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527693
1703527694
马歇尔在剑桥大学任教9年,然后到了牛津大学,1885年他回到剑桥大学任教,直到1905年退休。马歇尔的主要研究兴趣在于经济世界自我调节与自我修正的性质。正如他的杰出弟子凯恩斯后来所说,他创造出“让经济领域的一切要素都借由彼此平衡与互动而各安其位的整个哥白尼体系”。
1703527695
1703527696
马歇尔的最主要著作是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该书被公认为一部划时代的著作,也是继《国富论》之后最伟大的经济学著作。此书在马歇尔在世时就出版了8次之多。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海尔布隆纳评论此书道:
1703527697
1703527698
他著名的《经济学原理》结合了精确的数学头脑和悠闲散漫的风格,穿插着家常事例,非常明晰易懂,即使商人也能理解这种经济学,因为所有艰难的逻辑证明都被体贴地放在注脚里……至今仍为有志成为经济学家的学生所必读。
1703527699
1703527700
马歇尔仍然是利用生活常识来构建自己的理论。
1703527701
1703527702
他首先从需求与价格的关系入手。他写道:
1703527703
1703527704
我们不能只用“他愿意购买的数量”或“他要购买某一数量渴望强度”来表明一个人对一物的需要,而不说明他要购买这一数量和其他数量的各种价格。我们只有列举他愿意购买一物不同数量的各种价格,才能正确表达他的需要。
1703527705
1703527706
接着,他用他和他的英国同胞都酷爱的商品“茶”来举例,根据不同价格下一个人可能愿意购买茶的数量,做出了世界上第一张“个人需求表”。
1703527707
1703527708
例如,我们可以看到,他去购买:
1703527709
1703527710
每磅50便士时——6磅;每磅24便士时——10磅
1703527711
1703527712
每磅40便士时——7磅;每磅21便士时——11磅
1703527713
1703527714
每磅33便士时——8磅;每磅19便士时——12磅
1703527715
1703527716
每磅28便士时——9磅;每磅17便士时——13磅
1703527717
1703527718
把上表做成图,就获得了一张需求曲线图(见图2-4)。
1703527719
1703527720
1703527721
1703527722
1703527723
图2-4 需求曲线图
1703527724
1703527725
需求曲线图给了我们一个非常直观的结果,就像马歇尔所说的:
1703527726
1703527727
因此,就可以得出一个普遍的需求率:要出售的数量越大,为了找到购买者,这个数量的售价就必须越小;或者,换句话说,需要的数量随着价格的下跌而增加,并随着价格的上涨而减少。
1703527728
1703527729
1703527730
1703527731
1703527732
图2-5 供给曲线图
1703527733
1703527734
同样的研究方法也可以用在供应与价格的关系上面。不用多举例子,我们就能理解,价格越高,供应者的积极性越高,商品供应量就越大;价格越低,供应者的积极性越低,商品供应量就越少。于是马歇尔给了我们另一张供给曲线图(见图2-5)。
1703527735
1703527736
需求价格是消费者(买者)对一定数量的商品所愿支付的价格,这是由该商品的边际效用所决定的,供给价格是由生产者(卖者)为提供一定数量商品所愿接受的价格,这是由边际真实生产费用所决定的。
1703527737
1703527738
然后要做的就是把这两张图放在一起看看会有什么发现。
1703527739
1703527740
这回他用谷物来举例:
1703527741
1703527742
现在,让我们以某镇的谷物市场为例来讨论生活中的日常交易。为简单点起见,我们假定市场上所有谷物的质量都是相同的。各个农户或别的卖主销售的数量和价格,决定于他需要的现款数和他对有关的市场目前情况的看法,以及对未来情况的预计。有些价格会被所有卖主所接受,而另外一些价格会被所有卖主所拒绝。当然,还有一些价格介于两者之间,这些价格,卖主愿意接受的数量各不相同。人人都试图摸透市场情况,并以这些知识来支配自己的行动。例如,谷物所有者愿意以三十五先令的低价出售六百夸脱的谷物,但是三十六先令的价格会使谷物所有者愿意出售七百夸脱,三十七先令会使他们出售九百夸脱。然而在买主的角度,三十七先令的价格下他只买六百夸脱,而三十六先令时他会买七百夸脱,按三十五先令他会买九百夸脱。这些假设情况可用如下表来说明:
[
上一页 ]
[ :1.70352769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