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706055e+09
1703706055 大观元年(公元1107年)蔡京再做宰相,又主张用当十钱。所以除小钱折二当三以外,又铸当十大钱,都以大观通宝为文。大观当十钱虽然比崇宁当十钱厚重得多〔230〕,然而比起小钱来,还是省铜,私铸还是有利。三年蔡京再下台,计大钱为害已有九年,各方都加以攻击,新宰相张商英主张收回,每十贯给银一两绢一匹。收回后挑选分量比较重的改为当三。这主张到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实行了。自然又有人受损失〔231〕。
1703706056
1703706057 蔡京在铸崇宁当十钱之后,又铸所谓夹锡钱,是一种铜锡合金,每缗用铜八斤,黑锡四斤,白锡二斤,每枚不到三钱重,当铜钱二枚。这是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的事,本来限陕西使用,但有人提议通用于全国,蔡京以为对,刚好他又下台,所以终未通用。到大观元年(公元1107年)恢复宰相职位后,改铸当五的夹锡铁钱。陕西一向只用铁钱,所以初见夹锡钱,倒反看得重〔232〕。只因成色越来越低,有时要七八文夹锡钱才抵得一个铜钱,和铁钱差不多。这使物价上涨几倍〔233〕。三年蔡京再下台,曾废止东南所铸的夹锡钱。次年连河北河东京东等路的夹锡钱也废用,但陕西仍以夹锡钱和大铁钱并用,都作折二。于是东南的夹锡钱,全运到陕西去,结果跌成二十文当一文用〔234〕。政和二年蔡京又得政,又请复用夹锡,于是各路铜钱监鼓铸夹锡的政和通宝钱。夹锡乃表示一种成色,钱文仍用当时的年号,但因废了又用,用了又废,人民也常常拒用,则以法惩,闹了几年,纷纷扰扰,连徽宗自己也说:夹锡钱之患,甚于当十钱。到重和年间关中还有铸造使用。
1703706058
1703706059 其实这个期间,不止铜钱贬值,川陕一带的纸钞也在膨胀。交子自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以来两界同时流通,在四川已发生局部的膨胀。绍圣(公元1094—1097年)以后,发行的数目屡有增加,用在陕西沿边募兵和办军粮。计绍圣元年增加十五万贯,元符元年增加四十八万贯〔235〕。因此价值大跌,换发的时候,新交子一缗收回旧交子四缗。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京西路(今河南)也用交子,四年改为钱引,通用范围更广,除闽〔236〕浙湖广以外,差不多都可以用,所以它的重要性就更大。这时正在同西夏作战,军费开支浩繁,发行额不断增加〔237〕。崇宁元年增两百万。二年增一千二百四十三万五千。四年增五百七万五千。大观元年增五百五十四万五千六百六十六〔238〕,超过天圣年间界额的二十倍。后来(公元1108年)不再有现金准备,钱引一缗只值得十几个钱或几十个钱〔239〕。大观年间改革四川币制,发行钱引,发行额以天圣的一百二十五万多缗为限,但对于四十一界到四十三界旧交子不予兑现〔240〕。等于作废,商人至于自杀。
1703706060
1703706061 总之,崇宁大观以后,物价更加上涨〔241〕。崇宁初鄯廊在特殊情形下,米价每斗到过三四贯足〔242〕。绢价在建中靖国元年每匹要一贯四五百文足〔243〕,大观二年徽宗曾亲批“方今绢价倍高”〔244〕的字句。连京师的房租也加倍〔245〕。政和初(公元1111年)“诸路绸绢布帛比价高数倍”〔246〕。政和二年米的市价是每斗一百二十文〔247〕。宣和四年,榷货务说米价比熙宁元丰以前高四倍〔248〕。熙宁二年的米价,外郡是每石四百,京师一千,八年政府曾以八百一石的价格粜给人民。宣和四年每石是二千五百到三千。七年底每石要一万〔249〕。这些还是钱价,如果折成纸币价格,更不知要高若干倍了。因为大观元年陕西、河东等几路的引价只值五十至七十文,成都也只值得二三百文,而民间交易,十千以上,一半用现钱.一半用钱引〔250〕。
1703706062
1703706063 在大多数的人民看来,棉价比绢价更重要。但棉价资料非常缺乏。古代棉价很高,往往以两论价。因为棉花传入中国比较晚。南朝刘宋永明二年,要四千八百文一斤。五代的时候,南唐要两百四十文到六百四十文一斤。北宋也差不多:最高是嘉祐中的九百三十二文足一斤,最低是熙宁七年的一百二十三文足一斤。元丰时是四百三十一文足一斤。可见上下不大,看不出什么倾向。
1703706064
1703706065 北宋到了这个时候,就是没有金人侵略,经济基础也发生动摇了。宫中奢侈无度,政府则滥授官爵。在太宗的时候,一个宫人月俸只五贯钱,且有低到七百文的。神宗时一个贵妃每月料钱八百缗。嫁一个公主花到七十万缗。政府官吏在景德时是一万多人,皇祐时增加到二万多人,治平时为二万四千人。徽宗时更是变本加厉,卖官鬻爵,京师有童谣说:“三百贯,直通判;五百索,直秘阁。”节度使有八十几个,刺史有几千个,而且有一身兼十几个人俸给的〔251〕。所以当时有人说“百物踊贵,只一味士大夫贱”〔252〕。实际上这班士大夫并不贱,因为人民要花许多钱来供养他们。这种现象也许是通货膨胀的结果,但在朝的人既不知道紧缩无谓的开支,只有铸钱抽税来应付,使人民的负担加重,人民只好逃亡。方腊、宋江、张万仙等,便是因此而起来的。这些农民起义刚被镇压,金人已分道犯境了。
