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467007e+09
1703467007 2012年,通货膨胀压力减轻,经济工作目标顺序为“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但经济增速未能如预期那样“稳中求进”,而是显著下滑,第三季度经济增速下降到7.4%,创下2010年第一季度以来的新低。2009年“天量”刺激的后遗症继续显现,在需求疲弱下企业产能严重过剩,非银行企业利润下滑,中小企业的生存越来越艰难。
1703467008
1703467009 从这几年的实际情况来看,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没有取得预期效果,甚至进一步恶化。虽然这几年采取了减税、汽车家电下乡等措施刺激消费,但仍没有扭转消费占比持续下降的局面。国家大力倡导的新兴产业普遍陷入无序发展和“低附加值陷阱”中,不少地方政府用发展传统产业的粗放模式来发展新兴产业,在这些领域过度投资,造成新的产能过剩,如风电设备制造、光伏等行业严重亏损,曾经号称光伏产业世界大佬的尚德、赛维等,落到濒临倒闭的境地。中国经济转型之路曲折而艰难。
1703467010
1703467011 经济转型面临严峻的挑战,不可能一蹴而就。从国际经验来看,经济转型是痛苦而漫长的,发展中国家(地区)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只有日本与“四小龙”,其他诸如南美洲等国均以失败告终。唯有下定决心深化改革,中国经济转型才有希望。
1703467012
1703467013 2012年底,“十八大”确定了深化改革的大方向,未来十年必然是中国经历深刻变革的十年,是社会经济全面“跨界、转型”的十年。2013年是新一届政府上任的第一年,是深刻变革的开局之年。“稳增长、看改革”将是2013年的整体特征。中国经济增速在持续下滑之后将止跌企稳,但结构失衡的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欧债危机虽然有所缓和,但世界经济仍处于深度转型的调整期,中国面临的外部环境依然严峻。国内房价上涨的压力又在累积。面对复杂的环境,中国政府将继续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潜在经济增速相对于过去有所下降,中国经济将继续走在转型之路上,通过新型城镇化扩大内需、提高创新能力、改善收入分配、打破垄断、鼓励民间投资、降低中小企业税负、资源价格改革等将是2013年乃至未来几年的着力点。
1703467014
1703467015 未来3~5年,将是中国经济转型的关键阶段,转型成功的希望在于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央已经明确提出,要深入研究全面深化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明确提出改革总体方案、路线图、时间表。可以预计,未来3~5年将呈现全方位、立体式的经济社会变革。如果转型成功,将充分释放中国经济制度红利的潜力,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一个更加依赖内生性增长动力、消费与投资平衡增长、制造业与服务业平衡增长、区域平衡增长的中国经济,才能保障中国经济的和平崛起及中国居民福利的改善,也有助于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更加重要的、更令人信服的角色。
1703467016
1703467017 转型无牛市
1703467018
1703467019 2009年,上证综指最高至3 478点,年末收报3 277点,全年上涨80%,为上证综指历史第五大年涨幅。很少有投资者能预见到这一点位将会是之后几年难以逾越的天花板。
1703467020
