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386538e+09
1703386538 “琉台不守,三韩为墟。辽海燕冀,汉奸何多!”日本处心积虑,占琉球、占中国台湾、占朝鲜,封闭了中国的出海口,但是,它这样步步紧逼,也威胁了美国在太平洋上的利益;而日本吞并中国东北,同时也在大陆方向上对苏联构成了严重威胁。仅从表面上看,日本固然是把中国孤立起来了,但是,从全球战略上看,日本本身已经空前孤立。目前,中国只是与日本作战,而在不远的将来,日本将不得不与中美苏同时作战。
1703386539
1703386540 《论持久战》指出,相对于中国,日本固然在军事、现代化程度和国力上都占据优势,但是,这种优势是表面的。实质上,日本在政治动员、人心向背和全球战略三个方面,都处于劣势,正是从政治动员、人心向背和全球战略三个方面看,日本必败,中国的抗战必胜。
1703386541
1703386542 远藤三郎后来在《日中十五年战争与我》一书中这样说:读到了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我才知道日本的根本短处究竟是什么,日中两国、两军之间的差异究竟在哪里,特别是——我这个日本将军,方才第一次真正明白了“日本的战略”实际上是什么。
1703386543
1703386544 如果说,直到战败,日本的决策层还在争论日本的战略究竟是什么的话,那么,早在1938年5月,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就已经准确地概括了日本的战略,而这个战略就是:“中间突破、两翼齐飞”。
1703386545
1703386546 毛泽东指出:日本的战略,便是以整个中国为基地,向“大陆”和“海洋”两个方面展开。而他用几十个字,就一举概括了日本的战略实质:“为了南攻南洋群岛,北攻西伯利亚起见,采取中间突破的方针,先打中国。”
1703386547
1703386548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在毛泽东看来,日本的战略并非不清晰,恰恰相反,日本的战略一开始是深谋远略、非常清晰的:柿子捡软的捏,首战找弱敌打,从中路突破,进攻最弱势的中国,然后以中国为基地,逐步向两翼展开——这本是极为精明的战略。
1703386549
1703386550 在毛泽东看来,这一战略成败之关键,不在远藤之流所谓的“两翼”,而在日本能否突破“中间”。
1703386551
1703386552 然而,百密一疏,在这个精心的战略布局中,日本唯一没有想到的是中国会抵抗,而且会如此长时间、如此持久、如此顽强地抵抗。
1703386553
1703386554 正是中国的长期抵抗,使日本陷入了首战不利的兵家大忌,正是中国的抵抗,使日本陷入久拖不决的战争泥潭中。而从此之后,日本只能是步步被动,再也不能采取主动的战略。
1703386555
1703386556 日本的战略困境,并不是由于起初战略规划上的模糊,而是由于陷入中国之持久战这个“大泥潭”之中的结果。
1703386557
1703386558 日本看起来是输在了“两翼”,但实际上却是输在了“中间”。
1703386559
1703386560 因此,根本的问题就在于:日本为什么竟然没有想到中国会抵抗,而且会如此顽强持久的抵抗。
1703386561
1703386562 远藤三郎去世前一年,日本战后最杰出的思想家竹内好,出版了他的名著《近代的超克》。在这部著作中,竹内好深刻地思考并回答了究竟什么是“抵抗”这个问题。
1703386563
1703386564 竹内好说:日本没有想到中国会抵抗,而且会如此顽强持久地抵抗,这就是因为日本自己从来不懂得“抵抗”究竟是什么,日本不但不知道什么是抵抗,而且,日本还把中国对西方强权的抵抗,视为亚洲式的保守、落后和“不开化”。
1703386565
1703386566 “日本精神”中所缺乏的,正是对强者的抵抗。
1703386567
1703386568 竹内好指出,面对西方的冲击,近代以来的日本与中国的表现是完全不同的,他把日本称为“转向型”,相反地把中国称为“回心型”。所谓“转向型”是说:面对西方的压力,日本没有经过抵抗,就立即放弃了自我,而转向了西方。但是,中国却把这种压力变成了内在自我变革的动力,从而在抵抗强权的过程中,重新创造出一个新的中国,走出了一条中国道路。
1703386569
1703386570 简而言之,日本的近代化,也就是放弃自我,转向西方,全盘西化;而中国却在抵抗中,开始了自我变革,从而开辟了一条内发性的、革命式的近代化道路,而这条道路,就是以毛泽东思想为标志、为媒介的。
1703386571
1703386572 他写道:
1703386573
1703386574 回心源于保持自我,转向始于放弃自我,回心以抵抗为媒介,转向没有媒介。
1703386575
1703386576 竹内好说,日本没有“媒介”,就是指日本只是追随别人,而没有自我,日本没有毛泽东思想,日本连鲁迅这样的人物都没有。
1703386577
1703386578 日本之所以自夸比中国优秀,无非是因为自以为是“西方的好学生”,但是,这样的所谓“好学生”,却是为鲁迅所不齿的“弱者”和奴才。
1703386579
1703386580 而这就是日本甫一战败,那些俯首帖耳的良民们,就涌上街头,热烈欢迎美国占领军的原因。
1703386581
1703386582 竹内好引用了鲁迅的话,来说明什么是“抵抗”和“亚洲的抵抗”。
1703386583
1703386584 鲁迅这样说:“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则抽刃向更弱者。”
1703386585
1703386586 在竹内好看来,日本恰恰就是这样的真正的弱者。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就是西方列强的奴才,日本自己不但在西方面前不抵抗,而且,吉田松阴等“明治志士”们,反而提出了所谓“得失互偿论”——即“失之于欧美,补偿于邻国”,这当然就是“怯者愤怒,则抽刃向更弱者”。而福泽谕吉的《脱亚论》,不过是把这种最可悲的弱者粉饰为强者的“遮羞布”而已。
1703386587
[ 上一页 ]  [ :1.70338653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