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702654
1703702655
〔46〕罗伯昭《直百五铢非刘备铸说》。见《泉币》第一一期。
1703702656
1703702657
〔47〕直百五铢铸于东汉之说,主要根据《濮瓜麓泉谱》所提的黄忠墓。黄忠死于建安二十五年,在刘备铸直百钱之后六年,他们说,六年之内不可能由原重的直百五铢变成那种鹅眼的直百。其实减重何需六年。另据李家瑞《古代云南用贝币的大概情形》(《历史研究》1956年第九期)一文,云南东汉墓中有多量的直百五铢。这样一来,东汉说似乎可以肯定了。但所谓东汉,还嫌笼统;建安二十五年还是东汉,那时刘备早已铸钱。又黄忠墓之说,也不是正式的发掘报告。最初著录这事的《濮瓜麓泉谱》作于光绪二十九年,距发墓的同治初已四十年,自非亲眼所见。是否确有其事、是否真系黄忠墓、黄忠的丧葬年份,以及该墓是否完整,都是须要研究的问题。
1703702658
1703702659
〔48〕郑家相《五铢之研究》(《泉币》第一七期)说这种五铢是刘焉父子所铸,而直百五铢是继此而作。如果赞同这一说,则势必认为那种小样而笔画紧缩的五铢为刘备所铸。可是那种五铢同直百五铢就不怎么相像了。而且那种五铢数量比较多,也不符合当时的情况。
1703702660
1703702661
〔49〕近年云南博物馆在昭通、鲁甸清理的十五座古墓中,都有多量的五铢和直百五铢(《历史研究》1956年第九期李家瑞《古代云南用贝币的大概情形》)。
1703702662
1703702663
〔50〕《三国志·吴志》卷九《周瑜传》注引《江表传》。
1703702664
1703702665
〔51〕洪遵《泉志》说:大者重十二铢六絫,又说开元钱重二铢四絫,故大泉当千应为开元钱的五点二五倍,即十九点五八公分。
1703702666
1703702667
〔52〕翁树培《古泉汇考》说:“背上下近轮各有一星,遍体作水波纹。又一种平字亦然,背水波纹,穿上下似有人物状。”显然翁树培所见到的太平百钱都是不精的。饶登秩《钱说一得》卷二甚至说四角各有一星。
1703702668
1703702669
〔53〕顾烜提到四文龟背钱和水波纹钱都是太平百钱(见《泉志》)。
1703702670
1703702671
〔54〕陆准、翁树培等人主此说。见《古泉汇考》。
1703702672
1703702673
〔55〕山上香哉《香哉泉论》。
1703702674
1703702675
〔56〕戴熙《古泉丛话》。
1703702676
1703702677
〔57〕张絅伯《论大平百钱、大平百金、定平一百》。见《古钱大辞典》下编四画。
1703702678
1703702679
〔58〕《古泉丛话》说:“乾隆时,临平岸塌,出两瓮,此二泉(指太平百钱和定平一百)遂遍东南。”
1703702680
1703702681
〔59〕见《文物参考资料》1955年第一二期武汉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武昌任家湾六朝初期墓葬清理简报》。墓中钱币包括下列八种:
1703702682
1703702683
1703702684
1703702685
1703702686
〔60〕向陵亭《太平百钱与天师道》。他说太平百钱是压胜钱。
1703702687
1703702688
〔61〕《后汉书·刘焉传》注引《典略》。也见《三国志·魏志》卷八《张鲁传》注引《典略》。
1703702689
1703702690
〔62〕《三国志·魏志·张鲁传》注引《典略》。
1703702691
1703702692
〔63〕《后汉书·灵帝纪》。
1703702693
1703702694
1703702695
〔64〕陕西甘肃一带可能也有太平百钱出土。王廉生《天壤阁杂记》说:“有一老幕周姓,自东而陕而川,亡去数十年矣。好聚古泉,……有太平钱,百字最奇。濮瓜麓同年有此一品,曾傲我,今乃压之。”又王文敏致潘文勤书牍,言其兄名季寅字石坞者,官甘肃知县,有太平百钱一枚,背有星月水纹及小太平百钱,此极罕见云。
1703702696
1703702697
1703702698
〔65〕贯井银次郎《李雄の安平一百錢について》(《货币》第二〇一号)。又《再李雄の安平一百錢について》(《货币》第二〇四号)。
1703702699
1703702700
〔66〕《汉书》卷四《文帝纪》:“百金中人十家之产也。”又卷五九《张汤传》:“汤死家产直不过五百金。”《史记》卷五八《梁孝王世家》:“初,孝王在时,有罍樽,直千金。”《汉书》卷六五《东方朔传》:“酆镐之间,号为土膏,其贾亩一金。”刘歆《西京杂记》卷上:“武帝时身毒国献连环羁,……一马之饰直百金。”
1703702701
1703702702
〔67〕《后汉书·礼仪志上》注引丁孚《汉仪》曰:“酎金律,文帝所加,以正月旦作酒,八月成,名酎酒。因合令诸侯助祭贡金。汉律金布令曰,皇帝斋宿,亲帅髃臣承祠宗庙,髃臣宜分奉请。诸侯、列侯各以民口数,率千口奉金四两,奇不满千口至五百口亦四两,皆会酎,少府受。又大鸿胪食邑九真、交阯、日南者,用犀角长九寸以上若玳瑁甲一,郁林用象牙长三尺以上若翡翠各二十,准以当金。”《史记·平准书》:“至酎少府省金,而列侯坐酎金失侯者百余人。”(注如淳曰,汉仪注,王子为侯,侯岁以户口酎黄金于汉庙,皇帝临受献金以助祭。大祀日饮酎,饮酎受金,金少不如斤两,色恶,王削县,侯免国。)《西汉会要》卷一四《礼八·庙祭》:“孝宣地节四年襄温侯圣坐酎金斤八两,少四两免。”又:“五凤四年朝侯固城坐酎金少四两免。”
1703702703
[
上一页 ]
[ :1.70370265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