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706513
1703706514
兑换业务在中国货币史和信用史上所占的地位,远不如欧洲那样重要。这种区别是由两地的具体情况决定的。欧洲是一个许多国家的集合体,货币的种类非常多。它们的发行单位不同,币材不同,同一种币材有各种不同的成色,同一种货币有不同的重量,这成色和重量在使用低级金属为货币的中国重要性比较小,但在使用金银币的欧洲却很重要。那些五光十色的钱币,在流通上是没有国界的,商人们经常需要用一种钱币兑换另一种钱币,所以欧洲的兑换业不论在希腊古代也好,罗马古代也好,中世纪也好,一直是很繁盛的。中国的情形就不同: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大国,对外贸易在全国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一向不是很大,基本上不用外国钱币,本国钱币限于铜币,贵金属不铸成钱币来流通。铜钱虽有成色和分量的不同,但因本身价值低,一般都是等价流通。到了宋代,情形就有点变了。宋代的货币流通成一种割据局面,各区所用的钱币不一样,除纸币外,还有铜钱铁钱之分,铜铁钱本身又有大小钱之分,这大小钱不是因铸造不合标准或由于磨损和剪凿而产生,而是名目价值不同的钱币。这些都替兑换业的发展准备了条件。
1703706515
1703706516
宋朝有所谓兑坊的〔496〕,它的性质如何,不大详细。大概是宋末或宋以后的一种店铺。文献中在提到兑坊的时候,似乎是用来填补柜坊所遗下的空白的。也许在宋代,柜坊已改称为兑坊。
1703706517
1703706518
宋代的汇兑业务,初年还是由政府机关办理,和唐宪宗时的办法差不多;许人民在京师向左藏库付现款,到各州去取现,叫作便换。在开宝三年(公元970年),政府特别设置便钱务,专门办理这种业务;同时命令各州,凡商人拿券来的,必须当日付款,不得搁延。在至道末(公元997年)汇款金额每年达一百七十多万贯。天禧末(公元1021年)有两百八九十万贯〔497〕。后来用纸币,携带方便,而且纸币本身兼有汇票的作用,所以专门的便换业务,大概就衰落了〔498〕。
1703706519
1703706520
〔1〕Arthur Sunle,Deutsche Münz-und Geldgeschichte von den Anfangen bis zum 15. Jahrhundert S.183-220.
1703706521
1703706522
〔2〕欧阳修《归田录》卷一。
1703706523
1703706524
〔3〕《文献通考·钱币考二》。
1703706525
1703706526
〔4〕《宋会要辑稿·食货·量衡》四一之二八:“御书真草行三体淳化钱,较定实重二铢四絫为一钱者,以二千四百得十有五斤,为一秤之则。”王禹偁诗:
1703706527
1703706528
谪官无俸突无烟,惟拥琴书尽日眠;
1703706529
1703706530
还有一般胜赵壹,囊中犹贮御书钱。
1703706531
1703706532
〔5〕《宋史·食货志》。
1703706533
1703706534
〔6〕《玉海》。
1703706535
1703706536
1703706537
1703706538
〔7〕应运钱和应感钱,据说是1939年在四川简阳胡家场出土。几千枚铁钱中,都是开元、宋元、太平、淳化等钱,也有几枚广政钱,没有淳化以后的钱。其中有应运钱二枚,应感钱一枚(《泉币》杂志第二六期《应运铁钱》和第三〇期《应感铁钱》)。这并不是应运钱的第一次发现。洪遵《泉志》卷一四《神品》中有《应元钱》一条,并引沈括《梦溪笔谈》说:“庐山太平观乃九天采访使者祠,唐开元中创建。元丰二年道士发地得一瓶,封甚固,破之有一铜钱,文有应元保运四宇,不以为异。元丰四年忽有诏进号九天采访使者为应元保运真君,与钱文符同。本观乃以其钱表献之。”这里所谓“应元保运”可能就是“应运元宝”的误读,而将“宝”作“保”。罗沐园在《泉志应元保运钱正误》(《泉币》杂志第一七期)一文中并据乾道刊本《笔谈》,所叙稍有不同。是说:“元丰二年,道士陶智仙营一舍,令门人陈若拙董作发地,忽得一瓶,封甚固,破之,其中皆五色土,唯有一铜钱,文有应元保运四字,若拙得之,以归其师,不甚为异。”又引《老学庵笔记》言:顺将败,披度为僧,饭僧潜逃,后三十余年,始就擒戮。以为庐山的钱是李顺或他的同党所埋的。又王荫嘉在《神怪之应运元宝钱》(《泉币》杂志第二一期)一文中引旧钞本孟仁《言识小编》:“慕庐韩先生(菼)少贫困。乡荐后,犹借馆读书。岁壬子,暇游荆洛间,忽有人持关书聘金来寓,曰:奉主人命,请先生授生徒焉。遂欣然就道。至则门闾宏壮,如公侯家。……而主人初不一见,心颇疑之。问之馆人,不答。问之弟子,则又支辞以对,疑愈甚,窃欲私觇之,而主人已排闼人,若知先生之欲觇之也者。曰:先生勿疑,吾实冥府官也,敬君学品,故聘求教子,顽劣之资,得沐教化,实为厚幸。然先生功名中人,吾何能久羁。今赠君一钱,即当如钱之文,应运而元,大魁天下,宝之宝之。遂遣使送归,资赠甚厚。次年癸丑,先生应会试,果擢第一。”王荫嘉认为遣使资赠等语“均记人事,而非鬼事,意其绿林豪侠之流。时当升平,公又显位,直言秉笔,有所冒忌讳,不如寓意阴曹之得体,赠钱数语,显将钱文应运元宝四字和盘托出,毫不牵强”。
1703706539
1703706540
〔8〕《文献通考·钱币考二》。
1703706541
1703706542
〔9〕费著《钱币谱》。
1703706543
1703706544
〔10〕《永乐大典》。
1703706545
1703706546
〔11〕元丰年间各监铸钱数目各书略有出入。但总额铜钱应为五百零六万贯,铁钱为一百一十三万九千二百三十四贯。以这总数为标准,综合《文献通考》《玉海》《宋会要辑稿》等书,各监每年铸额如下:
1703706547
1703706548
一、铜钱
1703706549
1703706550
1703706551
1703706552
1703706553
二、铁钱
1703706554
1703706555
1703706556
1703706557
1703706558
〔12〕钱币上是大平,不是太平。中国钱币学家一向把大平兴宝读作太平兴宝,而宋的太平兴国纪年在这之后,看来好像当时中国的宰相只会袭用人家的年号。后来的天圣年号也是南诏刚刚用过的(明通天圣)。
1703706559
1703706560
〔13〕徐兢《高丽图经》(宣和六年著)卷二《贸易》:“盖其俗无居肆,惟以日中为墟。男女老幼官吏工伎,各以其所有用以交易,无泉货之法,惟纻布、银瓶以准其值。至日用微物,不及匹两者,则以米计锱铢而偿之。然民久安其俗,自以为便也。中间朝廷赐予钱宝,今皆藏之府库,时出以示官属传玩焉。”
1703706561
1703706562
〔14〕《宋史》卷四八七《高丽传》。
[
上一页 ]
[ :1.70370651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