1703467021 2010年初,经济过热显现,政府开始收紧银根,经济增速逐季放缓。在高位盘整数月的A股市场快速下跌,上证综指从4月15日的3 181.66点一路下挫至7月2日的2 319.74点,跌幅27.1%。下半年,在美国QE2(第二期量化宽松)及国内贷款略有松动等利好的推动下,上证综指展开反弹并在国庆节后脉冲式暴涨,11月后因通胀超出预期再度下跌。年末,上证综指收报2 808点,较年初下跌14.31%。市场全年震荡向下;市场风格分化明显,全年大盘蓝筹股代表上证50指数下跌22.57%,小盘股代表中小板指数上涨21.26%并创出历史新高;行业和板块方面,消费成长股、新兴产业(稀土、锂电池)表现较好,占指数权重较高的金融股、周期股仅在10月份脉冲式反弹,其余时段反复下跌。基金经理只有相对基准显著低配金融股、周期股,超配消费成长股、新兴产业个股,才有可能取得正收益,选股难度明显加大。持仓结构和基准指数接近的基金经理,或坚持大盘价值风格的基金经理,2010年排名落后,压力很大。
1703467022
1703467023 2011年,经济增速继续放缓,通胀压力日益凸显,类似“滞胀”格局,央行持续收紧银根,流动性紧张、利率高企;加之下半年美国债务评级下调和欧洲债务危机恶化,外围股市大跌。A股市场从4月份开始单边下跌,几乎没有一波像样的反弹。上证综指从4月18日的3 057点一直下跌到年末的2 199.42点,全年下跌21.68%,股票型基金全线负收益,排名最好的基金净值也下跌近10%。市场几乎没有持续性的热点,行业板块普遍下跌,2010年表现突出的消费成长股、中小盘股,由于估值较高,2011年度大幅度补跌,银行、一线地产股、一线白酒等大盘价值股等较为抗跌,基金排名形势较2010年发生逆转。
1703467024
1703467025 2012年,经济增速继续放缓,非银行企业利润较2011年下降。年初至4月,基于对经济“稳中求进”和金融改革的预期,市场出现例行的春季反弹行情,房地产、券商等行业领涨;5月初,由于发电量、工业增加值、中长期贷款等宏观经济数据不佳,股票市场结束反弹,再次调头向下并反复创出新低,上证综指时隔4年后再度失守2 000点大关,12月4日一度探至1 949.46点;之后在对经济复苏和新一届政府改革的预期下强力反弹,当月大涨14.6%,收报2 269.13点,全年上涨3.17%。原本普遍亏损的基金在最后时刻翻身,不少基金的收益率超过20%,但也有一些基金没有获得正回报。与2010年类似,市场结构分化剧烈,权重股特别是银行、房地产、汽车、家电等周期类行业,市盈率普遍跌至个位数,银行、能源、电信运营、钢铁等股价跌近甚至跌破每股净资产,持续3年多的估值下降基本结束;盈利预期稳定、成长前景较好的行业如医药、食品饮料、电子等,市盈率仍保持高位,在二、三季度市场下跌时股价逆市频创新高。这一年,选股能力是基金经理表现迥异的关键。
1703467026
1703467027 2012年末、2013年初,海外资金加速流入中国市场。1月流入中国市场的海外资金创历史新高,推动上证综指1月14日顺利突破2 300点大关;2月1日,上证综指收报2 419.02点,再破2 400点大关,较低点反弹24.09%。在这一轮反弹中,以银行股为代表的低市盈率、低市净率股票受资金青睐,大幅领涨,至2013年2月初,很多个股上涨幅度超过50%,有一些股票甚至上涨近一倍,创出3年来最大涨幅。
1703467028
1703467029 A股市场本轮快速强力反弹再一次验证了人性的弱点。当上证综指下探至1 949.46点时,市场非常悲观,投资者非常恐惧,“1800点、1600点”不绝于耳;受经济转型、不良贷款拖累,银行股(低市盈率权重板块)也被大多数投资者抛弃,基金经理也大多不看好银行板块、低配银行股,即使民生银行、兴业银行等股票的市盈率一度跌至4倍以下。然而,当大多数投资者极度悲观、不看好市场时,A股市场却强劲反弹,上证综指走出了近2个月上涨超过450点的逼空行情;当大多数投资者不看好银行股、低配银行股时,银行股却是本轮反弹行情的最大推动力,以民生银行为例,2013年2月1日收报11.23元,最高至11.28元,较2012年12月4日的6.17元低位上涨82%(较9月5日的5.39元上涨108.3%),复权价最高达148.2元,创历史新高(上证综指距6 124点历史高位还下跌60.5%)。历史多次证明,市场的主流观点并不一定正确,甚至很多时候还是错误的。真正聪明的投资者应该独立思考、逆向投资:当市场大幅下跌、投资者极度悲观时,许多股票具备投资价值,这时候,投资者应当“贪婪”,大举买进有投资价值的股票。但逆向投资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真正能够克服人性弱点、做到逆向投资的投资者还是少数。当人们津津乐道史玉柱先生投资民生银行赚了40多亿时,殊不知在投资者都不看好银行股时,他却从2012年开始不断买入,投资不仅要克服恐惧,更需要勇气和胆略。他曾与我交流过多次,我发现史先生很有独立见解和勇气,就像一个孤独的行者,尽管也曾经承受了巨大的压力。行情往往在绝望中诞生,在希望中毁灭。类似2012年底、2013年初的反弹行情历史上曾多次出现,相信将来还会反复出现。
