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425623
1703425624
然而,美联储才只是热热身。在整个圣诞—新年假期,伯南克必然会想到20世纪30年代的情形,抑或做起噩梦。2008年1月9日,他召集了一次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会议,表面上是回顾近期进展,而实际上或许是为了将委员会从沉睡中唤醒。这次会议的纪要中写道:“自12月份的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会议以来,经济下滑风险明显增大,但是委员会仍未做好降息的准备。”不屈不挠的伯南克在1月21日又召集了电话会议。这次电话会议纪要中评论道:“根据自1月9日会议以来获取的信息,经济活动前景低迷的观点得到了更多支持。”这两次会议只有12天的间隔。期间能产生多少变化?
1703425625
1703425626
确切的变化是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准备行动了——这是一场引人瞩目的行动。翌日清晨,在只有一位反对者[3]的情况下,委员们通过了将联邦基金利率下调75个基点的决定,这一力度超乎预期。格林斯潘在任的18年半的时间里,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仅有一次对联邦基金利率作出过75个基点的调整——而且那一次是升息。不仅如此,联邦基金利率调整的决定一直是下午2:15准点发布,而此次调整则在早间8:30宣布,很明显,美联储希望市场在1月22日就听到消息,事实也正是如此。8天后,在定期会议上,也是只有一位反对者[4],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再次将基金利率下调50个基点,从而降至3%的水平,使得联邦基金利率较9天前下降了125个基点。美联储进入了最高戒备状态。
1703425627
1703425628
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的大多数委员们现在清楚地意识到,摆在他们面前的是两场战争,他们正在紧急备战。基于白芝浩在135年前发表的著名论断,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需要提供巨额的流动性。但是,按照凯恩斯在72年前开出的药方,为了挽救一场迫在眉睫的衰退,降息也刻不容缓。伯南克主席可不希望在他的任期内让20世纪30年代的大戏重演。然而,欧洲的隔夜利率却未有变动。欧洲央行正在奋力应对流动性短缺,或许比美联储还要努力。但是它并不相信衰退就在眼前。位于法兰克福的欧洲央行总部里有不少“白芝浩”,却鲜有“凯恩斯”。
1703425629
1703425630
失踪的人
1703425631
1703425632
与此同时,有人或许会问,正如一些人问过的,美国财政部在干吗?大致的答案是:努力工作,但多数在幕后。布什总统于2008年2月在国会通过了临时减税议案,以此为萧条的经济提供亟需的刺激——减税是他应对一切的药方。然而,在那以后,他基本上放手将经济管理工作授权给了他的财政部长——汉克·保尔森。
1703425633
1703425634
布什政府当时已是强弩之末,但是保尔森似乎是这项工作的不二人选。一场以华尔街为中心的、复杂的金融危机正在酝酿。布什总统的前两任财长分别是铝业高管和铁道员,美联储主席则来自与世隔绝的学术殿堂。而保尔森曾任高盛公司的总裁,他是华尔街的雄狮、宇宙之王,他的所有成年时光均奉献给了乱作一团的金融界。(他以收集猛禽为爱好,有些人断定这透漏着一些信息。)谁还能比他对摆在面前的困难工作更有准备?至少我们是这么认为的。
1703425635
1703425636
在这段时期内,当美联储正为扑灭威胁到保尔森的老街坊(甚至是他的老雇主)的熊熊烈火而焦头烂额时,这位财长在公众面前却非常平静。除了在2008年2月促成国会通过减税方案,财长似乎很乐意在幕后工作而将美联储摆在引人瞩目的领导位置。当然,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美联储掌控着财长没有的东西:金钱。
1703425637
1703425638
幸运的是,伯南克领导下的美联储有着充裕的资金,它支撑着战斗的继续。2008年3月11日,美联储宣布了一项扮演最后贷款人的新颖方式(接下来还会有更多)。神经紧绷的市场渴望国库券,尤其是短期国债,以此作为一把保护伞。美联储持有大量的国库券。定期证券借贷工具被设计用来将国库券出借给所谓的一级交易商——华尔街的众多机构,以及协助构成了国库券交易市场的国外同行们。美联储也吸纳了白芝浩所说的“优质抵押物”以保证贷款安全。当然,并非所有的抵押物都是超级优质。我们姑且称它们为相当体面的抵押物吧。
1703425639
1703425640
这一想法非常简单。市场极其缺乏高流动性的国库券,但同时它们拥有大量的其他物品。如果美联储乐于用短期国债换取它们的其他物品,将有助于缓解流动性紧缩。毕竟,短期国债可以在短时间内转换为现金。并且,美联储的掉期交易不会扩大其资产负债表抑或是银行储备,后者通常会导致货币供应量扩大。因此,定期证券借贷工具(Term Securities Lending Facility,TSLF)诞生了,或者说被公布了。不过,它的第一笔真正的贷款直到3月27日才放出。这个日期是一个纯粹的坏时机,因为此时有家主要交易商正在进行生死之战:一家名叫贝尔斯登的投资银行。
