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382366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
1703382367
1703382368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1703382369
1703382370
毛泽东有“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在当时阅读的《新民丛报》关于“国家”问题处,留下了他如下批写:“正式而成立者,立宪之国家也,宪法为人民所制定,君主为人民所拥戴。不以正式而成立者,专制之国家也,法令为君主所制定,君主非人民所心悦诚服者。前者,如现今之英、日诸国;后者,如中国数千年来盗窃得国之列朝也。”
1703382371
1703382372
这是他第一次讨论传统王朝与现代国家的区别,以及宪法与人民的关系。
1703382373
1703382374
毛泽东在东山高等小学堂只读了半年,便继续挑着他简单的行李,去了更远的地方——湖南省城长沙。那一年,辛亥革命爆发了,毛泽东受到革命的鼓舞,短暂地参加了新军,退伍后,他花了一块钱投考了湖南全省高等中学堂(后改名省立第一中学),并以第一名的考试成绩被录取。在那里,他写了一篇题为《商鞅徙木立信论》的作文,而这是目前所见的毛泽东早年唯一一篇作文。
1703382375
1703382376
在这篇写于1912年上半年的作文里,毛泽东继续讨论了法律、国家和人民之间的关系问题。毛泽东认为:中国之衰落,乃是因为执政者与人民之间缺乏信任,这就集中表现为人民不相信法律,因为法律建立在社会不平等的基础上,而那样的法律,只是分裂国家与社会、人民与执政者的工具。
1703382377
1703382378
根据这样的观点,毛泽东高度评价了商鞅的“农战”法令,他认为商君法的实质,就是“农战”面前的人人平等:
1703382379
1703382380
商鞅之法良法也。今试一披吾国四千余年之记载,而求其利国福民伟大之政治家,商鞅不首屈一指乎?……其法惩奸宄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贫怠以绝消耗,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民何惮而不信?
1703382381
1703382382
而法家思想的核心在于组织社会,就是把社会组织成一个战斗与生产的共同体。
1703382383
1703382384
尽管深受儒家和佛家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中最为毛泽东青睐的一“家”,无疑便是法家。在留下的第一篇作文里,毛泽东之所以高度肯定了商鞅和法家,是因为商鞅颁布的“农战”法令具有深刻的平等思想:“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没有谁是天生高贵的,只有那些辛勤劳动和英勇战斗的人才是值得尊重的。而“商君法”的实质,就类似于毛泽东后来所说的“各尽所能,按劳分配”。
1703382385
1703382386
1931年11月,刚刚当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临时政府主席的毛泽东,第一次主持立法,就是制定和颁布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以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根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中国的女性和无地的农民第一次拥有了土地所有权以及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实现了由法律保证的平等。
1703382387
1703382388
当时毛泽东这样说:
1703382389
1703382390
同时,广大的妇女群众参加了生产工作。这种情形,在国民党时代是决然做不到的。在国民党时代,土地是地主的,农民不愿意也不可能用自己的力量去改良土地。只有我们把土地分配给农民,对农民的生产加以提倡和奖励以后,农民群众的劳动热情才爆发了起来。
1703382391
1703382392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则规定工人有监督生产的权力,可以享受免费医疗、失业津贴、伤残抚恤、婴儿补助、困难救济、丧葬津贴。
1703382393
1703382394
工农和女性获得了上述权力,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第一次。
1703382395
1703382396
与此同时,毛泽东还主持制定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暂行税则》,这项法律规定:中央苏区必须把土地税收的1/5用作教育经费。毛泽东和他的老师徐特立,还直接参与编排了一套完整的教育大纲,其中除了数学、语文外,还有生理卫生、园艺、商品、速记和演讲课程。
1703382397
1703382398
在语文课本里,苏区的小学生们念的是这样的“毛版”新三字经:“天地间,人最灵,创造者,工农兵,男和女,都是人……”
1703382399
1703382400
1953年,新中国第一次进行人口普查,统计人口为601912371人。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选民登记,并进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普选。
1703382401
1703382402
1954年9月15日,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建立在全民普选基础上的宪法在毛泽东主持下诞生,而此前全国有1.5亿人参加了这部宪法草案的讨论。
1703382403
1703382404
1954年宪法奠定了新中国的基本制度框架,它是对世界各国,特别是中国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
1703382405
1703382406
正像1787~1788年美国立宪时存在着“联邦党人”与“非联邦党人”之间的激烈斗争一样,在中国历史上,也长期存在着“郡县论”与“封建论”的论战与斗争。
1703382407
1703382408
在晚清以来的立宪改革中,所谓“议会派”、“立宪派”、“地方自治派”,其实也就是“封建派”,因为这种所谓立宪思想的基础便是清初的顾炎武、黄宗羲等人所倡导的“封建论”。而这一思想的实质,就是要求王朝国家通过“放权让利”,以换取地方势力和社会精英的支持,维护自身的统治。
1703382409
1703382410
与晚清的“立宪派”、“封建派”不同,毛泽东属于“郡县派”,1973年8月5日,毛泽东在与江青谈话时说,历代有作为、有成就的政治家都是法家,他们都主张法治,厚今薄古。接着,毛泽东念了新写的《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1703382411
1703382412
如果把这首诗放在美国历史的语境里,那么毛泽东所倾向的就是“联邦党人”,即亚历山大·汉密尔顿、约翰·杰伊和詹姆斯·麦迪逊那一派。
1703382413
1703382414
毛泽东主持制定的1954年宪法,与1787~1788年在费城通过的美国宪法具有相同的宗旨:为了避免新生的国家重新陷入一盘散沙,必须以法律和制度的形式,扼制地方和精英势力的分权,无论这种分权采取的是“封建”(封疆建储)、经济和财富独占还是议会专权的方式。
1703382415
[
上一页 ]
[ :1.70338236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