。”亚伯拉罕说:“求主不要动怒,容我说,假若在那里见有三十个怎么样呢?”他说:“我在那里若见有三十个,我也不做这事。”亚伯拉罕说:“我还敢对主说话,假若在那里见有二十个怎么样呢?”他说:“为这二十个的缘故,我也不毁灭那城。”亚伯拉罕说:“求主不要动怒,我再说这一次,假若在那里见有十个呢?”他说:“为这十个的缘故,我也不毁灭那城。”
1703341999
1703342000
亚伯拉罕巧妙地运用了得寸进尺的心理战术,从他的担心和上帝的回答里可以看出,上帝是把所多玛的全部人民一体看待的,要么玉石俱焚,要么全城保留,并不会对城中特定的恶人实施“外科手术式的精确打击”。(6)
1703342001
1703342003
1703342004
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持《新约》信仰的人一般会相信“最终”每个人都会得到公正的审判,或上天堂,或下地狱,泾渭分明,但若仅从文本来看,《新约》重视心灵与天堂的福祉,《旧约》却表现得相当世俗化,上帝的赏赐往往是财富丰饶、子孙繁衍,惩罚则是现实的、肉体上的毁灭——最突出的例子恐怕就是诺亚方舟的故事,上帝对人类的惩罚并不是待他们度过一生之后给以最终审判,而是以一场洪水对人类做肉体上的消灭。
1703342005
[
上一页 ]
[ :1.70334195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