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692828e+09
1703692828
1703692829 中国所受的影响最大。当时中国实行银本位制,但在小额交易中也使用本地铜镍铸币。铜镍铸币以白银表示的价值不时发生变动。[69]由于白银对黄金的比价相应变化,中国可以免受世界范围大萧条的最初影响。虽然当时的世界物价水平在下降,但由于中国货币相对于其他国家货币出现了贬值,从而维持了国内价格的相对稳定。1931年年末英国货币贬值,1933年美国又脱离了金本位制,此后中国的情况发生了剧烈的转变:中国货币升值,国内出现通货紧缩的压力,经济面临多方面的困难。最初的国内压力主要由净出口的下降引起。国际收支的潜在赤字要通过白银的输出弥补,而白银的输出必然会减少国内的货币供给量。由于价格相对于银币可以变动的小额铜镍铸币的存在,中国国内通货紧缩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但这种抵消作用有多大仍有待考察。
1703692830
1703692831 美国的白银购买计划加剧了中国所面临的压力。正如我们所看到的,从1933年年初至当年年末,白银的市场价格上升了近75%;截至1935年年中,在白银购买计划的影响下,银价已是其最初价格的3倍。为了使我们更好地理解白银购买计划对中国国际贸易地位的影响,我们用读者更为熟悉的数据加以解释。20世纪20年代,英国与美国均实行金本位制。在此期间,由于美国的金价变动,而英国出售黄金的英镑价格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并且影响英国买卖产品供需的内外部环境也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因此英国经历了一次历时两年的英镑升值过程——英镑对美元的汇率由4.68美元/英镑上升至15.00美元/英镑。当然,白银购买计划的结果是中国的白银大量流失。中国政府为了抵消其货币升值导致的不良后果而对白银实行了相当于出口禁运的措施。但是,预料之中的是,对白银出口的法律限制并没有发挥作用。走私出口带来的白银外流速度并不逊于之前通过合法出口引起的白银外流速度。[70]最终,1935年11月,中国将流通中的白银收归国有,实行法币改革,正式放弃了银本位制并代之以有管理的信用本位制。这一新的本位制明确指出,发钞银行将持有部分白银储备,但是不允许公众以白银赎回票据或存款。[71]
1703692832
1703692833 当然,白银的所有者可以从高额的银汇兑价格中获益。如果白银仅仅是一般商品,那么美国的白银购买计划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完全被视为一种恩惠,它使白银持有者能够以出人意料的高价卖出其所持有的白银。但是,由于白银是中国的货币基础,那一时期的学者一致认为,上述恩惠远远小于白银购买计划导致的消极影响,即给中国带来的巨大的通货紧缩压力和随之产生的经济混乱。当然,除经济影响外,通货紧缩的压力及经济混乱也对中国的政治稳定带来了不利影响。政府有限的能力首先用在了阻止白银出口的徒劳努力上,后来又用在了1935年全面的货币“改革”上。此外,中国从实物本位制过渡到纸币本位制,这一所谓的改革使通过通胀性的纸币发行来为后来的战争支出融资变得更加便捷,也更有吸引力。在战争给养及随后革命的压力之下,中国可能无论如何都不得不放弃银本位制而采取纸币发行政策并承受恶性通货膨胀的后果。但是,美国的白银政策对中国货币结构的影响无疑提高了上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并加速了其进程。
1703692834
1703692835 虽然中国的经历是最引人注目的,但中国绝不是唯一受到白银购买计划影响的国家。作为重要的白银生产国及使用国,墨西哥由于白银购买计划的出台导致比索的白银价值高于其货币价值,被迫于1935年4月宣布进入银行歇业期。所有铸币必须兑换为纸币,并禁止银币出口。1年半以后,即世界银价下降以后,墨西哥才再次恢复银币铸造。[72]类似的事件在世界上的其他很多国家均有发生。美国财政部于1935年5月发布的关于禁止外国银币进口的命令显然未发挥任何作用。这仅仅意味着银币将在其他国家熔为银块后运往美国,而之前的银币是直接运往美国,然后在纽约熔化。
1703692836
1703692837 为了促进“将一种持久的涵盖金银的价值度量作为世界本位”(引自1934年5月22日罗斯福总统发表的白银公告[73]),美国政府制订了一个更为广泛的计划。作为该计划一部分的白银购买计划,大大降低了白银在世界范围内的货币性地位。
1703692838
1703692839 8.2.3 货币的构成
1703692840
1703692841 有关1932-1960年美国货币构成的数据(见表21)部分记录了前几节所论及的变化的影响。流通中的黄金由最初占总通货量的1/6下降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数量,其中包括以下几种情况:金元券随着时间流逝不断毁损,人们将其作为钱币收藏,或者是非法持有。表中数据不包括流通中的硬币。虽然美国自1955年起取消了对金币持有的限制,所有种类的金币均被指定为稀有铸币(见本章注释[45]),但是仍有一些这样的金币存在。在白银购买计划的鼎盛时期,白银从占总通货量的1/8上升到1/4,此后在绝对数量方面仍保持上升态势,但上升的速度远低于总通货量的增长速度,因此其所占比例又回到了最初水平。1932年曾占总通货量1/8的国民银行券,自1935年之后开始逐渐退出流通,现在仅占总通货量的极小部分。“财政部其他通货”下的各类项目(包括低值硬币、美国流通券和联邦储备银行券),像白银一样,其绝对数量处于上升状态,但占总通货量的比重却从7%降至3%。联邦储备券在流通中逐步取而代之,其占流通中总通货量的比重由1932年的51%上升到1960年的84%,从而见证了持续的货币权力集中化以及美国从准实物本位制到信用本位制的过渡。[74]
1703692842
