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466411e+09
1703466411
1703466412 我也荣获《亚洲投资者》“亚洲资产管理业最有影响力的25人”奖,成为中国大陆基金公司中唯一的当选者,蝉联《亚洲资产管理》“中国年度最佳CEO”,还获得《证券时报》“2008中国基金业年度人物”称号。
1703466413
1703466414 基金经理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来之不易,尤其在2007年大牛市做得好的情况下,2008年大熊市也能做得比较好,更需要基金经理对宏观经济的把握和对不同市场的应变能力。2008年基金经理虽然相对排名很好,大幅战胜了市场,但大家高兴不起来,因为绝对亏损额太大了。按国际惯例和基金契约考核,成绩是优秀的;但从投资者角度看,基金是严重亏损的。基金经理心情自然是复杂的、矛盾的。2008年我们一直看空市场,采取防御策略,实践证明是完全正确的。但在这场罕见的大熊市中,需要总结、反思的东西太多太多。
1703466415
1703466416 熊市反思
1703466417
1703466418 对市场保持敬畏之心
1703466419
1703466420 2008年熊市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1703466421
1703466422 股市呈牛熊周期波动,但每次周期都和以往有所不同,常常出乎投资者意料。不要过分根据历史经验对市场趋势进行预测。这次牛熊转换从幅度和绝对值上看都是历史罕见:很少有人想到2006年上涨一倍多后2007年还能再度翻番,更没有人想到2008年股市直线下跌70%。
1703466423
1703466424 估值指标短期内容易钝化。本轮牛熊转换中,在市场情绪的推动下,2007年估值在高位持续了很长时间,泡沫并未立即被戳破;2008年在恐慌情绪的冲击下估值虽然便宜但股指仍连创新低。但是如果把时间周期拉长,估值的高低对于判断市场的顶部和底部还是有意义的,没有哪个股票市场能长期维持高估值的泡沫状态,同样,在估值低位逆向投资尽管短期内可能亏损但长期看会有较好的收益。
1703466425
1703466426 股市的普遍运行规律适用于任何国家、任何市场。许多投资者心存侥幸,认为经济高速发展、资本市场未对外完全开放的中国可以与全球市场脱钩,可以关起门来炒A股。实际上,在外围市场大跌的影响下,中国股市并不能独善其身,看似充裕的国内流动性也不能使A股摆脱市场运行的客观规律。
1703466427
1703466428 政策干预难改股市中长期的趋势。真正决定市场中长期趋势的不是政府的政策,而是基本面。政府行为(救市或打压股市)可以瞬间改变股市的短期走势,但如果这些政策无法有效改变基本面的话,短期行情难以持续,还是会回归中长期趋势。2007年大牛市中,监管部门的风险警告、“5·30”调高印花税率都无法抑制股市的上涨。2008年大熊市中,“4·24”、“9·19”救市措施都难以提振股市。
1703466429
1703466430 市场的涨跌短期内主要取决于大多数投资者心理预期的变化,而长期来看取决于国家宏观经济和企业盈利的发展趋势。2008年11月,国务院宣布推出4万亿经济刺激政策,并对货币政策进行重大调整,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些政策对于宏观经济产生了实质性影响,尽管当时经济的增速和企业盈利仍在惯性下滑,但可以预期在2009年经济增速和企业盈利将企稳回升;再结合前期巨大的跌幅和便宜的估值,这就决定了市场中期向好。实质性的政策将改变基本面,从而可以使投资者改变心理预期,使得股市也见底回升。政策决定预期,预期决定信心,信心决定趋势。
1703466431
1703466432 成熟的代价
1703466433
1703466434 2007年在市场高位盲目购买基金的投资者,还没有充分享受牛市盛宴,就遭遇了2008年大熊市,损失巨大,得到了惨痛的教训。有投资者这样感叹:“去年我认为靠基金挣钱很容易,今年总算尝到苦果,都赔到姥姥家了。现在我觉得,倘若想真正学会投资,最好的办法就是实际操作。不经历真金白银的历练和惨痛的教训,我们永远也学不会投资。”
1703466435
1703466436 亨利·考夫曼说过:“赔钱的人有两种:一无所知的和无所不知的。”在大牛市中,人人都觉得自己是股神,无所不知;熊市来临时,聪明的人就会发现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自己其实在很多方面一无所知;更可怕的是有的人还不知道自己一无所知。
1703466437
1703466438 市场是最好的课堂,每天都在传授着各种投资经验和教训。只有经历了完整的牛熊轮回,投资者才能真正成熟。2007年的大牛市和2008年的大熊市为投资者提供了绝好的学习机会。在牛市的时候,很多投资者只片面地看到“没有最高,只有更高”,贪婪使人们没有意识到风险,或者对风险满不在乎,只担心错过买入机会而落后于他人,几乎没有人意识到接下来的熊市会惨不忍睹。一个没有经验的投资者,即使在牛市中赚到很多纸面富贵,在熊市中如果没有采取稳健的防御性投资策略,也会损失惨重。如果他买的是破产退市的股票,甚至可能血本无归。如果他在低位恐慌割肉、亏蚀了本金,即使牛市再度重来也会大伤元气。投资大师雪拜·科伦·戴维斯说:“投资者的大部分钱实际上是在熊市里赚到的,只是当时没有意识到而已。”这句话含义很丰富:只有在熊市中能够保住牛市的成果,才能真正赚到钱;要感谢熊市,能够使优秀的公司被以低于内在价值的低廉价格交易,使聪明的投资者可以获得低成本投资的机会,从而大大提升未来的复利收益率。这些宝贵的经验教训,没有亲身经历熊市的话是无法学到的。
