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410274
1703410275
①华盛顿互惠银行的管理者同样也为高盛感到担忧。2007年底,华盛顿互惠银行正在寻找投资银行,正是在这段时期,银行的的首席执行官克里·基林格和其他管理者之间互发的邮件展现了现代高盛的基本面貌。华盛顿互惠银行的执行副总裁多德·贝克想要和高盛合作。 “当风险很高的时候,雇用最棒的头脑是明智之举。”米勒在一封给基林格的邮件中写道。“高盛拥有最强的资产负债表、市场地位、风险偏好,他们会主动为我们做其他公司无法完成的事情,这些都是解决办法的一部分。另一方面……我们有一点担心高盛,因为我们更需要它,而不是它更需要我们,而且这家公司是由交易员们在运营。”基林格回信说,“这点上我不信任高盛。他们确实聪明,但是和它交易相当于和鲨鱼游泳。在给美国国家金融当顾问的时候,他们自己却在卖空抵押贷款。” 事实上,在华盛顿互惠银行的股票为每股40美元的时候,高盛的抵押贷款部门就购买了该公司股票的出售权,这意味着如果该公司股票下跌,高盛便能从中获利。到2007年夏天,高盛的抵押贷款部门也在寻找机会卖空美国国家金融、独立国家房贷、贝尔斯登、美林、雷曼兄弟、摩根士丹利和美国城市债券保险。
1703410276
1703410277
1703410278
1703410279
1703410281
众魔在人间:华尔街的风云传奇 19 暴风雨前夜
1703410282
1703410283
自从2007年2月信贷弦上射出第一支箭起,投资者被迫不断地接受半真实情况。关于抵押贷款衍生品机制的本质以及由此引起的房地产泡沫,投资者被告知的就是个弥天大谎……事实上,信贷危机现在已经变成了信任危机,而这个事实本应该能唤醒华尔街、财政部和美联储。
1703410284
1703410285
1703410286
1703410287
1703410288
ALL THE DEVILS ARE HERE
1703410289
1703410290
The Hidden History
1703410291
1703410292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1703410293
1703410294
谈谈谁承担风险的问题——风险遍布全世界,形式各异,包括再包装工具。要找出那些人可不容易。
1703410295
1703410296
——丹·斯帕克斯的邮件,2007年3月1日
1703410297
1703410298
1703410299
1703410300
1703410301
2007年3月2日,星期五,拉尔夫·乔菲在他的办公室召开了一个小型临时会议。乔菲在贝尔斯登管理两只对冲基金,这些基金在资产抵押证券中的投资约为200亿美元。参加会议的人包括和乔菲一起管理这两只基金的马特·坦宁、为这两人工作的年轻分析师史蒂夫·范索尔克马以及基金中的另一位合伙人。他们聚在一起,是为了讨论衰退的市场情况。在那周,股市一开盘就下跌了400多点,这是“9·11”恐怖袭击事件后一天当中下跌幅度最大的一次。乔菲将2月份描述为“市场最变幻莫测的一个月”。他们讨论了ABX指数中风险较高的分档价值的暴跌。甚至是一些AAA级证券——AAA级!——也开始动摇。这不应该发生——决不应该。他们四人很焦虑。
1703410302
1703410303
理论上,这两只对冲基金并没表现得那么糟糕:一只基金下降了一些,另一只上涨了一些。但是,由于突然很难获得证券的价格,他们无法确定这两只基金的实际价值是多少。另外,他们经常告诉投资者,这两只基金就像沉闷的传统银行——投资者们的收入来自基金成本(大部分来自回购市场)和大部分由AAA级或AA级证券构成的最安全证券带来的收益之间的差额。投资者们期望获得相对平稳、低风险的回报。不管损失多少,任何损失都会吓跑他们。贝尔斯登从ABX的卖空头寸中获利,但是波动幅度总是令人忧心忡忡。由于高等级证券应该接近零风险,贝尔斯登对冲基金的杠杆率很高:200亿美元中仅有16亿美元是股权,余下的全是借来的。早在2月份的时候,他们就不断地接到追加保证金的要求,也就是说贷款者开始要求更多的抵押品。贝尔斯登能满足这些抵押品要求,但是这带来的恐惧感丝毫不会减弱。
