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383635
1703383636
毛泽东最初参与“整党”,所要整顿的是国民党,而不是共产党,他一开始参与“建军”,则是建设黄埔军校,而不是建立工农红军。
1703383637
1703383638
那个时候,毛泽东所代表的就是国民党“左”派,而在当时的共产党眼里,毛泽东的立场则是偏右的,是“机会主义”的。
1703383639
1703383640
而从那时起,在中共党内,毛泽东的头上就被冠了两顶帽子:“机会主义”和“右倾”,而这两顶帽子一直戴到了遵义会议。
1703383641
1703383642
1970年10月14日下午,毛泽东在人民大会堂会见法国前总理德姆维尔和夫人,他回顾自己一生的革命生涯时这样说:“我是中间派,中间偏‘左’,我这个人不算什么‘左’的人”。
1703383643
1703383644
1973年6月24日,毛泽东又跟周恩来说:“我们是现实主义者,说许多空话,不如做一件实事。”
1703383645
1703383646
1972年7月24日,毛泽东在谈到国际问题时又这样说:“我们外交部有条路线,中‘左’路线,喜欢‘左’派和中间派,就不喜欢右派。世界上右派当权,你怎么办呢?而我呢,都喜欢,特别喜欢右派,尼克松这类人,我就说服我周围的这些人。”
1703383647
1703383648
“说许多空话,不如做一件实事”,毛泽东并不是‘左’派或者右派,他是他自己所说的“实事求是派”。
1703383649
1703383650
此前的政治哲学是颠倒的,即从理想状态出发去追求“优良的生活”;而毛泽东则是从现实出发,把政治的第一目标落实为安全与生存。正是为了安全与生存,一个政治共同体形成的过程,便是建立军队的过程。
1703383651
1703383652
马基雅维利说:君主不过是拿枪的人民。而在毛泽东看来,“一盘散沙”就是手无寸铁的人民。马基雅维利说政治家必须兼具狮子与狐狸的性格,毛泽东则说革命需要软硬两手,需要“枪杆子”与“笔杆子”这“两杆子”,他后来又说,自己有几分“虎气”是为主,有几分“猴气”是为辅。
1703383653
1703383654
像中国的商鞅、秦始皇和意大利的马基雅维利一样,毛泽东使思想从天国落到了地上。
1703383655
1703383656
然而,做“实事求是派”是一件极不容易的事,这意味着毛泽东同时要招架来自“左”派和右派的猛烈攻击。毛泽东在中共党内“变得名声不好”,被说成是“右派”和“右倾机会主义”,并非源自他晚年打开中美关系大门,实际上,他变得“名声不好”,被说成“右倾”,是从“中共三大”就开始了。
1703383657
1703383658
说服共产党不易,而与国民党打交道则更难了。毛泽东在上海主持的国民党党员重新登记工作,受到了叶楚伧等国民党老右派的强烈抵制,年轻的毛泽东,根本就不在这些老政客们的眼里。整顿这些腐败老朽,连孙中山都难以做到,当时只有30岁的毛泽东就更是勉为其难了。
1703383659
1703383660
看来,在中国办一件“实事”,实在是太难了,而同时为两个党服务,又实在是太累了。毛泽东对来自国民党右派的攻击可以满不在乎,但要忍受共产党同志对他的打击和污蔑,可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在那个时候,党内唯一同情毛泽东的李大钊到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代表大会去了,陈独秀对毛泽东身为共产党员而为国民党如此卖力也深感不满,毛泽东在中共党内因此陷入了孤立。
1703383661
1703383662
拼命工作而又遭受“夹板气”的毛泽东在1924年终于病倒了,他咯血不止,诊断结果是胃出血。他向陈独秀请了假,陈独秀如释重负地放毛泽东回湖南休养去了。
1703383663
1703383664
在随后召开的“中共四大”上,毛泽东被从党的中央局中选了出去,代替他的人便是“好做大言”的空谈家张国焘。
1703383665
1703383666
而当时的中共中央局成员,即相当于后来的中央政治局常委。自“中共四大”起,毛泽东便离开了中共中央的最高决策层,而直到10年后,在遵义会议上,毛泽东方才又一次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1703383667
1703383668
中共是在遭受了巨大的挫折和碰壁之后,方才把“实事求是”当作行动指南的。
1703383669
1703383670
1703383671
1703383672
1703383674
重读毛泽东:从1893到1949 第五章 “谁主沉浮”
1703383675
1703383676
由于中国基层没有政治组织能力,故中国上层被官僚买办资本所把持,下层为土豪劣绅黑社会所控制,这种一盘散沙的局面,为帝国主义宰制中国制造了前提。
1703383677
1703383678
欲改造中国,必须建立立足于基层农村的政治组织。
1703383679
1703383680
毛泽东对中国社会性质的思考与列宁、斯大林不同,更接近于马克思提出的“亚细亚生产方式”。在当时,这种特立独行的思考使他陷入孤独,并使他在大革命前,成为中国思想界的异端。
1703383681
1703383682
从1924年年底到1925年8月,毛泽东在中国政治舞台上消失了,他退隐到故乡韶山,在这近一年的时间里,他什么也没有写,也几乎没有发出任何声音。
1703383683
1703383684
退隐似乎成为毛泽东人生历程中的一个特点——每当要做出惊天动地的决断时,他都会像蛇一样蛰伏一个时期,在沉潜中独自思考,或者说,孤独地思考。
[
上一页 ]
[ :1.70338363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