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704252e+09
1703704252 图三十七 两晋和南朝的钱币
1703704253
1703704254 1.李寿的汉兴。2.石勒的丰货。3.刘宋的四铢。4.孝建四铢。5.孝建四铢之背。6~7.减重后的孝建四铢。8.孝建(二铢)。9.两铢。10.萧梁的公式女钱。11~12.萧梁铁五铢的面和背。13.二柱五铢。14.四柱五铢。15.陈五铢。16.太货六铢。第15品过去被看作梁五铢,但文字、制作同陈钱一样。
1703704255
1703704256
1703704257
1703704258
1703704259 图三十八 北魏和北齐的钱币
1703704260
1703704261 1.北魏的太和五铢。2.永平年间的五铢(北魏五铢)。3~4.永安五铢。5.西魏的五铢(?)。6.四出永安五铢之背。7.土字永安五铢之背。8.东魏的小样永安五铢。9.西魏的小样五铢(?)。10.北齐的常平五铢。第5品和第9品旧作隋五铢,但第5品的文字、制作和铜色同第4品完全一样,似为同时所铸。隋五铢可能是仿造它的。
1703704262
1703704263
1703704264
1703704265
1703704266 图三十九 北周和隋的钱币
1703704267
1703704268 1.北周的布泉。2~3.五行大布。4~5.永通万国。6.隋开皇时的五铢。7.杨广的五铢(白钱)。8~9.隋代赐炉所铸的五铢(?)。
1703704269
1703704270
1703704271
1703704272
1703704273 中国货币史 [:1703699950]
1703704274 中国货币史 第四章 唐代的货币
1703704275
1703704276 中国货币史 [:1703699951]
1703704277 第一节 货币制度
1703704278
1703704279 中国货币史 [:1703699952]
1703704280 一、钱币
1703704281
1703704282 唐代的币制,是承袭两晋南北朝的传统,流通手段以钱帛为主,黄金除宝藏手段外,有时也用作价值尺度和支付手段,白银在唐末五代渐占优势。
1703704283
1703704284 从唐朝的俸制上,可以看出货币经济发展的过程。初年以禄米为主,另有职分田,俸钱还没有确数,而是由各机关利用公廨钱生利分给。可见自然经济占主要的地位。到永徽年间,俸钱才有一个确定的数目;但所得中,只有一部分是钱,一部分是劳务,即所谓“防阁、庶仆”。到开元以后,月俸才完全发现钱。但另有禄米和职分田。到唐末五代,又给实物了。因此可以说,在整个唐朝,只有开元、天宝年间,货币经济有所发展,在其余的年代里,特别是初唐和晚唐五代,实物经济的比重非常大。
1703704285
1703704286 唐钱在名称上有很大的变革。唐以前的钱币,差不多都是以重量为名称,虽然名称已和重量不符,比如蜀汉的直百五铢,实重远远超过五铢,而许多轻小的五铢,却不够分量;然而究竟还保留着铜块货币的痕迹。自唐朝起,钱币就不再以重量为名称了,而改称宝,或通宝,或元宝,或其他什么宝,并冠以当时的年号。货币称宝是有其社会意义的,这就是货币的威力增大了。古代钱币中也有称宝的,王莽称他的币制为宝货制,但那是一时的事。自唐以后,钱币就名实都成为宝物而支配人类社会了。钱上铸明年号,并不是唐朝创始的,两晋南北朝已经有了;而且唐朝第一次铸的钱,并不是年号钱;不过以后的钱,差不多都是年号钱。
1703704287
1703704288 唐朝二百八十九年,正史所记载的,只有三种钱,但实际上有七八种。
1703704289