1703410304
1703410305
为了稳定人心,乔菲说到了以前他和沃伦·斯佩克特曾经陷入了大额债务头寸的危机。那时他们没有惊慌,并且最终都挣了大钱。斯佩克特是贝尔斯登的联合总裁,乔菲随着他一起平步青云。坦宁和范索尔克马互相写信说当时的压力让人无法入睡。范索尔克马在听到“重要的高层们”也睡不好时,心里感到些许安慰。说完以前的经历后,乔菲打开办公室的小冰箱并拿出一瓶非常好的伏特加。他们一起用纸杯为将来的繁荣干杯。
1703410306
1703410307
乔菲还建议不要将谈论内容告诉他人,而范索尔克马认为这是因为他们必须尽量避免造成员工的焦虑。
1703410308
1703410309
第二天早上6点32分,乔菲给坦宁发了封邮件,他希望坦宁正确地对待压力。邮件中写道:“第一,我们要健康,我们有家庭;第二,我们不是派往伊拉克的海军陆战队19岁的士兵;第三,我们互相支持,团结合作。”
1703410310
1703410311
坦宁回复道:“确实,我们不是海军陆战队士兵,我们好几次都中了强力球博彩呢。”
1703410312
1703410313
不出六个月,这两只基金全倒闭了。风暴即将来临。
1703410314
1703410315
1703410316
1703410317
1703410318
贝尔斯登在很多方面都是华尔街发展历程的典型代表。乔菲和坦宁都称自己为“证券化人士”。他们深信各种模型、评级,并相信风险已被分散出去且被隐藏了。他们购买的应该都是十分安全的证券,但这些证券不会带来任何额外收益。为了增加收益、获得丰厚的报酬,他们利用回购市场中低价、短期的资金。“这些借款是基金的绝对生命线。”坦宁的律师后来说道。
1703410319
1703410320
贝尔斯登的第一只基金名为“高等级结构性信贷基金”(High-Grade Structured Credit Fund,以下简称“高等级基金”)。该基金是贝尔斯登的一部分,由乔菲于2003年秋天发起。乔菲和其他贝尔斯登员工一样曾经是上进的中低阶层年轻人。在公司就职的18年间,他变成了非常成功的固定收益证券销售员。贝尔斯登很害怕乔菲跳槽到其他公司,于是给了他1000万美元的股份并答应他发起一只对冲基金,尽管乔菲之前并没有管理资本的经验。乔菲很快就获得了对冲基金报酬:2006年1750万美元,而两年前他的薪酬才450万美元。他在长岛富人区汉普敦拥有一栋价值几百万美元的房产,并且担任了电影《类似父子情感》(Just Like the Son)的独立制片人。然而,缺乏经验确实是个问题。“乔菲不是个典型的交易员,”一位熟知他的人说道,“他是个老实人,总是努力做到最好,每周每天每小时都在办公室待着,但是他呆若木鸡。”
1703410321
1703410322
2003年,乔菲雇用坦宁来管理基金。坦宁比乔菲更没经验,他是哲学专业的学生,于1993年毕业于旧金山大学法学院。毕业后,坦宁加入贝尔斯登资本市场小组,之后转入了衍生品交易室。在一家新公司短暂停留了一段时间后,坦宁于2001年回到公司,成为了贝尔斯登结构性金融部门的初级分析师。即使是在公司的繁荣期,他也经常表现得很忧虑,这真是哲学专业毕业生的特点。对于坦宁来说,和乔菲共事将是一个极好的机会,他自己很明白这点。坦宁微薄的工资(2000年为6.6万美元)迅速上涨到了华尔街标准(2006年为250万美元),他从没忘记应该感谢谁。“我想再次向您表达我发自内心的感恩之情,感谢您为我做的一切,”坦宁在2007年初给乔菲的信中这样写道,“我将永远铭记。”
1703410323
[
上一页 ]
[ :1.70341027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