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457056
1703457057
经过前两次大借款,清政府明显感到不仅吃了息重折扣多的亏,而且还损失了许多主权。对日赔款还有六次,如照此办法年复一年地借下去,损失的权益将会更多。为尽早了结对日赔款,清政府决定在1898年4月之前即三年之内,一次付清剩余赔款。然而在当时,“欲开源而源不能骤开,欲节流而流亦不能骤节”,因此只得再借外债。光绪皇帝任命李鸿章会同翁同及其他大臣一起,共同负责借款活动。
1703457058
1703457059
前两次借款,英、俄、德、法公使为了争当债主,彼此争夺,清政府左右为难,处处吃亏。第三次借款更是争吵不休,列强们将战争恫吓、金钱贿赂、外交讹诈等手段全都用上了。英、俄、法、日公使频繁地出入总理衙门。翁同、张荫桓、李鸿章等人对英、俄等国的外交讹诈和战争恫吓穷于应付。在参与借款谈判的翁同的日记里,尽是苦闷和为难的记载。然而,对于英、俄的金钱贿赂,负责此次借款谈判的诸位要员则人人有染。
1703457060
1703457061
最后,汇丰银行通过海关总税务司赫德的帮忙和贿赂,以及汇丰银行的熙礼尔、嘉谟伦和杰克逊的努力而获得借款权。1898年2月7日,赫德与熙礼尔等人来到总理衙门,提出借款条件必须以厘金和盐税作抵押。3月1日,借款合同正式签字。
1703457062
1703457063
以上两笔贷款,汇丰银行从中获得了丰厚回报,仅手续费一项即获利32万英镑。
1703457064
1703457065
就财政而言,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前,清政府所借外债已接近还清,财政也渐趋稳定。但中日战争爆发后,清政府为了部署海防、筹措军饷而急需巨款,战后又面对巨额赔款,因而只得更大规模地举借外债。从此,中国进一步背上巨额外债的沉重包袱。当下一次更大的赔款来临时,清政府已经离不开汇丰等外国银行了。
1703457066
1703457067
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接着八国联军侵华。一场更大的灾难,一次更重的赔款再次压在中国老百姓的头上。根据1901年9月签订的《辛丑条约》,列强勒索巨额赔款达四亿五千万两白银,这就是中国近代史上有名的“庚子赔款”。
1703457068
1703457069
与1895年中日战争赔款相比,这次赔款要多出将近一倍。清政府财政已经山穷水尽。列强于是胁迫清政府将赔款改为保票(即定期公债券),交予各国,分39年偿清,年息四厘,以海关税、常关税和盐税三项财源作担保。这项巨额赔款,实际上又变成了一笔长期的巨额外债。
1703457070
1703457071
汇丰银行再次成为最大的赢家。汇丰不仅经管着6700万英镑赔款中750英镑的英国份额,还被指定为保管银行。这笔由海关税、常关税和盐税拨来存入汇丰银行的款项,由汇丰银行负责监督它们是否按月拨到。由于赔款是延期支付的性质,并不是一次付清,所以对所赔款项还收取四厘的利息。赔款按黄金计算,但以白银支付,由汇丰银行办理金银兑换,这对杰克逊这批金融汇兑专家而言,又可以从中赚取差额。虽然在支付赔款的39年期间,国际国内形势多变,庚子赔款的执行纷乱复杂,有些安排并没有实现到底,但汇丰在负责经办这笔赔款中的英国份额时,获利极为丰厚。汇丰作为那些拨付赔款的公共税收的保管银行,更是凸显了它在中国的“老大”地位。即将退休的杰克逊将汇丰银行带向了历史的新高峰。
1703457072
1703457073
当杰克逊于1902年5月卸职告别香港时,他所受到的赞誉与歌颂铺天盖地而来。杰克逊交出的出色成绩单足够他载誉汇丰史册:当他接任总经理职位时,汇丰银行的资产为4300万港元,而当他在1902年离职时,资产已增加到2.8亿港元;汇丰银行的各项存款,也由1100万港元上升到1亿港元;而当初汇丰银行创办时的500万港元资本额,现在已经增加到了2500万港元。汇丰银行在杰克逊的带领下在中国首屈一指的位置无可置疑,诚如《北华捷报》刊文所说:“在中国,只要我们一说‘这家银行’,或者只说‘银行’,无须进一步形容,人们立刻就会知道我们所说的是汇丰银行。”
1703457074
1703457075
而作为汇丰银行长达二十多年的总经理,杰克逊也同样声名远播。香港总督卜力(Henry Blake)曾不无夸张地说:“谁不知道T.J.(杰克逊英文Thomas Jackson的缩写)?我相信,如果将信封上写着‘T.J.China’的信件从圣彼得堡、柏林、巴黎、伦敦、旧金山、圣菲,以及麦哲伦海峡的一些小邮局寄出,它们将能直接找到皇后大道的汇丰银行。”[2]
1703457076
1703457077
[1]汤象龙:中国近代海关税收和分配统计(1961~1910),中华书局,北京,1992,25页。
1703457078
1703457079
[2]King,Frank H. H with Catherine E. King and David J.S. King. The Hongkong Bank in late imperial China, 1864~1902 :on an Even Keel,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p.567.
1703457080
1703457081
1703457082
1703457083
1703457085
汇丰帝国:全球顶级金融机构的百年传奇 第三章 领衔国际银行团
1703457086
1703457087
作为银行团的领袖,汇丰银行在伦敦金融界的信誉无与匹敌。这使汇丰银行能了解到欧洲大陆各列强(对中国)的意图和野心,并得到了(英国)历届国务大臣们的信赖。
1703457088
1703457089
——阿迪斯
1703457090
1703457091
就银行团成功地垄断中国公共借款而言,汇丰得到了利益中最大的份额……英国银行在中国业务的这个领域中,汇丰充当了卓越和极其重要的角色。
1703457092
1703457093
——巴克斯特
1703457094
1703457095
20世纪中国历史的最初篇章,是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的签订。在随后的岁月里,无论是晚清政府还是北洋军阀时代,巨额的战争赔款和外债本息,庞大的军政开支和各项建设费用,均需要巨额的资金来填补缺口。与此同时,西方列强正希望借助提供贷款以获取更多特权,维持并扩大在华权益。列强在华权益的激烈争夺,体现在金融活动中,便是各国在华银行间的激烈竞争,从而由杰克逊时代个别银行(汇丰)的垄断变成了银行团的垄断。不过,在20世纪头一二十年里,汇丰依然是所有在华外国银行的领头羊,是英、法、德、美等列强组成的国际银行团中的领袖银行。
1703457096
1703457097
1703457098
1703457099
1703457101
汇丰帝国:全球顶级金融机构的百年传奇 1 史密斯:铁路贷款大赢家
1703457102
1703457103
当杰克逊将汇丰王国打造得固若金汤时,他的继承者史密斯所要发挥的也就不多了。这位跟随杰克逊在汇丰打拼多年的银行家,在1902年坐上汇丰的第一把交椅时,所要做的是确保汇丰基业长青。当史密斯于1910年将汇丰的接力棒传给他的下一任斯特布时,我们看到汇丰在继续向前发展。尤为耀眼的是,汇丰银行与怡和洋行合组的中英公司业务发展壮大,争取到投资中国铁路的大量机会。中国最有权势的外资公司怡和与最有地位的外资银行汇丰的结合,在列强瓜分中国与争取特殊权益的年代,最大程度地为英国在中国分到了一大块蛋糕。
1703457104
1703457105
[
上一页 ]
[ :1.70345705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