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517197e+09
1703517197 80%的受访人选择B。但是,A的预期价值(3 200元)大于B。但88%的人似乎觉得“十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
1703517198
1703517199 第二个:
1703517200
1703517201 A:有80%的概率输掉4 000元
1703517202
1703517203 B:有100%的概率输掉3 000元
1703517204
1703517205 结果是,92%的受访人选择A,但A的预期损失(3 200元)要大于B,即预期收益小于B。大部分人没有做到“两害相权取其轻”的理性。
1703517206
1703517207 分离效应(isolation effect)是指不同的描述方法会影响人们的选择。比如实质上的同一赌局,因为描述方法的改变,受访者就会有不同的选择。看下面的例子:
1703517208
1703517209 第一种描述方法是:
1703517210
1703517211 赌博分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
1703517212
1703517213 75%的概率得不到任何奖品而出局
1703517214
1703517215 25%的概率进入下一阶段
1703517216
1703517217 在第二阶段,有两个选择:
1703517218
1703517219 A:80%的概率得到4 000元
1703517220
1703517221 B:确定得到3 000元
1703517222
1703517223 根据以上给出的情况,可以知道,局中人将有20%(即25%×80%)的概率获得4 000元,25%的概率得到3 000元。
1703517224
1703517225 试验结果是,受访者中有78%的人选择B。
1703517226
1703517227 第二种描述方法是,把上述的两阶段赌博换成一次性的普通赌博:
1703517228
1703517229 A:20%的概率得到4 000元
1703517230
1703517231 B:25%的概率得到3 000元
1703517232
1703517233 这时,大部分受访者选择的是A。
1703517234
1703517235 但是,这两种赌局没有不同,都是20%的概率获得4 000元,25%的概率获得3 000元,预期效用也完全一样,区别仅仅是叙述方式,但人们的选择却因此完全相反,即分离了。这也是不理智的行为。
1703517236
1703517237 行为金融学的缺陷
1703517238
1703517239 行为金融学不承认投资者是理性的,至多是有限理性[8]。根据这一理论,投资者会犯错,聪明人可以利用其他投资者的错误或者愚蠢发现投机的机会,在股市中获利。
1703517240
1703517241 行为金融理论这种思潮给某些自认为聪明的投资者以很大鼓舞。自打股市诞生以来,各种有关在股市如何赚钱的理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如“波浪理论”[9]和“江恩理论”[10],行为金融学部分地承认了这些理论,或者给这些理论以“科学”的支持。
1703517242
1703517243 行为金融学的内在缺陷来自于行为经济学,行为经济学有关人类不完全理性的假设貌似合理,其实是大有问题的。
1703517244
1703517245 人可以暂时不理性,但必然会失败,如果要成功做某事,就要用理性压抑感性。你可以短期内不理性,但长期却必须理性,否则终生皆输。
1703517246
[ 上一页 ]  [ :1.70351719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