1703466439
1703466440 电视剧《潜伏》中有句著名的台词:“有一种胜利叫撤退,有一种失败叫占领”。对千千万万的投资者,在6 000点撤退是最大的胜利,在6 000点占领是最大的失败,在1 700点割肉出局、被熊市消灭掉、踏空随后的大反弹是更大的失败。熊市结束后,行情又来了,踏空了怎么办?这也是我们从熊市中需要学习的经验。人的心理很复杂,在股市中踏空比套牢还难受,套牢是一种常态,熊市来了大家都被套,而踏空行情是别人赚钱自己不赚钱。更悲惨的是踏空后在高价买入,在下一轮下跌中又在低价恐慌中卖出,但许多缺乏经验、定力不够的投资者一次又一次地重复着“套牢、割肉、抄底,再套牢、再割肉、再抄底……直至信心彻底崩溃”的悲剧。
1703466441
1703466442 但愿投资者在经历几轮牛熊转换后,能够把视野放得更长一些,看清楚市场波动的规律和大方向。在指数上下波动间频繁转换投资策略,一会儿买,一会儿卖,每天盯着市场,到头来很难赚钱。这样的投资者券商营业部最喜欢。记住,随波逐流一定不会赚大钱,换来的只是每天忙忙碌碌而已。看清楚大方向后,在熊市低位、股市底部,应积极投资,握住手中股票,不为短期市场所动,尽可能长地持有,直至获利丰厚才予以了结。这样才能逐渐成长为成熟的投资者。
1703466443
1703466444 “买入并持有”对吗?
1703466445
1703466446 玛吉·马哈尔在《大牛市》一书中,描述了美国共同基金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的风云变幻,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回顾美国共同基金曾经的急速膨胀和骤然坠落。美国共同基金的快速发展,同样起源于一波持续时间更长的大牛市(1980~2000年),其陷入困境也同样始于牛市的尽头。美国基金经理们和管理者们,彼时也有着如今中国基金从业人员共同的困惑。
1703466447
1703466448 玛吉·马哈尔毫不留情地指出,共同基金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在于行业对资产管理规模的索求无度,以及为了保持这种需求而着力推广种种错误理论,比如“买入并长期持有”等。这种扭曲的价值观使共同基金在牛熊市转换过程中,即便清晰明了自己正确的行为方向,却也为了某些利益而选择了另一个方向。这种选择获得了短期利益,但却失去了客户的信任,削弱了长期发展的基础。
1703466449
1703466450 “共同基金产业倾向于支持‘买入并持有’的哲学,而不考虑任何复杂情况,这在部分程度上是因为这个行业中有很多人相信这一哲学,部分是因为十分契合其自身商业计划的策略。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资产积累’正迅速成为这个行业的战斗口号。从波士顿到旧金山,推销基金变得就像管理基金一样重要。”
1703466451
1703466452 不仅玛吉·马哈尔在反思,“债券之王”比尔·格罗斯(Bill Gross),以及很多大型养老金,在经历了2008年的大熊市后,都对“买入并持有”理念进行反思。
1703466453
1703466454 曾几何时,我们把西方基金业“买入并持有”的理念奉为颠扑不破的真理,从未质疑过。在理论上,长期看股票市场可以跑赢房地产、债券、黄金等其他资产,战胜通货膨胀;因为投资者难以持续猜赢市场,所以放弃择时,选择买入优质股票并长期持有……在实践上,则往往举美国资本市场的长期数据佐证。从国内基金业实践看,在2003~2005年市场的低位区,如果坚持“买入并持有”,到2006~2007年大牛市可以获得丰厚的回报;在2006~2007年牛市中间,坚持“买入并持有”,保持高仓位运作、持有龙头个股,也毫无疑问是正确的选择。
1703466455
1703466456 但是,在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啸冲击下的2008年,如果仍采取“买入并持有”的哲学,显然会损失惨重。我们不由反思:“买入并持有”是不是只是长期牛市阶段的局部真理?当我们身处前所未有之大变局,面临全球经济在危机后的再平衡,中国经济自身艰难的转型,“买入并持有”、超配股票资产并不作择时,是否会是“刻舟求剑”?是否需要结合经济周期、投资时钟,采取更为积极的战略资产配置和战术资产配置?
1703466457
1703466458 即使从美国资本市场看,从2000年牛市高点至今,12年间,美国股票的复合增长率都跑输了债券。12年,对任何一家投资机构来说,都不是很短的时间周期。当我们读到玛吉·马哈尔,以及“债券之王”比尔·格罗斯等其他大师对“买入并持有”的反思后,不禁心有戚戚焉。这也是我们从此次熊市中可以得到的重要启示。
1703466459
1703466460 此外,玛吉·马哈尔为中国基金提供了另一个视角:基金应逐渐调整经营管理理念并使之符合投资者的需求,通过各种创新与变革使管理人、基金经理与投资者的利益真正趋于一致,整个行业大胆而又稳妥地进行各项结构性调整、转型等,而不是继续追逐规模增长的蝇头小利。只有这样,基金才会真正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 上一页 ]  [ :1.70346641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