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374809e+09
1703374809
1703374810 [8] Clausewitz:Vom Kriege,第877页。
1703374811
1703374812 [9] Clausewitz:Vom Kriege,第879页。
1703374813
1703374814 [10] Clausewitz:Vom Kriege,第879页。
1703374815
1703374816 [11] 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讲完“向本国腹地退却”后,紧接着用一章内容阐述了“民众武装”。在他看来,向本国腹地退却和民众武装在功能上是相通的:倘若缺乏向腹地退却所需的战略纵深,那么必须以民众的一不怕死二不怕苦的精神获得补偿。因此游击战的政治逻辑在于:“无论一场战役有多关键,一个国家都不应将自己的生死存亡全部押在某一场战役上。即使吃了败仗,也还可以再积蓄出新的有生力量;静待对手因每一次进攻而自然削弱,或是从外界获得支援,这些都可能扭转败局。在灭亡之前,总有一点时间可以争取。就像濒临溺毙的人会出自本能抓住最后一根稻草,在道德世界的自然法则中,任何一个民族在被逼到悬崖边缘而无路可走时,同样也会不顾一切试遍所有自救之策。”(同一出处,第805页)。帝国在其边缘地区遇上这样困兽犹斗的民族时,将面临帝国过度延伸的巨大危险。
1703374817
1703374818 [12] Johnson:Blowback。
1703374819
1703374820 [13] Johnson:Blowback,第41页起若干页。
1703374821
1703374822 [14] Clausewitz:Vom Kriege,第879页起。
1703374823
1703374824 [15] 在克劳塞维茨之后,军事历史学家汉斯·戴布流克(Hans Delbrück)对歼灭战略(Niederwerfungsstrategie)和消耗战略(Ermattungsstrategie)进行了区分。他把前者称为单极战略,因为其目的仅在于彻底摧毁敌军;而消耗战略具有两极性,即根据双方力量的对比和各自政治意图,既可通过军事手腕消耗拖垮对手,也可能诉诸一决胜负的大决战。参见Delbrück:Die Strategie des Perikles,第27页起;详述参见Lange:Hans Delbrück und der “Strategiestreit”。当然有鉴于近些年来游击战的新形式,我们有理由相信,即使在消耗战略里,同样存在着向单极化演变的趋势:只要游击队面临的不是当地武装,而是帝国的战争机器,那么就几乎没有发生大决战的可能。
1703374825
1703374826 [16] 在这里,1914年指的是英国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而英国参战的主要原因,是英国人相信自己受到了德国的威胁(参见Howard:Kurze Geschichte des Ersten Weltkrieges,第23页起若干页);而1956年指的是苏伊士运河危机那一年[见本书下文,第221页(原书页码,即本书页边码)]。
1703374827
1703374828 [17] Ferguson:Empire,第352页。
1703374829
1703374830 [18] 对这种自我欺骗抱以同情的态度,参见Porter:The Absent-Minded Imperialists。
1703374831
1703374832 [19] 参见Frey:Das Ende eines Kolonialreichs。
1703374833
1703374834 [20] 参见Rémond:Frankreich im 20. Jahrhundert,第543页起若干页,第561页起若干页。
1703374835
1703374836 [21] 关于阿尔及利亚战争简明扼要而又鞭辟入里的分析,参见Aron:Clausewitz,第496~504页。
1703374837
1703374838 [22] 引自Ferguson:Empire,第352页。
1703374839
1703374840 [23] 见本书下文,第216页(原书页码,即本书页边码)。
1703374841
1703374842 [24] 参见本书作者Münkler:Kriegsszenarien des 21. Jahrhunderts,特别是第84页起若干页。
1703374843
1703374844 [25] 在文献资料中提到对称与非对称概念时,一般都是非此即彼,这样一来人们就忽略了非对称还有强弱之分。只有灵活运用这对概念,才能真正发挥其学术分析价值。
1703374845
1703374846 [26] 特别是在中国北方的华夏边缘,劫掠手工艺者和工程师曾是活跃在那一带的游牧民族用以弥平同中原之间差距的惯用伎俩。参见Merson:Roads to Xanadu,第54页;这样的手段奥斯曼人也不陌生。经常会有一些来自“西方”的铸炮师来到奥斯曼帝国,为其服务。不过这些人一般不是绑架而来,大多是被收买进来的。参见Cipolla:Guns,Sails and Empires,第94页起若干页。
1703374847
1703374848 [27] 参见Nef:Western Civilization,第84页起若干页,Cipolla:Guns,Sails and Empires,第101页起若干页。
1703374849
1703374850 [28] 这些数据可见于Schweinitz:The Rise and Fall of British India,第242页。恩图曼战役(Omdurman)之所以著名,主要是因为丘吉尔那篇脍炙人口的报道。在两年之前意大利人在阿杜瓦(Adna)一战中负于埃塞俄比亚人,这已经反映出欧洲殖民强国并非战无不胜。对此,参见Brogini Künzi:Der Sieg des Negus。
1703374851
1703374852
1703374853
1703374854
1703374855 帝国统治的逻辑:从古罗马到美国 [:1703373224]
1703374856 帝国统治的逻辑:从古罗马到美国 政治动员与军事非对称化:反帝国行为体的策略
1703374857
1703374858 帝国出于生存需要一直竭力将其竞争对手,特别是潜在的反帝国力量排除在与军事有关的技术革新浪潮之外。[1]帝国的领先地位越是建立在技术优势的基石之上,它们越是在保密和防扩散上处心积虑、大做文章。然而在欧洲的国家体系之中,这种排他式做法从未得逞。所有开创性的科学技术发展成果,几乎都在一夜之间传遍欧洲——至少在西欧和中欧地区向来都畅行无阻。[2]或许正因如此,欧洲才没能孕育出一个长盛不衰的大帝国。或者恰恰相反,正是由于欧洲没有出现过这样一个大帝国,才从根本上杜绝了技术排他式行为。对于在对等性条件下彼此竞争的主权国家而言,“统治秘术”涵盖了从战争预算、同别国所立的秘密协议,到战时方针和危机对策等诸如此类的内容。[3]而对于统领自己“世界”的庞大帝国来说,“统治秘术”则是优势技术的秘密,在任何时候帝国都必须对此守口如瓶。
[ 上一页 ]  [ :1.70337480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