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604693
1703604694
1
1703604695
1703604696
曹晋波拥有傲人的海归学历和一份看上去无可挑剔的履历。
1703604697
1703604698
从美国加州州立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取得了数学和经济学双学位后,曹晋波又从哥伦比亚大学取得了金融工程专业硕士学位。之后,他加入花旗集团(香港)的交易部门,成为衍生产品的销售。
1703604699
1703604700
最开始,亚洲的衍生品被包装在基金和保险里卖,买的人也不了解里面是什么。2005~2007年,越来越多投行私人银行的客户开始买衍生品,并利用其高杠杆去炒股票。
1703604701
1703604702
在衍生品市场火爆的2006年,曹晋波做了二三十亿美元的生意,帮银行赚了1000多万美元。紧接着他在2007年把交易额做到四五十亿美元,帮银行赚了两三千万美元。
1703604703
1703604704
生意如此火爆,曹晋波的老板几乎可以一直坐在那儿数钱,忙到电话都没空接。
1703604705
1703604706
然而投行和客户的利益并不是一致的。“说得不好听点,银行就是一个中介,只要有交易就有钱赚。所以2008~2009年客户亏得最惨的时候,每家银行都赚了很多钱。”他说,“很多银行帮客户unwind(强行平仓),那个平仓的利润率比最初的利润率还要高。”2008年经济危机,曹晋波第一次强烈感受到这种冲突。
1703604707
1703604708
在《纽约时报》的畅销书《我为什么离开高盛》中,前高盛交易员格雷格·史密斯也讲述过投行和客户之间越来越不可调和的利益冲突,这种冲突导致格雷格·史密斯最终离职。
1703604709
1703604710
2011年,曹晋波被调到了花旗集团的私人银行部门。他以为私人银行应该站在客户的角度去审视产品够不够好,但最终发现私人银行只是投行推销自己产品的一个渠道。在这种销售驱动的模式下,很多时候哪怕产品“非常烂”,老板还是会强行推销给客户,而大部分情况下,他也不得不屈从于这种压力。
1703604711
1703604712
这是曹晋波第二次明显地感觉到内心的冲突。他以iPhone为例,解释为什么投行有动力卖自己的产品。一部iPhone手机,里面的芯片、相机、屏幕、所有小部件都有自己的利润。投行之所以愿意去推销自己设计的产品,是因为这些产品的部件中每一个螺丝钉都是投行自己的,利润率非常高。
1703604713
1703604714
曹晋波对投行产品的构造和利润空间有了清晰的理解,其中包括很多隐形的费用,一般的客户根本看不出来。
1703604715
1703604716
到了2013年,曹晋波已经深深地厌倦了这种“卖得越多,赚得越多”的模式,决定辞职创业。他要用行动扭转这种利益的冲突,走一条自己的路。
1703604717
1703604718
2
1703604719
1703604720
从离职的那一刻起,曹晋波就非常清楚自己要走的路,他要把自己和客户的利益放在一条线上。“其实我们做的就很像美国的fee-only advisor,就是我代表客户去找好的产品。”曹晋波说。
1703604721
1703604722
fee-only advisor投资指顾问从客户那里收服务费,不从产品销售端收返佣。2008年以前,美国的财富管理机构、证券中介、私人银行等主要靠佣金赚钱,产品卖得越多,赚钱越多。2008年以后,曹晋波提到的这种“fee-only advisor”模式在美国越来越流行。这些“fee-only advisor”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注册,并受到严格的监管。
1703604723
1703604724
财富管理机构变成从买产品的客户那里收钱,不再收取作为销售中介的返佣,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利益冲突的问题。不单如此,曹晋波还跟客户一起投资。“我们不买的东西,我不会让客人去买。”
1703604725
1703604726
作为最早一批开始在香港做这种模式的人,曹晋波有充分的心理准备,自己的模式需要一段时间让大家去理解和适应。
1703604727
1703604728
创业者曹晋波开始去接触大投行的私人银行平台企图建立关系时,对方从一开始就主动要给他50%的返佣。“80%的人都会接受投行的返佣。”他说。像他这种直接拒绝返佣的人,投行一开始也表示很不适应。即使是现在,许多打着“fee-only”招牌的管理公司也还是会接受投行的返佣。
1703604729
1703604730
曹晋波的客户把钱存在各个私人银行账户里,他再把这些账户都管起来。他会研究各投行卖的产品,觉得不错的会推荐给客户,但他一分钱的返佣都不拿,这是他想要的合作方式。不过开始时真正了解这种模式的客户也不多,所以曹晋波的客户不多,幸运的是合作客户的资产规模比较大。
1703604731
1703604732
在投行工作期间,曹晋波曾经做过衍生品设计工作。
1703604733
1703604734
这是一个介于交易员和销售之间的角色,他需要了解客户的需求,然后设计产品,同时从交易员那里拿到定价。
1703604735
1703604736
那段时间,曹晋波的客户主要是亚太地区的保险公司。保险公司有渠道拿到便宜的资金,在确保向客户承诺保本的部分后,往往希望通过金融衍生品来博取高收益。曹晋波的挑战在于满足保险公司的费用要求之余,又能设计出收益不错的产品。
1703604737
1703604738
这段工作经历让他充分地了解了投行各种复杂金融衍生品的构造和费用。
1703604739
1703604740
作为自己公司的首席投资官,曹晋波目前的投资策略也围绕债券和衍生产品进行。债券占到投资组合的70%,衍生产品的作用在于加杠杆、对冲或直接投资。
1703604741
1703604742
曹晋波的投资组合里面目前有8个公司,他大概每个月交易三四次。2016年1~8月,他没有一个月亏钱。
[
上一页 ]
[ :1.70360469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