1703425641
1703425642
[1]在早期的一篇学术论文《金融危机的非货币因素如何加剧大萧条的蔓延》中,年轻的伯南克用大量的原创性文字论述了信贷市场的崩溃是如何将“1929—1930年那场十分严重但并非没有预见到的衰退转变成了旷日持久的萧条”。该论文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并在或许是世界上最具声望的经济学杂志《美国经济评论》(American Economic Review)上发表。
1703425643
1703425644
[2]这次救助被证明是暂时性的。英国于2008年2月将北岩银行收归国有。
1703425645
1703425646
[3]这位反对者是圣路易斯联邦储备银行主席威廉·普尔(William Poole),他倾向于等到8天后召开的定期会议上再做决定。
1703425647
1703425648
[4]这次是达拉斯联邦储备银行主席理查德·费舍尔(Richard Fisher)。
1703425649
1703425650
1703425651
1703425652
1703425654
当音乐停止之后:金融危机、应对策略与未来的世界 05 从贝尔斯登到雷曼,不一致性是心魔
1703425655
1703425656
愚蠢的一致性是头脑狭隘人士的心魔。
1703425657
1703425658
——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
1703425659
1703425660
正如中国的一句古话:宁为太平犬,莫作离乱人。从贝尔斯登倒闭并被摩根大通收购,到雷曼兄弟倒闭并破产清算,这6个月颇为有趣。或许是因为在无序中倒掉的贝尔斯登可能会摧毁金融系统,在财政部的支持下,美联储于3月份斥资近300亿美元,勉强促成了贝尔斯登和摩根大通的联姻。但是在9月份,虽然同样获得了财政部的全力支持,美联储却拒绝为促成雷曼兄弟的出售提供一分钱,即使雷曼兄弟的倒闭的确摧毁了金融系统。想想看吧。
1703425661
1703425662
这两个里程碑式的决定是整个金融危机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尽管很难说哪个决定更具争议性,但显然让雷曼兄弟倒闭的决定影响更大。毕竟,伴随着雷曼的沉没,我们也被一同拖下了水。金融专家和历史学家将对解救贝尔斯登而舍弃雷曼的决定是否明智进行长期的争论。本章将探索当局为什么会这么做。
1703425663
1703425664
看空贝尔斯登
1703425665
1703425666
贝尔斯登是华尔街五大投行中规模最小,也可以说是最好斗的机构。这家机构长期以来以特立独行为傲。这意味着,它通常奉行逆向投资策略——例如,购买问题资产并持有至市场正常化,而后售出并获取可观的利润。因此,当次贷市场开始动荡时,贝尔斯登的高管们并未被轻易吓倒,即使在2007年7月,他们旗下的两只次贷基金破产时亦然。这家机构的回报非常丰厚,尤其对于它的高管们来说。职务最高的5位高管在2000—2008年间的现金和股票销售收益逾14亿美元。
1703425667
1703425668
另一方面,贝尔斯登同样是一个持相反意见者。10年前,在1998年金融危机最严重的时刻,它独自拒绝了对垂危的对冲基金——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剩余资产,按比例分配的紧急购买计划,并因此被华尔街其他银行敌视。贝尔斯登的拒绝留下的苦涩,令华尔街的金融家们时至2008年3月仍耿耿于怀。
1703425669
1703425670
在泡沫时期,贝尔斯登为自己设定的航向之一就是成为抵押贷款业务,尤其是次级抵押贷款业务的大玩家。抵押贷款证券化成为贝尔斯登固定收益部业务的最大组成部分,也是公司获利最丰厚的业务,为公司贡献了将近一半的利润。尽管比华尔街其他竞争者们的规模小得多,但是在2000—2007年间,贝尔斯登在自有品牌抵押贷款支持证券承销业务方面始终位列三甲。[1]此外,一系列的并购和扩张使得贝尔斯登变成了一台为抵押贷款提供全方位、垂直整合服务的机器。它的各个分支都将住房抵押贷款打包并证券化,而后将包装好的证券售出——在这一链条的每一个环节中榨取利润。
1703425671
1703425672
自巴黎银行事件后,开始摇摇欲坠的金融界普遍认为,贝尔斯登是所谓的巨无霸公司中最脆弱的,原因之一就是其对抵押贷款融资的过度倚重。2007年11月,《华尔街邮报》头版对贝尔斯登的首席执行官詹姆斯·凯恩(James “Jimmy”Cayne)进行了报道,但这则报道对其公司形象有害而无益。在报道中,他被描述成了一位冷漠的大麻吸食者,他在桥牌方面的造诣已经达到世界级水平,并且在桥牌上投入的精力超过了公司。报道刊登后两个月,凯恩离开了贝尔斯登,总裁艾伦·施瓦茨(Alan Schwartz)晋升到了公司最高职位。然而,施瓦茨注定只能在这个位置上逗留两个月的时间。
[
上一页 ]
[ :1.70342562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