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703224
1703703225
图三十一 王莽的十布
1703703226
1703703227
1.小布一百。2.幺布二百。3.幼布三百。4.序布四百。5.差布五百。6.中布六百。7.壮布七百。8.弟布八百。9.次布九百。10.大布黄千。
1703703228
1703703229
1703703230
1703703231
1703703232
图三十二 东汉五铢
1703703233
1703703234
1.公孙述的铁五铢。2.淮阳王的五铢(更始五铢)。3.光武的五铢(建武五铢)。4~8.各种东汉五铢。9.传形五铢。10.灵帝时的四出五铢。11.四出五铢之背。12.董卓的小五铢(?)。
1703703235
1703703236
1703703237
1703703238
1703703239
图三十三 三国的钱币
1703703240
1703703241
1.刘焉五铢(?)。2~3.蜀五铢。4.直百五铢。5.犍为的直百五铢。6.犍为直百五铢之背。7~8.直百。9.直一。10.大泉五百。11.大泉当千。12.减重后的大泉当千。
1703703242
1703703243
1703703244
1703703245
1703703246
图三十四 太平百钱和定平一百
1703703247
1703703248
1.世平百钱。2.“鹿角”太平百钱。3.背有曲折文的隶书太平百钱。4.篆书太平百钱。5.太平百钱背面的曲折文和星点。6~8.光背太平百钱。9~10.太平百金。11~12.定平一百。
1703703249
1703703250
1703703251
1703703252
1703703253
图三十五 汉代银铤
1703703254
1703703255
1.条形银铤。2~3.船形银铤。三种银铤上都有“中元二年”“考工所造”字样。
1703703256
1703703257
1703703258
1703703259
1703703261
中国货币史 第三章 晋到隋的货币
1703703262
1703703264
第一节 货币制度
1703703265
1703703267
一、钱币
1703703268
1703703269
中国的币制,自汉末三国时起一直到南北朝的时候,还是很混乱,缺乏统一性和连贯性。当北方的一些民族还在过着游牧的自给生活的时候,南方则因实行货币减重而使物价大为波动,人民常以谷帛来代替钱币。所以这一个时代,大体上可以说是钱帛本位的时代,钱为主,帛为副。表面上看来,谷帛的使用,或限于一个时期,或限于某些方面的支付,或限于一个特殊地区,但实际上自两晋到唐五代,布帛从不失为一种重要的支付工具。在钱币方面,自然是以铜钱为主,萧梁曾普遍通行铁钱。此外还有金银钱的出现。
1703703270
1703703271
在两汉,铜钱的单位是钱,一钱以上以万进;到了这个时代,单位为文〔1〕,一文就是一个钱,文以上以千进,一千为一贯〔2〕。换言之,大数目的计算单位,由万过渡到千。汉人说千万钱,从此以后就称万贯了。所谓“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的话就是产生于这个时代〔3〕。另外一种新的发展是年号钱的出现。钱上记年号,增加了钱币的史料价值,不但使钱币的时代容易决定,而且纠正了一些文献史料上的错误。
1703703272
1703703273
铜钱中仍以五铢钱为主,这是中国历史上用得最成功的一种钱。王莽第一次改革币制,也不敢废五铢;后来因为要实行贬值,才大胆加以废止,可是人民继续使用。不久刘玄就铸造五铢。刘秀(光武帝)相信谶纬,想保留货泉,但结果还是恢复了五铢,史家认为是一件好事。董卓铸小钱之后,曹魏还是恢复了五铢,币制才稳定下来。南北各朝铸五铢钱的也很多。
[
上一页 ]
[ :1.70370322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