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479916e+09
1703479916
1703479917 贷款银行成功将资金带给低收入家庭之后,一方面需要转移风险,同时也希望能尽快回流资金,创造出更大的需求,于是做了一个资产证券化的设计,以住房抵押为基础,贷款银行将次级按揭卖给了投资银行,也就是次级债(MBS)。对于华尔街的投资银行而言,这些收益高达百分之十几的次级债无疑是一座金矿,如果房价持续上涨的话。华尔街的投行显然更具金融创新意识,他们将次级债再一次证券化,设计出次级债抵押证券(CDO),依风险程度不同分为三级,卖给全球的保险公司和对冲基金。而对冲基金和保险公司将次级债抵押证券再次转卖,到最后已经面目全非,谁也看不清这场游戏的真实面目。
1703479918
1703479919 如果房价持续上涨,这场游戏可以一直继续下去,约600万低收入的美国家庭实现了“居者有其屋”的梦想,参与的热钱也获得了高额回报,大家共同分享美国房地产的盛世。自互联网泡沫破灭之后,美国需要新的经济增长点,房地产市场成为最重要的引擎。不过,泡沫总有破灭的一天,从2004至2006年6月,美联储连续17次加息,联邦基金利率从40年来的最低点1%升至5.25%,美国房价也应声而落。对那些买房的低收入家庭而言,意味着双重打击,一是利率上升意味着更多的还贷压力,二是房价下跌使得重新按揭不再可能,于是,违约也就顺理成章,大量的违约房产被银行收回拍卖。当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张倒下,整个次贷链条也就随之崩溃,首先浮出水面的是新世纪金融公司,这家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专业机构在去年2月公布了次贷损失,去年7月,贝尔斯登旗下两只对冲基金因杠杆投资次级债抵押证券净值清零。随后,摩根士丹利、美林、花旗、瑞银等国际大投行纷纷爆出巨亏,人们才真正意识到次贷危机的严重性。
1703479920
1703479921 次贷的规模到底有多大并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根据有关统计,美国的住房贷款总规模为10万亿美元,其中8万亿美元属于优质贷款市场,7000亿美元属于“ALT-A”贷款市场,剩余的1.3万亿美元属于次贷市场,这个数字和600万套次贷住房也基本吻合。如果1.3万亿美元的次贷全部违约,对金融市场意味着灭顶之灾,当然,这样极端的情况不可能上演。
1703479922
1703479923 2月12日,美国政府推出了“生命线计划”来挽救危机,对于那些拖欠房贷超过90天的房主,可以通过一定的协议,获得30天的缓冲期。在此期间,房子暂时中止拍卖,房贷商将和房主们制订一个都能接受的还贷方案。不过,这样的举措更像是解决社会问题而不是经济问题,借款人没有偿还能力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不过聊以安慰的是,即使这些次贷全部违约,600万套被强制收回的住房至少还有部分价值,等到美国房地产市场见底,全球的热钱自然会汹涌而入,或许这才是解决次贷问题的自然法则。
1703479924
1703479925 (2008.02.25)
1703479926
1703479927
1703479928
1703479929
1703479930 投资改变生活 [:1703475919]
1703479931 投资改变生活 QDII
1703479932
1703479933 在我国外汇资本项目管制背景下,对大部分个人投资者而言,QDII是唯一一架通往海外资本市场的桥梁。
1703479934
1703479935 QDII——合格的境内机构投资者(Qualified Domestic Institutional Investor),和QFII(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对应起来看,QDII是指境内的机构投资者可以投资海外资本市场,QFII则是指境外的机构投资者可以投资A股市场。众所周知,我国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不能自由兑换,所以,国内投资者无法直接投资海外资本市场,而QDII渠道的开通,使得国内居民投资海外资本市场成为可能。
1703479936
1703479937 QDII最早的主力军来自银行,2006年,国内10多家银行以“代客境外理财”拉开了QDII的序幕,不过当时为了控制风险,投资方向主要为国债等固定收益产品,对投资者没有太大吸引力,银行QDII的销售冷冷清清。2007年5月,银监会放宽了银行QDII的投资渠道,规定不超过50%的资产可以投资香港地区股市,这一举措使得银行QDII的吸引力大增。
1703479938
1703479939 不过,银行QDII的门槛较高,最低为30万元,这样的门槛让一些中小投资者无法参与其中。相比之下,基金QDII的门槛低了许多,只需要1000元即可,满足了一些小资金投资者的需求。国内第一只基金QDII是华安国际配置基金,成立于2006年,不过这只基金的规模较小,仅为5亿美元,投资方向以债券为主,对于追求高额回报的投资者,这样的QDII也很难引起人们太大的兴趣。一直到2007年9月,第一只股票型基金QDII(南方全球精选配置)获准发行,才引发了人们对QDII的抢购热潮,首发当日即引来500亿元资金的抢购,大大超出150亿元的预计规模。随后几天,华夏全球精选、嘉实海外中国股票等基金QDII无一例外被投资者一抢而空。与银行、基金QDII相比,保险QDII的步伐明显缓慢,如果不算自有资金投资海外资本市场,保险公司目前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QDII产品。在多家保险公司的筹备计划中,2007年最为热销的投连险将会和QDII结合起来。
