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705343e+09
1703705343
1703705344 〔199〕日本自8世纪初到10世纪中叶曾铸过十二次铜钱(开基胜宝金钱和尚未发现的太平元宝银钱不在内),即日本钱币学家说的皇朝十二钱,其名称、开铸年份以及大约重量如下(仅就我所亲称的,不是标准重量也不是平均重量):
1703705345
1703705346
1703705347
1703705348
1703705349 由于日本当时产铜不多,为了维持贵族们的奢侈生活,需要越来越多的钱币,所以实行贬值政策:每次铸新钱,总是以一枚当旧钱十枚;而且钱的分量反而有减轻的趋势,只有万年通宝、神功开宝和隆平永宝在初铸时特别厚重,在一钱以上;永和昌宝以后只有轻小的,延喜通宝和乾元大宝有时用铅来铸,所以贬值的倍数还要更大。不过这种贬值过程拖长到两百五十年之久,是由许多世代的人来分期负担。
1703705350
1703705351 〔200〕《唐大和上东征传》记鉴真第二回日本渡船准备载运物品中有青钱十千贯,正炉钱十千贯,紫边钱五千贯。至少正炉钱是指开元钱。又日本明治九年(公元1876年)三月二十五日,大和国添上郡法华寺村发掘品中有开元通宝破片三枚同和同开珎、万年通宝和神功开宝一起,可见在安史之乱前后开元钱还有流到日本去的。
1703705352
1703705353 〔201〕据《唐书·食货志》所载,当时人口为三百零八万五千零七十六户。《通考》作三百八十万五千零七十六户。
1703705354
1703705355 〔202〕白居易《秦中吟》:“国家定两税,本意在爱人。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织绢未成匹,缲丝未盈斤。里胥迫我纳,不许暂逡巡。岁暮天地闭,阴风生破村。夜深烟火尽,霰雪白纷纷。幼者形不蔽,老者体无温。悲喘与寒气,并入鼻中辛。昨日输残税,因窥官库门。缯帛如山积,丝絮如云屯。号为羡余物,随月献至尊。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进入琼林库,岁久化为尘。”
1703705356
1703705357 〔203〕《旧唐书》卷三一九《陆贽传》:“粟可耕而得,帛可织而成,至钱非官铸不行;是贵民之所无,不如用粟帛为便。”
1703705358
1703705359 〔204〕白居易《长庆集》策曰:“夫赋敛之本者,量桑地以出租,计夫家以出庸,租庸者谷帛而已。今则谷帛之外,又责之钱。钱者桑地不生铜,私家不敢铸,业于农者何从而得之?至乃吏胥追征,官限迫蹙,则易其所有,以赴公程。当丰岁则贱粜半价,不足以充缗钱。遇凶年则息利倍称,不足以偿逋债。”白居易《赠友》诗:“私家无钱炉,平地无铜山;胡为秋夏税,岁岁输铜钱?钱力日已重,农力日已殚,贱粜粟与麦,贱贸丝与绵,岁暮衣食尽,焉得无饥寒?”
1703705360
1703705361 〔205〕《新唐书》卷五四《食货志四》:“顺宗时始减江淮盐价,每斗为钱二百五十,河中两池盐,斗钱三百。”
1703705362
1703705363 〔206〕《资治通鉴》卷二三一兴元元年五月:“时关中兵荒,米斗直钱五百。”同年十一月:“今天下旱蝗,关中米斗千钱。”又贞观元年:“今河中米斗五百,刍藁且尽。”《旧唐书》卷一二《德宗纪》贞元元年二月:“河南河北饥,米斗千钱。”又二年五月:“自癸巳大雨,至于兹日,饥民俟夏麦将登,又此霖澍,人心甚恐,米斗复千钱。”又卷一四一《张孝忠传》:“贞元二年,河北蝗旱,米斗一千五百文。”
1703705364
1703705365 〔207〕章俊卿《群书考索》后集卷五二《财门·和粜》。《资治通鉴·唐纪》。
1703705366
1703705367 〔208〕《全唐文》卷六三四《进士策问二道》。
1703705368
1703705369 〔209〕《资治通鉴》卷二三八元和六年:“是岁,天下大稔,米斗有直二钱者。”
1703705370
1703705371 〔210〕《新唐书》卷一六五《权德舆传》:“贞元十九年……又言,大历中,一缣直钱四千,今止八百。税入如旧,则出于民者,五倍其初。”
1703705372
1703705373 〔211〕《陆宣公集》卷二二《均节赋税恤百姓》第二条:“往者初定两税之时,百姓纳税一匹,折钱三千二三百文,大率万钱为绢三匹。……近者百姓纳绢一匹折钱一千五六百文,大率万钱为绢六匹。”《旧唐书》卷一三九《陆贽传》。
1703705374
1703705375 〔212〕《新唐书·权德舆传》。见本章注〔210〕。
1703705376
1703705377 〔213〕《李文公集》卷九《疏改税法》:“臣以为自建中元年初定两税,至今四十年矣。……今税额如故,而粟帛日贱,钱益加重。绢一匹价不过八百。”
1703705378
1703705379 〔214〕《韩昌黎集》卷四〇《论度盐法事宜状》(长庆二年):“今绢一匹,直钱八百。”
1703705380
1703705381 〔215〕《入唐求法巡礼记》(日僧圆仁稿本)卷第一记述在扬州“买白绢三匹,价二贯”。
1703705382
1703705383 〔216〕以天宝五载的绢价为基数,则指数当如下:
1703705384
1703705385
1703705386
1703705387
1703705388 〔217〕陆贽上疏请令户部以二十万付京兆尹,令粜米,以补渭桥之阙。斗用百钱,以利农人(《群书考索》后集卷五二《财门·和粜》)。
1703705389
1703705390 〔218〕《陆宣公集》卷一八《请减京东水运收脚价于缘边州镇储蓄军粮事宜状》。
1703705391
1703705392 〔219〕《李文公集》卷九《疏改税法》:“臣以为自建中元年初定两税,至今四十年矣。……今……米一斗不过五十。”
[ 上一页 ]  [ :1.70370534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