1703467030
1703467031
1703467032
1703467033
1703467034 图16-1 上证综指走势图(2010至2012年)
1703467035
1703467036 尽管A股大幅反弹,但仍然无法改变弱势格局。反观大洋彼岸,金融风暴中心的美国股市在2012年已基本收复失地,离历史最高点位仅咫尺之遥。世界两大经济体的股市表现天壤之别:一个是危机发源地,经济增速仍在低位徘徊,股指却接近历史高位;一个是危机外围,经济增速仍保持8%左右,股指却跌跌不休。股市是国民经济“晴雨表”,但“美股走强,A股下跌”究竟为什么?股价等于企业盈利乘以市盈率,研究发现,美国标普500指数上涨主要受企业盈利增长驱动,市盈率水平与2008年相比并无明显变化。而A股上市公司2009~2011年盈利持续增长,仅2012年小幅下降,但A股整体市盈率近年来持续大幅下跌。以蓝筹股招商银行为例,2007年底,招商银行净利润152亿元,每股收益1.04元,股价39.63元,市盈率约38倍。2012年,按Wind资讯统计,招商银行净利润435亿元(估计),每股收益1.804元(估计),股价最低9.54元,市盈率仅5.3倍。5年间招商银行净利润增长186%,但市盈率水平却下降86%,公司总市值缩水60%。从招商银行的案例可见,近年来A股持续下跌主要缘于市盈率水平快速下降。
1703467037
1703467038 转型无牛市。近年来A股市盈率水平快速下降,和经济、股票市场均处于转型时期有关。转型时期,潜在经济增速较以往的高增速下了一个台阶,系统性地放缓,我们希望GDP增速能够从过去30年平均接近10%的速度稳步下降到7%~8%,但日本、韩国当年在经济转型期间,GDP增速断崖式地下台阶。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型期,企业的盈利模式如果没能相应调整,企业盈利的波动会加大;目前,企业的净资产回报率ROE处于历史高位,但负债率、产能过剩、库存等情况也处于高位难以为继,未来需要去杠杆、去产能、去库存,净资产回报率也有系统性降低的风险。转型期间经济结构将从投资和出口主导转为内需和服务业主导,传统产业受冲击较大,而目前A股市场上市公司仍以银行、机械、化工、钢铁、水泥等周期性传统产业为主,消费服务业公司市值占比还很小。利率自由化、银行理财产品的兴起,使存款利率、以理财产品收益率为代表的居民心目中的无风险收益率上升,也压制了A股的估值水平;试想,如果银行理财产品能看似无风险地获得7%~8%的回报,谁还愿意冒大风险进入股票市场投资风险资产?股市的短期合理市盈率会被压制在这一利率的倒数(12.5~14倍)以下。转型期间,未来风险、不确定性较以往正常时期更大,市场对未来经济表现、上市公司盈利等预期谨慎,风险偏好下降,表现为市场估值中枢下移。到2012年下半年,权重股特别是银行、房地产、汽车、钢铁、家电等周期类行业股票的估值已经接近成熟市场的水平,估值风险已经不大,未来股价主要由企业盈利驱动;而绝大部分质地一般的中小市值个股,其估值水平还动辄几十倍市盈率,和美国、中国香港等海外市场相比估值还高高在上,未来仍有很大反复下跌的空间。转型无牛市,转型时期的股市缺乏系统性投资机会,主要是结构性的、局部性的机会;只有转型成功,才可能带来新一轮持续时间更长的牛市。
1703467039