1703704290 最先铸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是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的开元通宝。武德四年以前还是用隋五铢和其他古钱。开元钱应当直读,即先上下,后左右。唐人所谓左右,是以事物本身为标准,也可以说是以钱范为标准,在看的人说来,实在是右左。所谓左挑开元,若从看的人来说,就是元字第二画的右端挑起。但由于它不是年号钱,所以有人读作开通元宝,当时民间就有这种读法〔1〕,近代居然还有人以为应当读作开通元宝〔2〕。然而开通二字没有什么意义,开元二字却有很大的政治意义。乾封二年的《用旧钱诏》中提到“开元泉货”。朝代的创建人主观上总是希望能开辟一个新纪元,甚至要人民相信:以前的都不算,或都是坏的,只有这一朝代才是好的。所以后代还有铸造开元通宝的,但要像李唐那样成功,究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通宝是通行宝货的意思,裴耀卿、李林甫等就提到“钱者通宝……”的话,而元宝毫无意义。开元钱的大小,大体上是仿汉五铢,径八分,重二铢四絫,每十文重一两。后代不再称铢絫,而称一钱,意即开元通宝一文的重量。这是中国衡法改为十进制的关键。所以唐钱不但不再以重量为名称,反而使中国的重量以钱为名称。自唐以后,中国的衡法一直没有变过,清库平一钱和标准开元钱一文的重量相等。实际上厚重一点的开元钱,有四公分重,甚至有四公分八的,这种钱我们只能认为是超过标准重量的。《唐六典》说本来一千文重六斤四两,后来重七斤,每文就合得四公分一八了。
1703704291
1703704292 开元钱在形制上显然承继了北魏钱币和隋钱的风格,它的外郭同北魏五铢、永安五铢和曲笔隋五铢的外郭是一样的。钱背的内外郭都像隋五铢。
1703704293
1703704294 唐朝第二种钱是乾封元年(公元666年)的乾封泉宝,这是正式的年号钱。每文当开元钱十文,径一寸,重二铢六絫,即一钱一分弱。实际上有重到七公分以上的。这种钱还没有行用一年就作废了。
1703704295
1703704296 第三种钱是乾元年间所铸的乾元钱。乾元钱法定有两种:一种是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所铸的乾元重宝当十钱;另一种是乾元二年铸的当五十的乾元重宝,这种钱背面的外郭是双圈,所以称为重轮乾元钱。当十钱每千文重十斤,所以每文应重一钱六分(五公分九七)。重轮钱每千文重二十斤〔3〕,比当十钱加倍。但实际上乾元钱有各种大小轻重,有小平,甚至有轻小到一公分以下的,这些应当是减重和私铸的结果。开元钱是直读的,但民间却作环读,读作开通元宝,铸乾封泉宝的时候,便是顺从民间的这种习惯,作环读。后来觉得和制度不合,所以乾元重宝又改为直读了。重宝的名称也是有意义的,而且老早就有人提到过。贾谊在《过秦论》上就有“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的句子。东晋孝武帝太元三年的诏书中且有“钱,国之重宝”的话。乾元重宝留传下来的很多,特别是小平钱,仅次于开元钱。大概安史之乱以后还有铸造使用。乾元钱有光背,有背面穿下俯月或飞鸟或云朵或星点,也有云朵在穿上的。
1703704297
1703704298 和乾元钱同时,史思明在占领洛阳的时候,曾铸造两种大钱,即得壹元宝和顺天元宝,两者都是当百钱,重约二十一公分。顺天元宝是由得壹元宝改称的。这两种钱可以说是一种占领货币或军用货币。
1703704299
1703704300 大历年间曾有大历元宝,制作不精,史书上虽曾记载大历四年(公元769年)铸钱的事〔4〕,但没有说明铸的是什么钱。看大历钱的制作,很像私铸。论理当时钱价很低,铜价却很高,牟利者只有销钱为器,岂肯镕器铸钱?不过大历元年征收青苗地头钱,青苗钱每亩课十五钱,地头钱每亩二十文。人民没有现钱,只好私铸。只因铜价太高,铸得不多。唐钱的钱文应当直读。乾封时一度违制,改为环读;旋经更正,论理不应再犯。大历钱却是环读,似乎不是官铸。然而私铸的人多是仿铸旧钱,不应当创铸一种新钱,所以这是一个还有待解决的问题。
1703704301
[ 上一页 ]  [ :1.70370425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