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707845e+09
1703707845
1703707846 元朝的金银比价,在中统元年是一比七点五,到至元十九年中书省的《整治钞法通行条画》中还是一比七点五;但至元二十四年的《至元宝钞通行条画》却改为一比十。这种变动是出于什么原因呢?是不是中国金价上涨了呢?大概不是。蒙古人在统治中国以前的金银比价大概是受了中亚细亚的影响。在统治中国之后,他们接受了汉人的金银比价或受了汉人金银比价的影响。也可能是蒙古统治者有意降低白银的比价,将白银搜括起来,运到中亚细亚去。当时对他们来说,白银的用途是大于黄金的。那几百年间,中亚细亚一带盛行银币,对白银需要殷切,银价偏高。中国自宋以来,社会不安定,金银被用作宝藏手段,而黄金比白银更适于作宝藏手段,所以金价偏高。正因为这个缘故,所以在元朝的八十多年间,中国的白银,大量流到中亚细亚一带去。中国西南一带,金银比价还是一比六,甚至一比五点五,那完全是印度和中亚细亚的比价。
1703707847
1703707848 元朝的金银钱除了前面提过的大朝通宝银钱外,至元年间曾铸至元通宝金钱〔109〕,此外还有元贞通宝小银钱。但这些金银钱,目的不是流通,和一些鎏金钱的性质差不多,大概是压胜钱或供养钱或春钱〔110〕。
1703707849
1703707850
1703707851 当时边远的地方,多使用实物货币,如云南一带用贝币,或称为子,大概八十枚为一索,约值白银一钱二分。当时云南的金银比价是一比八,但政府收税却叫人民以二十索折黄金一钱〔111〕。实际上二十索值银二两四钱或黄金三钱,这是一种严重的剥削。康藏一带,则大数目用黄金,小数目通行盐币,用盐水煮成浓汁,然后用模子造成砖形,重约半磅,上圆下方,放在火旁烤硬,并加官印〔112〕。
1703707852
1703707853 元末有许多起义的汉人也曾铸造钱币。
1703707854
1703707855 第一是张士诚的天佑钱。张士诚据高邮,国号大周,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改元天佑〔113〕,毁铜佛铸天佑通宝,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四种。小平钱背上有一个一字,为当一的意思,折二的背上有贰字,折三有叁字,折五有伍字,正面为楷书,背面为篆书,还有至正钱的风格。
1703707856
1703707857 第二是韩林儿的龙凤钱。至正十五年刘福通等立韩林儿为皇帝,国号宋,改元龙凤,铸龙凤通宝,有小平、折二、折三三种。
1703707858
1703707859 第三是徐寿辉的天启钱和天定钱。徐寿辉于至正十八年改元天启,铸天启通宝;次年又改元天定,铸天定通宝;两种都有小平、折二、折三三种。天启钱有楷书和篆书两种,都少见。
1703707860
1703707861 第四是陈友谅的大义钱。至正二十年陈友谅杀徐寿辉,改元大义,铸大义通宝,也有小平、折二、折三三种。
1703707862
1703707863 第五是朱元璋的大中通宝钱。至正二十一年和二十四年都有铸造,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当十五种。
1703707864
1703707865
1703707866
1703707867
1703707868 中国货币史 [:1703699995]
1703707869 中国货币史 第二节 货币的购买力
1703707870
1703707871 中国货币史 [:1703699996]
1703707872 一、金人的通货膨胀
1703707873
1703707874 金人的货币经济,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在贞元前的四十年间(公元1115—1153年),自己没有货币,用的是辽宋的旧钱。在这期间,虽然也常有战争,但没有发生通货膨胀,因为他们所发动的侵略,没有遇到多少抵抗,每次攻陷宋朝的城池,总是取得大批的金银物资;战争的耗费,是由宋人负担。在靖康年间(公元1126—1127年),攻入汴京的时候,搜刮的金银财物,不可以数计〔114〕。以后按时有宋人的岁币,有时除金银之外,表段裹绢,牛马骡驼,甚至连书籍也要宋人供给。
