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698076
1703698077
在此阶段,由于中国实行贸易公司按照国家计划统一经营、统负盈亏,因此进出口额度不需要用汇率手段调节。在这种背景下,人民币汇率主要应用于不属于贸易范围内的外币结算上。在这一时期,中国计划经济的背景下,汇率体制与计划固定价格和价格管理体制相符合,中国外汇牌价基本处于稳定状态,从1955年3月至1971年11月近16年的时间里,人民币汇率一直维持在2.46元兑1美元的水平。人民币汇率和物价水平之间相关性降低,主要作为会计工具用于内部核算计划编制。
1703698078
1703698079
效果
1703698080
1703698081
1953~1972年,中国进出口规模小且增长速度缓慢。1953年,中国进出口总额为23.7亿美元,经历了近20年的变迁,1971年的进出口总额仅比1953年翻了一番多一点儿,达到48.4亿美元。闭关自守的经济发展战略和政治因素阻碍了对外贸易发展,导致1959~1969年这10年间对外贸易一直停滞不前。长期生产力水平低下也使中国缺乏对外贸易竞争力,无力开拓国际市场。从中国经济对外贸易依存度角度观察,超过10%的没有几年,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开始,逐年下降,也说明中国在这一阶段对外贸易发展几乎陷入停滞状态。详细情况见表5–2。
1703698082
1703698083
表5–2 1953~1972年中国进出口和对外贸易依存度情况
1703698084
1703698085
(单位:亿美元)
1703698086
1703698087
年份 进出口总额 出口总额 进口总额 国内GDP(亿元) 对外贸易依存度(%) 1953 23. 7 10. 2 13. 5 824 9. 82 1954 24. 4 11. 5 12. 9 859 9. 86 1955 31. 4 14. 1 17. 3 910 12. 07 1956 32. 1 16. 5 15. 6 1 028 10. 57 1957 31. 0 16. 0 15. 0 1 068 9. 78 1958 38. 7 19. 8 18. 9 1 307 9. 85 1959 43. 8 22. 6 21. 2 1 439 10. 38 1960 38. 1 18. 6 19. 5 1 457 8. 82 1961 29. 4 14. 9 14. 5 1 220 7. 44 1962 26. 6 14. 9 11. 7 1 149. 3 7. 04 1963 29. 2 16. 5 12. 7 1 233. 3 6. 95 1964 34. 7 19. 2 15. 5 1 454 6. 71 1965 42. 5 22. 3 20. 2 1 716. 1 6. 90 1966 46. 2 23. 7 22. 5 1 868 6. 80 1967 41. 6 21. 4 20. 2 1 773. 9 6. 33 1968 40. 5 21. 0 19. 5 1 723. 1 6. 30 1969 40. 3 22. 0 18. 3 1 937. 9 5. 52 1970 45. 9 22. 6 23. 3 2 252. 7 5. 01 1971 48. 4 26. 4 22. 0 2 426. 4 4. 98 1972 63. 0 34. 4 28. 6 2 518. 1 5. 83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81,2000。
1703698088
1703698089
1703698090
1703698091
1703698093
人民币国际化之路 西方国家实行浮动汇率制时期(1973~1978年)
1703698094
1703698095
背景
1703698096
1703698097
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西方国家纷纷实行浮动汇率制,国际外汇市场汇率波动频繁,此时单一钉住某一货币将不利于本国经济的稳定发展,而钉住一篮子货币则能主动调整汇率,有效规避汇率变动产生的冲击。
1703698098
1703698099
措施
1703698100
1703698101
中国开始推行人民币对外计价结算,以保持对主要贸易伙伴货币的相对稳定,同时人民币汇率采用钉住一篮子货币的浮动汇率制。货币篮子主要选用与中国对外贸易有密切关系的国家或地区的货币组成,再根据货币篮子中的浮动情况及中国政策进行调整,国家统一规定货币篮子的种类和所占权重。这一时期调整人民币汇率的基本原则是坚持人民币汇率水平的稳定;坚持对外经济往来平等互利的同时,有利于对外贸易和经济往来的发展;选择国际货币市场上具有代表性的坚挺的货币作为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参考。
1703698102
1703698103
效果
1703698104
1703698105
这期间,人民币汇率基本上稳定在各国之间汇率的中间偏上水平。然而,尽管中国对外宣称采取钉住一篮子货币的浮动汇率制,人民币汇率基本上还是由政府制定,近7年的时间里,人民币货币篮子的构成和权重只进行过几次调整。这6年来,中国进出口和对外贸易依存度情况见表5–3。
1703698106
1703698107
由表5–2和表5–3的对比可看出,1953~1972年这20年内进出口总额从23.7亿美元增长到63亿美元,翻了一番多。而在不到7年的时间里,1978年的进出口总额是1972年的3倍多,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这一时期的外汇政策促进了进出口的发展。然而当我们的目光聚焦于上述两个表格内的对外贸易依存度时,我们发现变化不大。这说明,中国进出口对经济的贡献还是太小,反映出中国的汇率政策还需要进一步调整,以使进出口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的发展。
1703698108
1703698109
表5–3 1973~1978年中国进出口和对外贸易依存度情况
1703698110
1703698111
(单位:亿美元)
1703698112
1703698113
年份 进出口总额 出口总额 进口总额 国内GDP(亿元) 对外贸易依存度(%) 1973 110. 8 58. 8 52. 1 2 720. 9 8. 09 1974 149. 0 71. 1 77. 9 2 789. 9 10. 47 1975 156. 1 76. 9 79. 3 2 997. 7 9. 69 1976 136. 0 69. 4 66. 6 2 943. 7 8. 97 1977 146. 7 75. 2 71. 5 3 201. 9 8. 51 1978 210. 9 99. 6 111. 3 3 624. 1 9. 80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81、2000。
1703698114
1703698115
以上三个时期,中国都是处于“闭关锁国”的状态。这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在这三个时期内的进出口无论是从增长速度还是绝对量上都不尽如人意,在这段漫长的时期内,进出口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尚未展现出来,外汇更多的作用是作为一种核算工具。
1703698116
1703698117
1703698118
1703698119
1703698121
人民币国际化之路 转轨经济时期(1979~1993年)
1703698122
1703698123
背景
1703698124
1703698125
1978年11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从封闭转向开放,中国经济进入转轨时期。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际上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一些国家开始从中央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学术界逐渐重视对转型经济的研究,特别是在“华盛顿共识”药方下,很多转轨经济体陷入高通货膨胀、经济增长停滞、财政赤字居高不下等宏观经济困境,人们开始探求经济转轨过程中汇率制度选择与退出次序问题。中国经济转轨的实践实际早于国际理论探讨,形成了中国独特的转轨经济模式,也形成了人民币汇率制度的独特模式。
[
上一页 ]
[ :1.70369807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