1703467040 以美国为例,在经历20世纪50~60年代“黄金发展期”后,美国经济在70年代面临转型压力。从外因看,主要缘于两次石油危机的冲击。从内因看,美国传统制造产业经历长周期繁荣后边际利润开始下降,实体经济面临升级挑战,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增长效果减弱,反而推高了通货膨胀水平。为了消除滞胀,福特和卡特两任政府都实行了渐进的经济恢复政策,但效果不佳,卡特政府也在滞胀阴影中下台。1979 年,沃尔克就任美联储主席,提升美元利率。由于美元强势,大量国外资本流入美国。1981年,里根政府上台后采取“稳定货币供应量、减轻税负、缩减开支、减少政府干预”等措施对付滞胀。经过里根政府的努力,美国经济于1983 年再次迎来新的增长高峰,这场历时13年的经济转型才宣告成功。其间,一批高科技企业如微软、IBM、康柏等兴起并引领美国经济再次起飞。服务业占GDP比重不断提升,1972年服务业占比仅28%,1984年达到33%,随后加速上升,2005年已超过41%。
1703467041
1703467042 与经济转型耗时十几年对应,道琼斯指数也经历了“失去的十年”。1969年末,道琼斯指数报收800.36点。1973年初,道琼斯指数创下1 067点高位后迅速回落,一直下跌至1974年底的570点,跌幅47%。1979年末,道琼斯指数报收838.74点,10年涨幅几乎为零。随着经济转型逐渐明朗,道琼斯指数从1982年8月9日的770点起步并开启了20年的大牛市。1983年末,道琼斯指数报收1 258点;到90年代末,道琼斯指数冲上万点大关。
1703467043
1703467044
1703467045
1703467046
1703467047 图16-2 美国道琼斯指数走势图(1970至1983年)
1703467048
1703467049 从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阶段、人均GDP水平、工业化进程等看,中国与1974年前后的日本非常类似,其经济转型经历对中国更具借鉴意义。日本经历了长达十几年年均10%的增长后,70年代初期开始承受经济转型压力。土地价格上涨,产能过剩,人口红利逐步消失,为治理公害和污染等所需的投入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迅速上扬,投资效率降低;日元升值使“出口拉动经济”增长模式受到严峻挑战。在经济内在规律和石油危机的冲击下,日本经济自1973年二季度开始回落,并于1974年首现“二战”后负增长。随后经济复苏,但增速从危机前的10%下降到5%左右。虽然经济增速断崖式地回落,但在长期宽松的财政与货币政策及石油危机作用下,1974年,日本出现超过20%的恶性通胀。
1703467050
1703467051 之后,日本政府、企业意识到“资源无限供给时代、廉价石油时代已经结束”,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在日本政府和企业各界的努力下,70年代至80年代初,日本经济结构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总需求结构上,消费比重系统性上升,投资比重系统性下降,出口产业处于调整期,但经济转型成功后汽车、家电、电子等行业的出口又成为增长的重要动力。政府支出结构中,社会保障支出明显提升,教育科技支出保持在10%以上,政府公共工程支出占比呈下降趋势。国民收入分配中,居民收入份额迅速提升,企业利润份额下降。此外,日本产业结构调整也较为成功。第二产业中,淘汰高能耗产业,对资本能源密集型产业进行改造和整合;鼓励企业大力研发节能技术,重点发展机械、汽车和家电等低耗能产业并迅速崛起成支柱产业。单位GDP能耗自1974年后快速下跌,10年间降幅超过20%,位于发达国家前列。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实现了产业结构向服务化和高附加值化方向靠拢。
1703467052
1703467053 从日本股市看,1970年日经指数报收1 987点。在日元升值、日本列岛改造计划、宽松货币政策等的刺激下,1972年达到5 208点高位。随着石油冲击及经济负增长,日本股市出现显著下跌,1973年3月到1974年10月股市下跌了1/3。1974年末,日经指数报收3 817点。之后,日本股市在很长时间里呈震荡格局,直到1977年才重回1973年高点。1978年,日经指数站上6 000点,之后直冲1989年的38 916点。
1703467054
1703467055
1703467056
[ 上一页 ]  [ :1.70346700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