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386522e+09
1703386522 近代化的日本不断侵略中国……而被侵略的中国,正是在近代化方面一片空白的、活生生的人民因为“人需要生存”而起来抵抗……终于凝聚了强大的力量打败了近代化的日本……此时的中国人民是赤手空拳的人民大众,无论是用固有的传统武器,还是用外来的近代文化都无法保卫自己。
1703386523
1703386524 而在“兵民是胜利之本”这一部分中,毛泽东则讲了军心、民心的优势与装备优势之间的关系:
1703386525
1703386526 革新军制离不了现代化,把技术条件增强起来,没有这一点,是不能把敌人赶过鸭绿江的。军队的使用需要进步的灵活的战略战术,没有这一点,也是不能胜利的。然而军队的基础在士兵,没有进步的政治精神贯注于军队之中,没有进步的政治工作去执行这种贯注,就不能达到真正的官长和士兵的一致,就不能激发官兵最大限度的抗战热忱,一切技术和战术就不能得着最好的基础去发挥它们应有的效力。我们说日本技术条件虽优,但它终必失败,除了我们给以歼灭和消耗的打击外,就是它的军心终必随着我们的打击而动摇,武器和兵员结合不稳。我们相反,抗日战争的政治目的是官兵一致的。在这上面,就有了一切抗日军队的政治工作的基础。军队应实行一定限度的民主化,主要的是废除封建主义的打骂制度和官兵生活同甘苦。这样一来,官兵一致的目的就达到了,军队就增加了绝大的战斗力,长期的残酷的战争就不患不能支持。
1703386527
1703386528 随后,毛泽东再次论述了他的基本观点,中国走向衰落的基本原因,就在于人民没有组织,社会没有组织能力,一旦把人民组织起来,那么,中国的社会结构就会发生根本改变,日本的封建武士组织,就不能与中国广大的群众组织相抗衡。
1703386529
1703386530 于是,他再一次站在这样的立场上批判了蒋介石反人民的观点:
1703386531
1703386532 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日本敢于欺负我们,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克服了这一缺点,就把日本侵略者置于我们数万万站起来了的人民之前,使它像一匹野牛冲入火阵,我们一声唤也要把它吓一大跳,这匹野牛就非烧死不可。我们方面,军队须有源源不绝的补充,现在下面胡干的“捉兵法”、“买兵法”,亟须禁止,改为广泛的热烈的政治动员,这样,要几百万人当兵都是容易的。抗日的财源十分困难,动员了民众,则财政也不成问题,岂有如此广土众民的国家而患财穷之理?军队须和民众打成一片,使军队在民众眼睛中看成是自己的军队,这个军队便无敌于天下,个把日本帝国主义是不够打的。
1703386533
1703386534 只要人民组织起来,只要有一支人民的军队,“这个军队便无敌于天下,个把日本帝国主义是不够打的”——这里的关键不是改造、改编共产党的军队为“国军”,而是改造国民党的军队,使其能够与人民站在一起。
1703386535
1703386536 第三,《论持久战》指出,中日之间的较量,也并非两个国家之间的较量,而是全球战略的较量。
1703386537
1703386538 “琉台不守,三韩为墟。辽海燕冀,汉奸何多!”日本处心积虑,占琉球、占中国台湾、占朝鲜,封闭了中国的出海口,但是,它这样步步紧逼,也威胁了美国在太平洋上的利益;而日本吞并中国东北,同时也在大陆方向上对苏联构成了严重威胁。仅从表面上看,日本固然是把中国孤立起来了,但是,从全球战略上看,日本本身已经空前孤立。目前,中国只是与日本作战,而在不远的将来,日本将不得不与中美苏同时作战。
1703386539
1703386540 《论持久战》指出,相对于中国,日本固然在军事、现代化程度和国力上都占据优势,但是,这种优势是表面的。实质上,日本在政治动员、人心向背和全球战略三个方面,都处于劣势,正是从政治动员、人心向背和全球战略三个方面看,日本必败,中国的抗战必胜。
1703386541
1703386542 远藤三郎后来在《日中十五年战争与我》一书中这样说:读到了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我才知道日本的根本短处究竟是什么,日中两国、两军之间的差异究竟在哪里,特别是——我这个日本将军,方才第一次真正明白了“日本的战略”实际上是什么。
1703386543
1703386544 如果说,直到战败,日本的决策层还在争论日本的战略究竟是什么的话,那么,早在1938年5月,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就已经准确地概括了日本的战略,而这个战略就是:“中间突破、两翼齐飞”。
1703386545
1703386546 毛泽东指出:日本的战略,便是以整个中国为基地,向“大陆”和“海洋”两个方面展开。而他用几十个字,就一举概括了日本的战略实质:“为了南攻南洋群岛,北攻西伯利亚起见,采取中间突破的方针,先打中国。”
1703386547
1703386548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在毛泽东看来,日本的战略并非不清晰,恰恰相反,日本的战略一开始是深谋远略、非常清晰的:柿子捡软的捏,首战找弱敌打,从中路突破,进攻最弱势的中国,然后以中国为基地,逐步向两翼展开——这本是极为精明的战略。
1703386549
1703386550 在毛泽东看来,这一战略成败之关键,不在远藤之流所谓的“两翼”,而在日本能否突破“中间”。
1703386551
1703386552 然而,百密一疏,在这个精心的战略布局中,日本唯一没有想到的是中国会抵抗,而且会如此长时间、如此持久、如此顽强地抵抗。
1703386553
1703386554 正是中国的长期抵抗,使日本陷入了首战不利的兵家大忌,正是中国的抵抗,使日本陷入久拖不决的战争泥潭中。而从此之后,日本只能是步步被动,再也不能采取主动的战略。
1703386555
1703386556 日本的战略困境,并不是由于起初战略规划上的模糊,而是由于陷入中国之持久战这个“大泥潭”之中的结果。
1703386557
1703386558 日本看起来是输在了“两翼”,但实际上却是输在了“中间”。
1703386559
1703386560 因此,根本的问题就在于:日本为什么竟然没有想到中国会抵抗,而且会如此顽强持久的抵抗。
1703386561
1703386562 远藤三郎去世前一年,日本战后最杰出的思想家竹内好,出版了他的名著《近代的超克》。在这部著作中,竹内好深刻地思考并回答了究竟什么是“抵抗”这个问题。
1703386563
1703386564 竹内好说:日本没有想到中国会抵抗,而且会如此顽强持久地抵抗,这就是因为日本自己从来不懂得“抵抗”究竟是什么,日本不但不知道什么是抵抗,而且,日本还把中国对西方强权的抵抗,视为亚洲式的保守、落后和“不开化”。
1703386565
1703386566 “日本精神”中所缺乏的,正是对强者的抵抗。
1703386567
1703386568 竹内好指出,面对西方的冲击,近代以来的日本与中国的表现是完全不同的,他把日本称为“转向型”,相反地把中国称为“回心型”。所谓“转向型”是说:面对西方的压力,日本没有经过抵抗,就立即放弃了自我,而转向了西方。但是,中国却把这种压力变成了内在自我变革的动力,从而在抵抗强权的过程中,重新创造出一个新的中国,走出了一条中国道路。
1703386569
1703386570 简而言之,日本的近代化,也就是放弃自我,转向西方,全盘西化;而中国却在抵抗中,开始了自我变革,从而开辟了一条内发性的、革命式的近代化道路,而这条道路,就是以毛泽东思想为标志、为媒介的。
1703386571
[ 上一页 ]  [ :1.70338652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