1703692843 表21 1932-1960年在财政部及联储银行以外流通的美国货币构成(部分年度)
1703692844
1703692845
1703692846
1703692847
1703692848
1703692849
1703692850
1703692851 a包括标准银元、银元券、1890年国库券以及白银辅币。
1703692852
1703692853 b在1935年8月之后,国民银行券成为财政部的负债,享有与“财政部发行的其他通货”同等的地位。
1703692854
1703692855 c包括低值硬币、美国流通券以及联邦储备银行券。在1935年3月之前,联邦储备银行券是发行银行的负债。
1703692856
1703692857 资料来源:Circulation Statement of United States Money:1932-1938,Banking and Monetary Statistics, p.409;1945年数据来自Federal Reserve Bulletin, Aug.1946,p.889;1960年数据来自FRB, Aug.1960,p.883。
1703692858
1703692859 注释
1703692860
1703692861 [1]在罗斯福总统宣布银行歇业期时,联邦政府具有对非成员银行的管辖权。后来通过1933年12月30日发表的一项声明,总统放弃了该项权力。
1703692862
1703692863 [2]1933年3月11日财政部部长对各州立银行主管的讲话,Federal Reserve Bulletin, Mar.1933,p.128。
1703692864
1703692865 [3]“在获得许可证重新开业的银行中,支付日期被延长至原先预期的时间之后”的存款在1933年6月总计1.03亿美元,1934年6月总计5.5亿美元,1935年6月为零(国民银行及非国民银行的总额数据,来自Comptroller of the Currency, Annual Report,1933,pp.420,629;1934,pp.523,755)。
1703692866
1703692867 [4]复兴金融公司经《紧急银行业法案》及其修正案的授权可以购买银行的优先股和资本债券。它投资的银行大部分是那些最初获准在有限取款基础上重新开业的银行(Jesse H.Jones[with Edward Angly],Fifty Billion Dollars, New York, Macmillian,1951,p.21)。为了避免因为RFC投资而使人们认为该银行实力不足,一些实际不需要新资本的实力较强的银行仅仅卖给了RFC适量的优先股或资本券。Jones认为,在RFC实际投资的超过6000家银行中,只有不到20家实际上不需要新资本(p.34)。上述投资通过银行扣除支付RFC的股利或利息之后的净收入的一半来收回。RFC投资允许银行冲销其损失。截至1939年2月近51%的投资被收回(RFC, Seven-Year Report to the President and the Congress of the U.S.,February 2,1932,to February 1,1939,p.5)。
1703692868
1703692869 [5]贷款总额,参见RFC, Seven-Year Report, pp.4,6。从1932年2月2日到1933年3月3日的RFC贷款,参见RFC, Summaries of the Activities of the RFC and Its Condition as of December 31,1935,GPO, Jan.1936,p.14。相对来说,为关闭银行提供的用来支付存款的贷款在银行歇业期之前更少一点,因为最初的RFC法案将其贷款总额限制在2亿美元内。在1933年6月14日的修正案中删除了此限制。相对来说,为开业银行提供的贷款在银行歇业期后更少一点,因为RFC以资本购买取代了贷款。
1703692870
1703692871 [6]本章注释[3]中提到的在获许可证的银行中的限制性存款已被包括在表A-1中。未获许可证的银行中的非限制性存款的数据,只有在1933年6月到1934年12月的国民银行报告日(call date)的才能查到(Comptroller of the Currency, Annual Report,1933,p.649;1934,p.776;1935,p.806)。记录在案的非限制性存款的最大值是1933年6月的0.77亿美元,占冻结存款的8%。这一绝对量随着在未获许可证的银行中冻结存款的下降而下降,前者对后者的比例一直保持在1:10左右。
1703692872
1703692873 [7]对于银行歇业期之前提款限制程度的讨论,参见Federal Reserve Bulletin, Dec.1937,p.1206。
1703692874
1703692875 对存款支付的限制,早在1931年就在东、北、中部的各州使用过,1932年开始更广泛地用来应对存款的不断流失。这些对存款提取的限制往往是通过“储户协议”延迟存款支付,在一段时期(最长5年)内每年可以提取不同的比例。第一年年末可提取一定的比例,其他部分分别在以后几年的年末提取。新开展的业务不受这种限制。不幸的是,没有详细的数据说明有多少银行获得了存款延期协议,我们也无法得知此类延期协议涉及多少存款量,但从我们掌握的信息来看,在1931-1932年间许多州都实施了这项协议。
1703692876
1703692877 另一种银行存款延期偿付在这段时期变得普遍起来,特别是在东、北、中部的各州。这就是通过让储户放弃或让渡一定比例的存款而实现的银行重组。在一些情况下,某些存款人完全放弃了在银行的存款,但是通常情况下,为了存款者的利益,通过签订信托协议对延期储户的资产进行隔离,根据信托协议,储户一般在2-5年的时间中有权在银行中替换资产。目前,我们无法得到相关数据来估算由这些陷入困境银行的重组而造成的存款人的损失。
[ 上一页 ]  [ :1.70369282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