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528304e+09
1703528304
1703528305 赌局D:10%的机会得到500万元,90%的机会什么也得不到。
1703528306
1703528307 实验结果:绝大多数人选择D而非C。即赌局C的期望值(11万元)小于赌局D的期望值(50万元),而且C的效用值也小于D的效用值,即0.89U(0)+0.11U(1m)<0.9U(0)+0.1U(5m)。【2】
1703528308
1703528309 而由【2】式得0.11U(1m)<0.01U(0)+0.1U(5m)
1703528310
1703528311 1.00U(1m)-0.89U(1m)<0.01U(0)+0.1U(5m)
1703528312
1703528313 1.00U(1m)<0.89U(1m)+0.01U(0)+0.1U(5m)
1703528314
1703528315 与【1】式矛盾,
1703528316
1703528317 这个著名的实验就是阿莱悖论。
1703528318
1703528319 按照期望效用理论,风险厌恶者应该选择A和C;而风险喜好者应该选择B和D。然而实验中的大多数人选择A和D。理论与事实相违背。
1703528320
1703528321 阿莱本人对阿莱悖论也有自己的解释。他在获诺贝尔经济学奖演讲时,阐述了他对以他名字命名的阿莱悖论的看法:阿莱悖论只是在外表上显得自相矛盾,它实际上符合了非常深刻的现实——接近必然时对安全的偏好。
1703528322
1703528323 人物介绍:莫里斯·阿莱
1703528324
1703528325 莫里斯·阿莱(Maurice Félix Charles Allais,1911年5月31日—2010年10月9日),生于法国巴黎,法国总体经济学家,主要研究领域为市场理论与资源的效率分配,曾经提出阿莱悖论。他是198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得主,也是经济学奖中唯一一位法国籍的获奖者。
1703528326
1703528327 出现阿莱悖论的原因是确定效应,即人在决策时,对结果确定的现象过度重视。看来确定的结果比不确定的更多收益更吸引人,正如那句老话“有一鸟在手胜过十鸟在林”。
1703528328
1703528329 轻松一下:一些历史上著名的悖论
1703528330
1703528331 上帝悖论:
1703528332
1703528333 据说几个世纪前,罗马教廷出了一本书,书中用当时最流行的数学推论,导出“上帝是万能的”。一位智者针锋相对地问:“上帝能创造出一块他搬不动的石头吗?”如果教廷回答说能的,那上帝不能搬动他创造的那块石头,所以上帝不是万能的。如果教廷回答说不能,那么上帝不能创造出一块他搬不动的石头,所以上帝也不是无所不能的。由此那位智者导出“上帝不是万能的”。
1703528334
1703528335 理发师悖论:
1703528336
1703528337 由著名数学家伯特兰·罗素(Bertrand A.W.Russell,1872—1970年)提出的悖论:在某个城市中有一位理发师,他的广告词是这样写的:“本人的理发技艺十分高超,誉满全城。我将为本城所有不给自己刮脸的人刮脸,我也只给这些人刮脸。我对各位表示热诚欢迎!”来找他刮脸的人络绎不绝,自然都是那些不给自己刮脸的人。可是,有一天,这位理发师从镜子里看见自己的胡子长了,他本能地抓起了剃刀,你们看他能不能给他自己刮脸呢?如果他不给自己刮脸,他就属于“不给自己刮脸的人”,他就要给自己刮脸,而如果他给自己刮脸呢?他又属于“给自己刮脸的人”,他就不该给自己刮脸。这个悖论的复杂版本被称作罗素悖论。
1703528338
1703528339 罗素悖论:
1703528340
1703528341
1703528342
1703528343
1703528344
1703528345 把所有集合分为两类,第一类中的集合以其自身为元素,第二类中的集合不以自身为元素,假令第一类集合所组成的集合为P,第二类所组成的集合为Q,于是有:问,Q∈P还是Q∈Q?若Q∈P,那么根据第一类集合的定义,必有Q∈Q,但是Q中任何集合都有的性质,因为Q∈Q,所以,引出矛盾。若Q∈Q,根据第一类集合的定义,必有Q∈P,而显然,还是矛盾。这就是著名的罗素悖论。
1703528346
1703528347 《唐·吉诃德》中的悖论:
1703528348
1703528349 世界文学名著《唐·吉诃德》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1703528350
1703528351 唐·吉诃德的仆人桑乔·潘萨跑到一个小岛上,成了这个岛的国王。他颁布了一条奇怪的法律:每一个到达这个岛的人都必须回答一个问题:“你到这里来做什么?”如果回答对了,就允许他在岛上游玩,而如果答错了,就要把他绞死。对于每一个到岛上来的人,或者是尽兴地玩,或者是被吊上绞架。有多少人敢冒死到这岛上去玩呢?一天,有一个胆大包天的人来了,他照例被问了这个问题,而这个人的回答是:“我到这里来是要被绞死的。”请问桑乔·潘萨是让他在岛上玩,还是把他绞死呢?如果应该让他在岛上游玩,那就与他说“要被绞死”的话不相符合,这就是说,他说“要被绞死”是错话。既然他说错了,就应该被处绞刑。但如果桑乔·潘萨要把他绞死呢?这时他说的“要被绞死”就与事实相符,因此就是对的,既然他答对了,就不该被绞死,而应该让他在岛上玩。小岛的国王发现,他的法律无法执行,因为不管怎么执行,都会使法律受到破坏。他思索再三,最后让卫兵把他放了,并且宣布这条法律作废。这又是一条悖论。
1703528352
1703528353 阿莱悖论的深刻意义在于,它告诉了我们自己,我们并非像经济学模型假设的那样理性。现实的人是人类。虽然在许多方面我们类似于经济学中假设的理性的、精明的人,但我们要复杂得多。我们可能是健忘的、冲动的、困惑的、有感情的和目光短浅的。
[ 上一页 ]  [ :1.70352830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