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693509e+09
1703693509
1703693510 1937年8月26日在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董事会上贴现率从1.5%降到1%,并于第二天生效,Harrison报告了一个他与商业银行家们的讨论,讨论的结果是得出了如果需要额外储备,“从联储借款比卖掉证券可能更好”的结论。他的话被银行家G.W.Davision打断,他说他对“Harrison关于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家观点的提法感到很震惊,因为这与他从某些银行家接触中获得的印象有本质上的不同”。Davision说银行家更偏好处理他们手上的银行承兑票据和国库券,而不是向联储银行借款。他与其他银行家争辩,认为联储不会每天改变存款准备金,同时他们“当然也不想联储购买更多的政府债券,更不想财政部放弃黄金对冲政策,因此向联储银行借钱是提供所需的季节性储备的合理方式”。Harrison回应说“如果银行想回复到正常的银行间关系,那为什么它们不愿意采用向联储借款的方式来处理问题”(Harrison, Notes, Vol.Ⅶ,Aug.26,1937)。
1703693511
1703693512 [41]从1940年12月至1941年12月高能货币的增长比率与1939年12月至1940年12月相同,这本可以使高能货币增加45亿美元。若此值同时加上1941年12月的存款和准备金,得出的存款准备金比率几乎和1940年12月的实际值相同。
1703693513
1703693514 [42]Roose, Economics of Recession, pp.238-239.
1703693515
1703693516 [43]Harrison, Special, no.22,draft of memorandum, dated Jan.27,1938.
1703693517
1703693518 [44]我们测算从1936年6月到1937年3月的顶峰以及随后到1938年5月的谷底的货币存量的变化,得出的年连续增长率分别为6.3%和-2.9%。
1703693519
1703693520
1703693521
1703693522
1703693523 美国货币史:1867-1960(精校本) [:1703687819]
1703693524 美国货币史:1867-1960(精校本) 第10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通货膨胀(1939-1948)
1703693525
1703693526 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以下简称“二战”)在欧洲爆发,美国陷入通货膨胀。同样,伴随着美国内战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以下简称“一战”),美国也曾发生过通货膨胀,但是二战引发的通货膨胀持续了更长的时间。战争开始的9年后,也就是1948年8月,物价达到了二战后的最高峰。在这9年间,批发物价上涨了1倍多,隐含物价平减指数也几乎翻了一番,货币存量增长了将近2倍,而货币收入则增长了1.5倍还要多(见图45)。比较货币存量和货币收入可以看出,在这段时期,货币流通速度总体上是下降的。1939-1942年,货币流通速度有所加快,但随后开始大幅下降,一直延续至1946年,从1946年到1948年基本是缓慢上升的。年度数据显示,批发物价平均每年增长8.2%,隐含物价平减指数增长6.5%,货币存量增长12.3%,货币收入增长10.7%,实际收入增长4.2%,货币流通速度下降1.7%。[1]可以看出,这些指标的变化幅度是很显著的,但是货币存量的增长速度却比一战期间稍慢一些,大约是内战时期增长速度的1/2;价格的上升速度还不到一战期间的3/5,仅仅是内战期间的1/3。[2]
1703693527
1703693528 与一战时期的状况类似,二战爆发伊始,批发物价出现了大幅度的上升。在之后约一年的时间里,批发物价基本保持不变,一年后又恢复了上升的势头。与美国积极参战时期相比,参战前和参战后的物价上升速度要快得多,至少从已知的各类指数来看是这样的。一战时期的情况也是如此。同样与一战相类似的是,在战争的三个典型阶段,即美国中立时期、积极参战时期和战后时期,导致货币存量增加的因素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表23记录了这三个阶段物价和货币存量的变动状况,以及引起货币存量变动的各个因素。
1703693529
1703693530
1703693531
1703693532
1703693533 图45 1939-1948年经济扩张期和紧缩期中的货币存量、价格、货币流通速度以及工业产值
1703693534
1703693535 注:阴影部分代表经济紧缩期,非阴影部分代表经济扩张期。
1703693536
1703693537 资料来源:工业产量的数据来源,同图16的注释;其他数据的来源,同图62。
1703693538
1703693539 表23 三个阶段的价格和货币存量的变动,以及引起货币存量变动的因素,1939年8月-1948年8月
1703693540
1703693541
1703693542
1703693543
1703693544 注:由于四舍五入,各比率相加可能不为1。
1703693545
1703693546 资料来源,按行
1703693547
1703693548 1、4行:Continuation of Historical Statistics, pp.47,48;
1703693549
1703693550 2-3、5-13行:从1942年起,11-12行的原始数据来源于《联邦储备公告》,其余部分与表10中相应行的数据来源相同。无论黄金储备是否经过了成本的调整(减去累计贬值收益),11-13行的结果数据都不会发生改变。
1703693551
1703693552 美国货币史:1867-1960(精校本) [:1703687820]
1703693553 10.1 美国中立时期(1939年9月-1941年11月)
1703693554
1703693555 从政治角度来看,我们可以明确地划分出美国保持中立的时期,但是从经济角度来看,这种界限却并不明显。在战争刚开始的几个月,也就是所谓的“伪战争”阶段,美国的经济几乎没有受到任何影响。1939年第四季度,产量、就业和个人收入曾出现了一次短暂的投机性上升,之后一直到1940年5月,它们基本上都处于下降趋势。但是纳粹对低地国家[4]的袭击和随后法国的沦陷使美国经济出现了巨大的转机。英国及其盟友开始在美国大量订购战争物资。前面的章节已提到,在1940年中期,由于黄金被运往美国用来支付战争物资,美国的黄金流入速度大幅上升,同时美国还启动了一项大规模的防御工程。这些举措引发了工业产量、就业和个人收入的快速增长。由于存在大量失业人口和闲置的工业资源,批发物价起初保持稳定,到1940年秋天才开始上升。综上所述,从经济角度来看,对作为中立者的美国而言,说战争开始于1940年5月也许更为合适,因为经济所受战争的影响那时才表现出来。
1703693556
1703693557 相对于1940年12月初美国向德国和日本宣战而言,1941年3月《租借法案》(原文为Lend-lease,指Lend-Lease Act)的生效也许更能标志着美国经济上中立时期的结束,以及积极参战的开始。在《租借法案》生效之前,英国为了支付战争购买费用,向美国输出了20亿美元的黄金,动用了2.35亿美元外汇余额,并且出售了3.35亿美元的美国证券。其中,后两者中的很大一部分是英国向国民征用的。[3]《租借法案》生效后,美国政府无偿向英国供应大部分的战争物资,名义上是用来交换英国为美国提供的服务。《租借法案》事实上相当于二战期间美国向其一战中的盟友提供贷款。至二战结束,美国通过《租借法案》共支出了500亿美元。《租借法案》通过后的一个月内,黄金储备的快速增长势头得到遏制,这种增长始于1938年,并在法国沦陷后开始加速。
1703693558
[ 上一页 ]  [ :1.70369350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