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528464
虽然系统2的典型特征表现在其各项活动都需要努力,但其自身却很懒惰,除了必需的努力外,它不愿多付出,哪怕是一点点。因此,虽然系统2认为是自己选择了人们的想法和行为,但实际上,这些选择都是在系统1的引导下完成的,系统1才是这个故事的真正主角。
1703528465
1703528466
因为系统1是自主运行的,我们无法随意使其停止,因此直观思维所导致的错误常常难以避免。我们不可能一直没有成见,因为系统2对系统1产生的错误毫无所知。即使对可能发生的错误有所察觉,也需要系统2进行强有力的调控和积极运作才有可能避免。然而,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时刻保持警觉性并不是一件好事,想要这样做也不实际。
1703528467
1703528468
懒惰是人类的本性。
1703528469
1703528470
人们按照“最省力法则”来行事。这个法则主张,如果达成同一个目标的方法有多种,人们往往会选择最简单的那一种。大脑也一样,所以避免思维上懒惰的人可以被叫作“勤快人”。
1703528471
1703528472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大脑是如何偷懒的。
1703528473
1703528474
如果你要挑选一位投资顾问帮你理财,这个选择很不容易,因为你面对的问题是:需要判断这个家伙是否真能帮你赚到钱(这是个系统2的问题)。在信息不充分以及获取信息过于麻烦或者自身缺乏判断能力的情况下,大脑更愿意走捷径,拿一个简单的问题替换这个复杂的问题。比如:这个家伙自己有没有钱。也许这个问题还是有些复杂,因为我们无法查他的银行账户,于是大脑继续拿更简单的问题来替换原先的问题:这个家伙看上去是不是有钱人(到这个时候一个系统2的问题完全被系统1的问题替换了)。最后,如果那个家伙是个骗子的话,开着保时捷跑车来和你谈生意要比骑着助动车来,你上当的概率更大(会包装的不一定都是骗子,但骗子往往很会包装)。
1703528475
1703528476
这种拿经验和直觉(系统1)替代思考(系统2)的判断模式就是启发式思维。
1703528477
1703528478
人只能具有有限的理性。人们在不确定性世界中作判定依靠于有限的启发式。有三种最主要的启发模式:代表性启发、可得性启发以及锚定和调整启发。
1703528479
1703528480
代表性启发是指,人们在不确定的情形下,会抓住问题的某个特征直接推断结果,而不考虑这种特征出现的真实概率以及与特征有关的其他原因。
1703528481
1703528482
我认识一个文化人,李老师。2007年他加入了中国3亿彩民大军之中,并把此作为自己的头等“事业”来做。身为一个党培养多年的高级知识分子,竟然拿博彩作为人生追求,我一直不能理解,于是问他原因。他很兴奋,开口就说:“章文,你不知道,买彩票也是一种投资!”(经济学家高连奎说过这样一句话:“知识阶级无知识。”这才是中国最大的悲剧所在)。我当然是头一回听到这种怪论。细问究竟,他如实介绍他的“投资”方式:他关注的是上期中奖彩票尾数的单双,如果是单数,他就博下一期是双数,博对了自然很好,如果错了,开奖出来仍是单数,他继续博下一期是双数,并且赌金加倍,再错就再博,继续加倍,直到博对为止。在他看来多次单数之后出现双数的概率越来越高,他的信心也就越来越大。我问他:你的资金能供你连续不断翻番地错上多少次?他答曰:“7—8次。但这决不可能!”我无话可说,从此再也没有继续过这个话题。
1703528483
1703528484
人们倾向于按照样本是否代表(或近似)总体来判定其呈现的概率,代表性越高的样本其判定的概率越高。李老师的错误就在于过分强调“随机代表性”而忽视了序列本身的内在概率。他认为“双双双双双双双单”的分布比“双双双双双双双双”的分布更容易发生,但实际上它们的概率是完全相同的。这种判断造成了他的盲目乐观。
1703528485
1703528486
李老师为了“事业”,放弃了理性。最终,家庭和财富双双被断送。
1703528487
1703528488
可得性启发(又称熟悉性启发)是指,人们倾向于按照客体或事务在知觉或记忆中的可得性水平来评估其相对频率,轻易知觉到的或回忆起的客体或事务被剖断为更常呈现。换句话说就是,人们往往以自己熟悉与否作为判断的依据。
1703528489
1703528490
例如,对于下面这个问题,“字母k常呈现于英文单词的第一个字母位置还是第三个字母位置?”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字母k常呈现于英文单词的开首。但实际上,在英文中,第三个字母是k的单词数是以k字母开首的单词数的3倍。人们之所以认为字母k常呈现于英文单词的开首,显然是因为人们更轻易回忆起以某个特定字母开首的单词,而不轻易回忆起有特定的第三个字母的单词。
1703528491
1703528492
“熟悉的便是安全的”,“越熟悉的越喜欢”,这是人常有的心理倾向,这种现象可能完全是“潜意识”发生的。为了证明这一心理机制的存在,行为经济学家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验研究。在一个试验中,一位教授让他的学生看一段他完全不懂的外语文章,然后选出一些单词,让学生猜测这些单词代表好还是不好的事物。结果显示,学生对那些出现频率较高的单词的评价更积极一些,即使他们完全不知道这些单词是什么意思。
1703528493
1703528494
这种心理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印证,比如,在2000年美国大选期间,姓名以“B”开头的美国人更支持布什(Bush),姓名以“G”开头的美国人更支持戈尔(Gore)。又如,一位研究科学史的教授指出,那些已经成名的科学家往往比那些没有名气的研究者更容易获得各种奖项,即使那些研究者的成果更有价值。其中的一部分原因,对评审委员会来说,只是他们更经常地听到大名号科学家的名字。
1703528495
1703528496
看来,大做广告的产品并非一定是质量优良的产品,但海量的广告会让人们习惯它的存在而渐渐以为它是优质的产品。
1703528497
1703528498
锚定和调整启发是指,当人们对某个不太熟悉的事物判断时,一个通常采用的方法是首先确认一个初始值,该初始值与所要判断的对象无论是否相关都可以,通过对这个初始值进行不充分的调整,从而得出自己的答案。
1703528499
1703528500
在判定过程中,人们最初获得的信息会发生“锚定效应”,人们会以最初的信息为参照来调整对事物的估量。
1703528501
1703528502
例如,对2组被试者分别提出下列2个问题:
1703528503
1703528504
(1)8×7×6×5×4×3×2×1=?
1703528505
1703528506
(2)1×2×3×4×5×6×7×8=?
1703528507
1703528508
要求被试者在5秒内估量出其乘积。
1703528509
1703528510
最后发现,被试者对第一道题的估量的中数是2250,对第二道题的估量的中数是512。两者的分歧很大,并且都远远小于正确结果:40320。可以设想,被试者在对问题做了最初的几步运算后(比如在第二个算式里1×2×3×4=24,而在第一个算式里,初步计算的数值较大8×7×6=336),发生“锚定效应”,就以获得的初步数值为参照来调整对整个乘积的估量。
1703528511
1703528512
而调整就是刻意去寻找离开锚定数字的理由,但是,人们所作的调整是不充分的,判断的结果会过分拘泥于这个初始值,就像船抛锚之后不会随波逐流一样。调整不足是软弱或懒惰的系统2的一种失误。
1703528513
[
上一页 ]
[ :1.70352846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