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701666
〔185〕陆德明《尚书音义》。
1703701667
1703701668
〔186〕《汉书》卷二四《食货志》。
1703701669
1703701670
〔187〕《孟子》卷一《梁惠王上》。
1703701671
1703701672
〔188〕《管子·轻重丁》第八三。
1703701673
1703701674
〔189〕《史记》卷四七《孔子世家》。《史记》虽不是先秦文献,但司马迁必定是根据先秦文献写出来的。
1703701675
1703701676
〔190〕《孟子·滕文公下》。
1703701677
1703701678
〔191〕《管子·小问》。
1703701679
1703701680
〔192〕《孟子·公孙丑下》。
1703701681
1703701682
〔193〕《战国策·齐策四》。
1703701683
1703701684
〔194〕《孟子》。
1703701685
1703701686
〔195〕《荀子·富国篇》:“厚刀布之敛,以夺之财。”
1703701687
1703701688
〔196〕《吕氏春秋·异宝篇》:“荆国之法,得五员者,爵执圭,禄万担,金千镒。”
1703701689
1703701690
〔197〕《管子·轻重丁》第八三。菁茅谋:“齐西之粟釜百泉,则鏂二十也;齐东之粟釜十泉,则鏂二钱也。”
1703701691
1703701692
〔198〕魏文侯的时候李悝说粟价是每石三十。另外《管子·轻重甲》中有“粟贾平四十则金贾四千,粟贾釜四十则钟四百也”。每釜是六斗四升,所以每石合六十二个钱。同书中另一处说,中岁之谷粜石十钱,凶年二十钱。这一记述,恐怕在时间上或地域上和前一说不相同。而且《管子》书中的石,和李悝所说的石,也一定不同。李悝说每人每月吃一石半,而《管子》书中则说大男食四石,大女食三石,小孩子两石,平均一家每人每月吃三石,所以《管子》书中的石应当等于李悝的半石。不过汉以前容量不用石,所以两说都有问题。《史记·货殖列传》引计然的话说:“上不过八十,下不减三十,则农末俱利。”平均也是近六十钱。单位大概也是石。
1703701693
1703701694
〔199〕《管子·乘马》第五。见本章注〔174〕。
1703701695
1703701696
〔200〕《管子》。见本章注〔198〕。
1703701697
1703701698
〔201〕《管子》书中的黄金,有时称镒,有时称斤。但单言若干金的时候,大概是指斤。第一因为周制是论斤(见《汉书·食货志》注引师古的话),论镒是秦制。第二在讲金价四千的一篇中,曾提到卖盐“得成金万一千余斤”的话。
1703701699
1703701700
〔202〕《史记》卷一一九《孙叔敖传》。
1703701701
1703701702
〔203〕《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1703701703
1703701704
〔204〕《汉书》卷九一《货殖传》。
1703701705
1703701706
〔205〕《孟子·滕文公上》。
1703701707
1703701708
〔206〕Republic, Bk. V, pp.742-744. Jowett,s Plato, Vol. V, pp.125,126.
1703701709
1703701710
〔207〕孔子对于货币经济甚至对于分工和交换,都没有表示过什么意见。
1703701711
1703701712
〔208〕许子是许行。《孟子·滕文公》上:“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告文公曰,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文公与之处,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陈良之徒陈相与弟辛负耒耜而自宋之滕……尽弃其学,而学焉。”
1703701713
1703701714
〔209〕关于计然的身世,我们知道得很少。只晓得他姓辛字文子,越人。是晋国亡公子之后。博学而无所不通,尤善于计算。范蠡曾师事他,因而发财。《史记》等书称计然,但《越绝书》等称计倪。在勾践时年纪还轻。
1703701715
[
上一页 ]
[ :1.70370166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