1703707875
1703707876 第二期是自贞元二年(公元1154年)发行交钞到泰和六年(公元1206年)蒙古人建国称元、金人停止用钱那五十三年。在这期间,金人自己发行纸币,并铸造铜钱和银锭。通货已经有逐渐膨胀的趋势。
1703707877
1703707878 第三期是泰和以后的通货膨胀时期。
1703707879
1703707880 在起初的一二十年间,交钞发行得不多,流通手段还是以钱币为主,而金人的区域内,不大产铜,所以几乎发生一种钱荒。大定初年(公元1161年)曾令陕西通用旧日的铁钱,后来因为不便才废止。政府当局一方面禁止民间销铜为器,连铜镜也不许铸;另一方面抛出官钱,并且多方访察铜矿,以资广铸。那时南宋通货已在膨胀,而且币制极不统一,所以南宋的使者跑到金人区域,反而觉得他们的币制简易〔115〕。
1703707881
1703707882 当时钱币之所以不够,与其说是数量太少,不如说是价值不高。在唐朝,一人一天的生活费,十一二文钱就够了〔116〕,北宋苏东坡在岭南,一家六七人,一天的生活费也不过百文,每人也是十五六文〔117〕。但金大定四年(公元1164年)世宗叫扈从人员,凡借住民舍的,每人每天支钱一百文作为租钱〔118〕。这就可以看出钱币购买力的消长了。后来纸币发行增加,使铜钱实价高于名价,铸造成本过高〔119〕,于是铜钱隐匿起来。所以一方面在闹钱荒,另一方面却有六千多万贯积贮在偏僻的地方不拿出来用〔120〕。
1703707883
1703707884 章宗即位之后(公元1189年),通货便开始膨胀了。首先就增加百官俸给,然后废止交钞七年厘革的限制,使其永久通用,并且停止铸钱。起初交钞的信用还好,因为流通的数目和现钱的数目差不多〔121〕。明昌四年(公元1193年)以后,发行数目增加,官兵俸给,有时全支交钞,于是流通就发生困难了。
1703707885
1703707886 明昌年间的工钱和运费相当高。在运费方面,百里百斤的脚价,平地平均是一百四十六文,山地是一百五十五文。北宋元丰年间,一个搬运夫到外省去,每天只可以拿到五十文,这在货币数目上已经算是高了。金朝竟涨成三倍。水脚下水行百里每百斤脚钱三十五文,上水三十九文四分〔122〕。工钱方面,打净铁四斤为一功,五百四十文〔123〕。
1703707887
1703707888 承安元年(公元1196年),因同契丹构衅,支出更增加,次年一贯以上的大额交钞,不易流通,乃发行银锭。银锭作价是每两二贯钱,比南宋稍低。当时南宋(宁宗庆元二年)的银价是每两二千三百文上下。每两二贯的价格已经是通货膨胀中的价格,而且是官价,市价每两只要一千六百文〔124〕。所以承安宝货的作价不能算是低。后来民间盗铸的很多,杂以铜锡,商人至于罢市。乃于五年(公元1200年)废止承安宝货。当时金人上上下下只说是铜钱不够,不许官民贮钱,不知这是纸币膨胀的必然结果。
1703707889
1703707890 泰和四年(公元1204年)大概因为泰和通宝小钱要花十文钱才能铸一枚〔125〕,乃铸造折二钱和折三钱,特别是泰和重宝当十钱。这时候白银已在民间行用,米价已有用白银计算的了,每斗卖到十几两〔126〕。
1703707891
1703707892 由于准备对赵宋的战争,发行增加,陕西的交钞,在泰和六年就没有人要,金人一方面用十万贯现钱去收回一部分,另一方面发行小钞,使人民用大钞换小钞,因为小钞信用比较好。不过人民信心已经动摇,政府乃禁止人民讨论币制问题〔127〕,并且索性添印大小交钞,民间的交易典质,一贯以上,都要用交钞,不得用钱。商旅所带现钱,不得超过十贯,超过十贯的,都要换成交钞。
1703707893
1703707894 那时金人的实力尚强,至少赵宋是打它不过。所以赵宋又被逼得向它求和,增加岁币。大安二年(公元1210年),“溃河之役,至以八十四车为军赏,兵衄国残,不遑救弊,交钞之轻,几于不能市易矣”〔128〕。从此蒙古人一步一步进逼,通货膨胀便急性化了。
[ 上一页 ]  [ :1.70370784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