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375399e+09
1703375399
1703375400 欧洲是一个边界较为模糊的大陆,仅在北方和西边才存在天然的边界,而就南面和东部来讲政治和经济共同体可以或者说应当延伸到哪里,就没有那么明朗了。南面的地中海固然是大陆的自然边界,但它在历史的长河中更多起到一种连接作用,而不是隔离效用。比如对罗马帝国而言,地中海非但不是边界,而且曾是帝国的中心,而这一局面一直维持到了 公元8世纪到9世纪——直到阿拉伯人入侵才结束。[4]后来随着意大利海上共和国威尼斯和热那亚的兴起,地中海再次变成贸易中心。鼎盛时期的奥斯曼帝国,其势力重心也落在东地中海地区。当然今天的欧洲人有很多理由继续将地中海作为其政治一体化的尽头,但这却无法让他们卸下维持地中海彼岸政治和经济稳定的压力。毕竟北非国家能否维系稳定的秩序,对欧洲人来说也利害攸关。
1703375401
1703375402 以上针对欧洲南部边界的讨论,同样适用于东部边界。保罗·瓦莱里(Paul Valéry)曾将欧洲比作“亚洲大陆的一个小小海角”。[5]在其漫漫历史中,欧洲人每每东望,心中总惴惴不安。每隔一段时间总有从亚洲内陆草原踏出的铁蹄,侵扰欧洲人的生活。从历史时期上看,这种入侵始自所谓“民族大迁徙”时期,一直延续到沙俄帝国的诞生,其结果就是欧洲的东界陷入动荡:面对亚洲游牧民族的屡屡进犯,欧洲人后来慢慢尝试着将自己的文化领地和势力范围向东延伸。在这当中,沙俄帝国的崛起影响深远。随着沙俄帝国的建立,欧洲人棘手的东部边界问题从此以后便取决于人们对俄国的心理定位了——把它看作偏欧洲的力量,还是偏亚洲的大国。沙俄的这种两面性也折射出它自己反复在两个选项之间摇摆不定的事实。如果在古典地理学家眼里顿河是欧洲的东界,那么18世纪的地理学家在彼得大帝改革后又将这条边界推至乌拉尔山脉一线。俄国也因此变成了一个欧洲的国家。[6]随着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深入,这一原先基本停留在文化层面上的问题,如今成了彻头彻尾的政治难题。在这个问题里,首要的一点是欧盟和俄罗斯应当 相互毗邻呢,还是说两者之间需要白俄罗斯和乌克兰作为缓冲?
1703375403
1703375404 当然欧洲最为头痛的边界,还是在欧、亚、非三大洲交界的东南隅。广义上讲,东南欧涵盖巴尔干地区南部、小亚细亚及近东地区。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这一地区或轻或重一直扮演着欧洲火药桶的角色,危机难息。这同1945年之后便保持长期和平的欧洲内陆形成了强烈反差。恢复和维系这个地区的稳定,需要欧洲的大量投入,而这也是欧洲绕不开的一道坎。回眸东南欧的历史不难发现,这片土地从遥远的古代开始,就一直是庞大帝国诞生的温床,但也是诸多战争的策源地。而早在很久以前,人们就以东西方碰撞或专制与自由之争等意识形态化的东西来解读这种战乱频仍的现象。拜占庭和奥斯曼先后都以这一地区为中心,建立了庞大帝国,在其鼎盛时期皆被视作西欧的强劲对手。到了19世纪奥斯曼帝国步入漫长的垂死挣扎期,当时欧洲国家力图通过复杂的结盟体系稳住它,稳住一触即发的东南欧危局。由此可见,在整个欧洲历史长河中,东南欧边陲确实始终扮演了一个十分特殊的角色。
1703375405
1703375406 所以说,无论从地理上还是政治上讲,欧洲没有明晰的边界。特别在东部和东南部,欧洲只有所谓“边界地带”,而这也恰是帝国大空间秩序所特有的。但欧洲的历史是领土国家形成、再发展成为民主国家的历史。这种政权组织形式是基于边界单一化(或者说固态化)的原则建立起来的。民族国家的疆界,不仅是政治和经济意义上的分界线,同时也是语言和文化上的分水岭。正是因为由此而生的同质性,在欧洲兴起的民族国家当中总会孕育出一些异常强大的行为体,叱咤于政治舞台;而当它们同中欧、东欧的帝国发生冲突时,吃亏的几乎总是后者。
1703375407
1703375408 然而边界单一化(固态化)的秩序模式导致了一个后果:在秩序内部积蓄的能量一再在这些边界耗失一空——因为民族国家对具体的边界划定无法达成一致,总企图往外推移。此外,在西欧已生长数百年的民族国家模式要移植到东部,常常水土不服。在那里边界单一化的策略催生出歧视性政策,甚至引发对少数族裔的驱逐。二战结束以后,在西欧启动的欧洲一体化政策虽然在原则上仍然维系了民族国家的秩序模式,但与此同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界线正发生系统性消融。打破政治及文化认同的壁垒曾被视作遏制欧洲人彼此之间敌意的不二法门。早在20世纪80年代,随着欧洲一体化进程最终形成决议,一种新的变化趋向由此拉开序幕:边界多元化模式让位于新一轮的边界单一化(和固化)。欧洲的认同之争就是在这个变化下产生的结果。于是,在欧洲的对外边界上出现了清晰可见的断层,对外边界最终成为一道排他性边界(Exklusionsgrenze),而这又激发更多国家希望加入欧盟,入盟谈判一轮接着一轮。于是颇为吊诡的是,反而首先是边界单一化政策推动了一个持续不断、经久不息的欧盟扩张进程。
1703375409
