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457306
1703457307
1914年是汇丰银行丰收的一年。这一年,汇丰实现纯利732.8万元,1918年与之相比只是略有减少,盈利659.72万元。由此可见,战争并没有给汇丰银行带来实质性的伤害。在此后的4年里,汇丰银行的盈余更是大幅增加。1922年,汇丰银行盈利达到1293.24万元,差不多达到1914年那个好年头的一倍。
1703457308
1703457309
这一时期的汇丰银行,不仅经营方面没有出现大起大落,而且还在不断地扩张着地盘。1914年在青岛、1915年在哈尔滨,汇丰的分行相继开业。
1703457310
1703457311
[1]汇丰最早发起人中有德国的德忌利士洋行和禅臣洋行。1889年,汇丰银行在德国汉堡开设分行,是汉堡第一家外资银行。
1703457312
1703457313
[2]中日甲午战争后,汇丰与德华银行两度合作,夺得向中国政府提供巨额贷款权。
1703457314
1703457315
1703457316
1703457317
1703457319
汇丰帝国:全球顶级金融机构的百年传奇 5 新国际银行团成立:汇丰继续扮演主角
1703457320
1703457321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国际银行团名存实亡。欧洲列强自顾不暇,银行团中只有日本对中国贷以巨款。远离战场并大发战争财的美国和日本在“一战”中乘机加强了对华经济扩张,它们在对华贸易上竞争激烈,摩擦增多。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在中国拥有巨大利益的英国卷土重来。多年来一直作为同盟国而存在、共同瓜分与平衡在华利益的英、日之间也同样发生了尖锐矛盾。此外,经济实力已取代英国的美国,已经不甘心屈从于英国之下。列强在华利益格局发生着巨变。
1703457322
1703457323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发生,使德国和俄国出局。早前退出银行团的美国重新对贷款给中国发生兴趣。1920年10月,美、英、法、日新四国银行团重新签订协定。银行团成员国同意,平均分摊日后所有对中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或由他们担保的公司的贷款。银行团各成员所属国政府表示,只要银行团所从事的业务符合协定的规定,它们便给予支持。
1703457324
1703457325
新银行团中英国方面的成员,除汇丰银行外,还包括巴林兄弟银行、国民西敏寺银行、麦加利银行、施罗德银行、罗斯柴尔德银行和英国贸易公司。鉴于汇丰银行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最大和最有声誉的英国银行,因此它分得1/3的业务,和1912年旧银行团的分配比例相同。英国再次确定了汇丰在英国财团的领导地位。
1703457326
1703457327
在汇丰看来,新银行团如果对中国没有一个国际协调的政策,中国就会成为像日本那样的个别国家的盘中餐,同时恶性竞争将使列强在中国难有所获。正如阿迪斯所说:“如果像日本‘西原借款’那样的外国借款……被允许继续下去的话,那么,出现由银行团出面迫使中国偿还借款而对中国进行干涉的局面,就只是时间问题而已。随之而来的必然是中国的破产和崩溃。唯一能防止发生这种轻率地走向毁灭性竞争的方法,就是用国际合作来代替国际竞争。”
1703457328
1703457329
阿迪斯同时承认:“参加了新银行团,汇丰银行就不得不承担某些它原先并不愿承担的政治义务。”
1703457330
1703457331
不过,让阿迪斯感到失望的是新银行团并没有取得什么大的实际成就。这个由汇丰银行精心经营的事业,总共只贷出几笔数额不大的款项,根本无法与袁世凯时代的善后借款相提并论。
1703457332
1703457333
对此,多年以后,阿迪斯在一封回顾新银行团情况的信件中说:“我认为,不要因为银行因本身没有干什么事而责备它……明显的答案是:它到底能干些什么?借款到底应该借给谁?是借给中国北方政府还是南方政府?事实上,只要中国没有一个稳定的政府或者在没有马上能组成这样一个政府的希望,而且也没有适当的担保品的情况下,提出要对中国进行贷款的任何主张都是愚不可及的。”
1703457334
1703457335
阿迪斯指出,尽管中国人需要钱,但他们本身并不乐意被迫从一个银行团那里弄到钱。他们宁愿去和列强分别讨价还价,以为列强间的竞争将会使他们得到更优惠的条款。中国始终有着潜在的猜疑,即列强联合起来正是为了它们自己的利益。日本参加银行团这一事实更使中国人联想到银行团宣言也一定靠不住。
1703457336
1703457337
接着,阿迪斯谈到了之所以让日本加入新银行团的考虑。“由于种族上和地理上的种种原因,日本可能最终在中国取得优势地位。这将危及英国的贸易,低估或忽视这一点都将是愚蠢的。”他写道,即使银行团只代表一项理想的政策,它也必须继续存在下去,因为多少可以对日本起到制衡的作用。
1703457338
1703457339
失望归失望,银行团对汇丰银行来说并非一无所获,至少提高了汇丰的声誉。正如阿迪斯所说:“作为银行团的领袖,汇丰银行在伦敦金融界的信誉无与匹敌。这使汇丰银行能了解到欧洲大陆各列强(对中国)的意图和野心,并得到了(英国)历届国务大臣们的信赖。”
1703457340
1703457341
1703457342
1703457343
1703457345
汇丰帝国:全球顶级金融机构的百年传奇 6 上海新地标
1703457346
1703457347
1923年6月23日中午时分,上海外滩车水马龙,人头攒动。福州路和广东路之间实行交通管制,缠着大包头的锡克士兵和华人警察正忙碌着维持秩序,上海滩的头面人物,中外商界、金融界和上海政界的要员,包括当时英国驻上海总领事巴尔敦、控制上海华界的最高军政长官何丰林,都出现在外滩。两年前就已开工的汇丰银行新大楼终于落成,一场盛大的落成剪彩仪式正在这里举行。
1703457348
1703457349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重返东方,汇丰更是积极扩张银行业务,开足马力加速前进。随着纸币发行权的扩大和发行条件的降低,汇丰银行发行纸币的总量越来越大,1912年是2480万港元,1919年12月增至3050万港元,1921年12月更增加到4400万港元。
1703457350
1703457351
1922年,是汇丰银行收成更大的年头,不仅盈利达到破纪录的1293万元的历史水平,而且大连、烟台分行相继开张,马尼拉分行大楼也正式启用。
1703457352
1703457353
不过,真正让汇丰银行达到顶峰的,是1923年上海外滩的这一幕盛况。新楼落成,更增强了汇丰在上海外滩银行界的领袖形象。
1703457354
1703457355
1921年,汇丰以每亩4000两白银的价格购买了外滩10号美丰洋行和11号别发洋行,连通老楼的房产重新建造新银行大楼。
[
上一页 ]
[ :1.70345730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