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707013e+09
1703707013 〔231〕《宋史》卷三五一《侯蒙传》:“大钱法敝,朝廷议改十为三。主藏吏来告曰,诸府悉辇大钱市物于肆,皆疑法当变。蒙曰,吾府之积若干?曰,八千缗。蒙叱曰,安有更革而吾不知?明日,制下。”
1703707014
1703707015 〔232〕《宋史》卷二八五《贾炎传》:“政和中……初陕西行铁钱,久币益轻。蔡京设法尽敛之,更铸夹锡钱,币稍重。”同书卷三四八《沈畸传》:“陕西旧无铜钱,故以夹锡为贵。”
1703707016
1703707017 〔233〕《浮沚集》卷一《上皇帝书》:“又况夹锡未有一分之利,而物已三倍之贵。是以比岁以来,物价愈重,而国用愈屈。”
1703707018
1703707019 〔234〕李纲《梁溪全集》卷一四四《御戎论》:“自东南夹锡钱罢不行,悉运于陕西,物价翔踊,而钱益轻,凡二十而当一。”
1703707020
1703707021 〔235〕《蜀中广记》。
1703707022
1703707023 〔236〕《宋史》卷一八一《食货志·会子》:“赵挺之以为闽乃蔡京乡里,故得免焉。”
1703707024
1703707025 〔237〕历年交子钱引的流通数字,没有确实的记载,虽有人加以推测,但不可靠。例如大观元年的流通额,连南宋的李心传也先后不符。他在《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六建炎二年六月条下说“增多是二千六百万余缗”。后来在《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一六《四川钱引》条下则说“增印至二千四百三十万缗”。
1703707026
1703707027 〔238〕《蜀中广记》。
1703707028
1703707029 〔239〕《文献通考·钱币考二》:“大凡旧岁造一界,备本钱三十六万缗,新旧相因。大观中,不蓄本钱,而增造无艺,至引一缗,当数十钱。”(《宋史·食货志》作“当钱十数”)
1703707030
1703707031 〔240〕《群书考索》后集卷六二《楮币类》引《长编》(《续资治通鉴长编》)。《宋史》卷三二八《章楶传》:“(崇宁大钱发行后)未几新钞法行,旧钞尽废,一时商贾束手或自杀。縡得诉者所持旧钞,为钱以千计者三十万,上疏言钞法误民,请如约以示大信。上怒罢縡。”《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一六《四川钱引》:“崇观间陕西用兵,增印至二千四百三十万缗……由是引法大壤……蔡京患之,大观元年改交子为钱引,旧交子皆毋得兑。”
1703707032
1703707033
1703707034 〔241〕《宋会要辑稿·食货五九》崇宁二年十月十四日诏:“两淛杭越温婺等州秋田不收……致人户渐至逃移,贼盗滋多,物价增长,细民不易。”又大观三年九月六日诏:“东南路比闻例有灾伤,斛踊贵。”
1703707035
1703707036 〔242〕《续通鉴长编拾遗补》卷二三崇宁三年四月辛酉:“然当时(崇宁初)运粮入中,不计价值之贵。鄯廊米斗不下三四贯足。”
1703707037
1703707038 〔243〕同上卷一八,建中靖国元年八月壬子:“且以无为军言之,民间买绢一匹,须用一贯四五百文足。”
1703707039
1703707040 〔244〕《宋会要辑稿·食货三八》大观二年三月四日。
1703707041
1703707042 〔245〕《宋会要辑稿·刑法二》大观元年八月十二日诏:“在京有房廊屋业之家,近来多以翻修为名,增添房钱,往往过倍;日来尤甚。”
1703707043
1703707044 〔246〕《宋史》卷一七五《食货志上三·布帛》。
1703707045
1703707046 〔247〕《宋会要辑稿·均籴》。
1703707047
1703707048 〔248〕《宋史》卷一八二《食货志·盐中》:“(宣和)四年,榷货务建议,古有斗米斤盐之说,熙丰以前,米石不过六七百,时盐价斤为钱六七十;今米价石两千五百至三千,而盐仍旧六十。”
1703707049
1703707050 〔249〕《续通鉴长编拾遗补》卷五一宣和七年十二月甲子。
1703707051
1703707052 〔250〕《群书考索》后集卷六二《楮币类》引《会要》。
1703707053
1703707054 〔251〕《宋史》卷一七九《食货志·会计》。
1703707055
1703707056 〔252〕《萍洲可谈》卷一:“兴国贾公自京师归,余问物价贵贱,贾曰,百物踊贵,只一味士大夫贱。”
1703707057
1703707058 〔253〕《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一四《财赋》。
1703707059
1703707060 〔254〕《廿二史劄记·宋制禄之厚》:“惟其给赐优裕,故入仕者不复以全家为虑,各自勉其治行,观于真、仁、英诸朝,名臣辈出,吏治循良。及有事之秋,犹多慷慨报国。”
1703707061
1703707062 〔255〕宋代官吏收入,除月俸外,还有各种实物如绫、罗、绢、绵、禄粟、随身傔人衣粮和餐钱等。而且月俸很少实发,多为折支。史书说是:一份现钱,两份折支。所谓折支,是指发实物。这里作价就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在宋初,据说折支的东西,只值得一二成或二三成。所以计算起来非常困难。元丰时折支也以三分之二计算。假定俸额照数发放,三太三少的四百贯仍算作四百贯,绢一匹作一千三百文,一罗作三绢,一绫作二绢,棉花每两作三十五文,其他如禄粟等一概不计。但上面的金额都是省陌,每百文只有七十七文足钱。这样计算出来的货币所得,已经算是一个粗略的数字。再将这金额折成大米,那就更加有出入了。这里是以11世纪后半的平均米价为标准,即每公石八百三十九文足钱。但实际上当时个别年份和个别地区的米价,相差是很大的。如果以元丰年间苏东坡所提广东每斗二十文的价格为标准,那么,三太三少每月的真实所得就不是四百公石,而是一千多公石了。
[ 上一页 ]  [ :1.70370701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