1703375410 还有一个替代方案,就是帝国秩序模式。帝国秩序模式会引起不同的边界走向多元化,因此它大多只有柔性的动态边界,在这些边界上,中心的支配权慢慢消退。边界地带取代了边界线。如若欧洲不想因负荷过重而最终归于失败的话,那么它将不得不采纳这种帝国的边界模式。实际上这一秩序模式已经写入欧洲发展的进程之中:欧盟的对外边界,有别于申根区边界,也不同于欧元区边界。这一模式必须进一步发展完善,使欧洲的对外边界既保持稳定,又不失弹性。与此同时,还需对边缘发挥影响作用,影响方式应更符合帝国式的要求,而不是超国家体系的准则。总而言之,不借用帝国的秩序模式,未来的欧洲将难有出路。
1703375411
1703375412 [1] 有关一个自信欧洲的政治影响力,参见Sloterdijk:Falls Europa erwacht,以及Schmierer:Mein Name sei Europa,特别是第174页起若干页。关于北约东扩,参见Asmus:Opening NATO’s Door,第134页起若干页。
1703375413
1703375414 [2] 对此特别值得一提的是Todd:After the Empire,特别是第191页起若干页的内容;Rifkin:The European Dream,第16页起若干页,第64页起若干页;还包括Kupchan:The End of American Era,第119页起若干页,他认为美国的真正挑战来自欧洲。
1703375415
1703375416 [3] 随着土耳其申请入欧谈判,欧洲人关于认同问题的争论更趋白热化。参看Leggewie:Die Turkei und Europa,另外还可参阅Hoffmann/Kramer:Europa-Kontinent im Abseits?该书从多个不同角度综述了欧洲人的认同问题。
1703375417
1703375418 [4] 参见Brague:Eccentric Culture,以及Pomian:L’Europa et ses nationes,第14页起若干页。
1703375419
1703375420 [5] Valéry:La Crise de L’Esprit(1919)(中文版《瓦莱里散文选》之“精神的危机”篇);参见Lützeler:Die Schriftsteller und Europa,第308页起。
1703375421
1703375422 [6] 有关俄国的欧洲认同或亚洲认同问题,参见Figes:Natasha’s Dance,第377页起若干页。
1703375423
1703375424
1703375425
1703375426
1703375427 帝国统治的逻辑:从古罗马到美国 [:1703373231]
1703375428 帝国统治的逻辑:从古罗马到美国 参考文献
1703375429
1703375430 A
1703375431
1703375432 Abernethy,David B.,The Dynamics of Global Dominance:European overseas Empires. 1415-1980,New Haven/London 2000.
1703375433
1703375434 Adanir,Fikret,«Der Zerfall des Osmanischen Reiches»,in:Alexander Demandt(Hg.),Das Ende der Weltreiche,München 1977,S. 108-128.
1703375435
1703375436 Albertini,Rudolf von,Europäische Kolonialherrschaft:Die Expansion in Übersee von 1880-1940,Zürich/Freiburg 1976.
1703375437
1703375438 Altheim,Franz,Geschichte der Hunnen,5 Bde.,Berlin 1959-1962.
1703375439
1703375440 Altrichter,Helmut/Helmut Neuhaus(Hg.),Das Ende von Großreichen,Erlangen/Jena 1996.
1703375441
1703375442 Altvater,Elmar/Birgit Mahnkopf,Grenzen der Globalisierung:Ökonomie,ökologie und Politik in der Weltgesellschaft,Münster,6. Aufl. 2004.
1703375443
1703375444 Anderson,Benedict,Imagined Communities,London 1983
1703375445
1703375446 Angermann,Erich,Die Vereinigten Staaten von Amerika seit 1917(= dtv-Weltgeschichte des 20. Jahrhunderts),9. erweiterte Aufl age,München 1995.
1703375447
1703375448 Armstrong,Karen,The Battle for God:Fundamentalism in Judaism,Christanity and Islam,London 2000.
[ 上一页 ]  [ :1.70337539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