1703479940
1703479941 尽管众多机构和个人投资者对QDII这一历史性产品表现出莫大的热情,但现实总是会恰如其分地浇上一盆冷水。QDII们试水陌生的海外资本市场,业绩实在令人难以恭维。以最为热销的4只基金QDII为例,南方全球精选的净值为0.952元(截至12月24日),华夏全球精选为0.889元(截至12月21日),嘉实海外精选的净值为0.87元(截至12月21日),上投摩根旗下的亚太精选的净值为0.876元(截至12月21日)。在3个月内,4只基金全部跌破1元面值,而且有3只基金的跌幅超过10%。银行QDII由于对股市投资比例有较高限制,在海外资本市场的波动中,业绩好于基金QDII。
1703479942
1703479943 在很多投资者眼中,国内A股市场的市盈率太高,有较高的系统性风险,而相比之下,海外成熟市场似乎安全许多,于是很多人将传说中的华尔街和香港地区股票市场视为投资天堂。而事实上,A股看似过高的市盈率有利率过低、流动性过剩和高成长等因素支撑,并不能和海外市场简单对比。其次,海外资本市场的波动性远高于相对封闭的A股市场,系统性风险比A股只高不低。比如美国股市的次贷危机,香港地区股市的“直通车”缓行等等,如果仅仅是作为全球资产配置,海外市场自然是很好的选择,如果将其视为高回报的场所,势必会大失所望。
1703479944
1703479945 从价值投资的角度看,QDII基金经理们对海外公司的了解又如何能超过国内A股公司?比如美国最大的房地产公司帕尔迪(Pultehomes)和A股市场的万科,QDII基金经理们对谁更了解?答案自是不言而喻。正是因为缺乏具备全球视野的基金经理,很多QDII在投资海外市场时无奈地做出了变通的选择,或是购买海外的基金,变身为基金中的基金(FOF),或是委托海外的投资顾问代为打理。或许是看到QDII在海外市场面临的尴尬,2007年年末,证监会基金部表示,未来QDII产品可以同时投资于国内和国外市场。这也就意味着未来的QDII将变成中外混血,甚至有可能完全本土化投资,这也是无奈之下的现实选择。
1703479946
1703479947 和QFII在A股市场的得心应手相比,QDII在海外市场多少显得有些稚嫩,这也是未来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短期看,一些个人投资者将海外掘金的机会寄托在QDII身上,多少还是一个过于美好的幻想。
1703479948
1703479949 (2008.01.07)
1703479950
1703479951
1703479952
1703479953
1703479954 投资改变生活 [:1703475920]
1703479955 投资改变生活 人口红利
1703479956
1703479957 人口红利之窗不可能永远开启,如影随形的就是人口负债。
1703479958
1703479959 所谓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呈现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
1703479960
1703479961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高速增长,人口红利是一个重要的引擎,有研究表明,人口红利对GDP增长的贡献达到了27%。世界银行在今年年初《2007年世界发展报告》报告会上说,中国的青年人口于1978年左右达到顶峰,随后生育率的下降使这些人需要供养的子女和老人比较少,这种劳动力队伍的扩张提供了一个把钱花到其他方面的机会窗口,这种人口红利将有利于经济发展。
1703479962
1703479963 按照人口学家们的划分,小于15岁和大于64岁的人口被视为需要抚养的人群,叫做依赖人口,而15岁和64岁之间的人口则被视为劳动力人口。依赖人口和劳动人口之比为抚养比率,如果抚养比小于50%,意味着社会进入人口红利期。如果抚养比超过60%,人口红利消失,社会步入人口负债期。中国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繁衍的人口成为现在的劳动力,中国从上世纪70年代就已经步入人口红利期,但是由于当时的经济策略是优先发展重工业等资本密集型的产业,所以未能充分享受人口红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充分利用劳动力价格的比较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得以享受20多年的人口红利。
1703479964
1703479965 一个有意思现象是,在对人口红利的讨论中,人们大都在表彰其对经济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但是明显遗忘了人口红利的主体——劳动者,原本应该成为主角的他们,俨然只是推动经济发展的要素或者工具。企业和政府最大程度享受了人口红利,劳动者们似乎分享不多。沿海地区民工的工资十几年不涨,大学毕业生的预期月薪屡创新低,人均收入增长追不上GDP的步伐,在一些非公有制企业,资方肆意延长劳动时间、提高劳动强度甚至拖欠工资的事情也屡见不鲜,这些现象都表明,人口红利多少是一个有些冰冷的增长。由于资本的稀缺性和劳动力的过剩性,在资本和劳动者的利益之间,如果更为偏向资本,虽然很难说人为压低劳动力成本,但是资本和劳动要素的对立性,造成对资本的过分关爱,事实上就是对劳动者的利益损害。保护资本的利益关乎经济发展,保护劳动者的利益关乎社会稳定,其实只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 上一页 ]  [ :1.70347991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