1703706066
1703706067 北宋因为货币购买力减低,需要的货币数量增加,自然影响于国家岁入和居民的收入。宋初每年收入一千六百多万缗,等于唐肃宗初年的二三十倍,比大历末年的岁入还要多三分之一。天禧末年增为二千六百五十多万缗;嘉祐间增为三千六百八十多万缗;熙丰间增为六千多万缗〔253〕。
1703706068
1703706069 在居民收入方面,则分配得很不均。高级官吏的俸禄空前地优厚,而低级官吏的待遇则显得微薄,劳动人民的收入自然更低。
1703706070
1703706071 高级官吏的收入,无论在货币数量上或是真实所得上,都远超过前代(见表5-2),并且赢得许多官僚阶级代言人的赞扬和羡慕〔254〕。
1703706072
1703706073 表5-2 历代高级官吏月俸比较表〔255〕
1703706074
1703706075
1703706076
1703706077
1703706078 但低级官吏的收入就差得多了,不但比不上高级官吏,而且还比不上盛唐的低级官吏(见表5-3)。
1703706079
1703706080 表5-3 历代低级官吏月俸比较表
1703706081
1703706082
1703706083
1703706084
1703706085 应当指出:宋代官吏所得,只是一种极粗略的计算。它的可靠性还不如汉唐。因为各种实物的作价有很大的上落,特别是米价。不过无论如何,高级官吏的真实收入要超过汉唐,这是没有问题的。低级官吏中,以元丰时的承务郎来同汉的百石和唐的九品比较,是否适当,是值得研究的。
1703706086
1703706087 至于劳动人民的收入,自然更低。但数据缺乏,计算也困难,因为往往兼用现钱和实物来支付。例如开宝四年绫锦院的户头(工头?)每人每月料钱七百文,粮三石五斗,口食米豆六斗。各用女工三四人,每人月粮二石,米豆又六斗〔256〕。当时米价每石七百文。如果月粮指米,则户头每月可得三公石三斗九大米,女工为一公石三斗六。如果月粮是给谷,则户头每月的真实收入为二公石三斗二,女工为一公石零六升。治平年间的义勇每月只能拿到七公斗米。元丰年间的工钱比较高,一个搬运夫每月可以拿到三公石二斗半米。政和年间的水闸工闸匠只能拿到一公石六、二公石二六(见表5-4)。
1703706088
1703706089 表5-4 北宋工人收入比较表
1703706090
1703706091
1703706092
1703706093
1703706094 北宋居民收入的特点,第一是高级官吏待遇的优厚,第二是高低级官吏收入差距之大,以及劳动人民收入的相形见绌。所以一方面北宋士大夫阶级的文化达到高度的发展,另一方面,社会矛盾加深,发生许多起义的事件。
1703706095
1703706096 中国货币史 [:1703699981]
1703706097 四、金人进军中原所引起的通货膨胀
1703706098
1703706099 金人于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十二月发动攻势后,势如破竹。宋兵看见金兵便回头跑。宣和六年的东京,还是“灯火荧煌天不夜,笙歌嘈杂地长春”〔257〕,但不久就落在敌人的手中了。米价涨到每斗三千文,猪肉一斤六千,羊肉八千,驴肉二千,一只老鼠也要几百个钱〔258〕。建炎三年一斗米曾涨到四五万文〔259〕。由于金人勒索金银,金银隐匿,价格涨得更快。靖康元年正月二十七日,金人围城,当局要同金人议和,须用金银币帛来犒赏,对金银的需要更是迫切,乃下令叫民间将金银按官价卖给政府,黄金每两二十贯,白银每两一贯五百文〔260〕。十二月十九日当局用茶盐钞来收兑金银,黄金每两准三十贯,白银每两二贯三百文〔261〕。靖康二年正月十三日,官方又提高金银的收购价格,金每两三十五贯,银每两二贯五百文省〔262〕。
1703706100
1703706101 南渡以后,不但中原陕右都叫金人占据了,就是长江以南的江西、浙江、湖南也受到蹂躏。大批人民逃难到南方来,而许多铜钱却遗留在汴京带不出来。江南的铸炉,因战祸而荒废。所以小平钱的购买力很高,而物价低〔263〕。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越州糯米一斗八百,粳米四百〔264〕。这价钱比起北宋来虽高得多,但在南宋要算低的。南宋政府第一步是想恢复铸钱,但因为铜铁铅锡的供应减少,绍兴初每年只能铸十万缗,反花了二十万成本,常至于罢铸。绍兴六年(公元1136年)收敛民间的铜器,所铸也不过四十万缗,大概大部分是大钱。十三年为十万缗,二十七年十五万缗。以这一点数目,如何能给养那许多士兵来保卫那半壁江山?战后四方的贡赋,也不按时缴送,虽然定出各种各样的税钱,也不能应付局面,只好取给于纸币了。
1703706102
1703706103 绍兴初(公元1131年)就在东南发行关子,关子本来是一种汇票的性质,因屯兵婺州,运钱不便,叫商人在婺州出钱领关子,到杭州兑现。但不到几年,政府没有钱兑现,有时只能兑到六七成,商人不愿意领关子,地方政府竟加以抑配。六年曾发行交子一百五十万,因没有现金准备,人民不加信任〔265〕。后来改为关子。
1703706104
[ 上一页 ]  [ :1.70370605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