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708958e+09
1703708958
1703708959 从洪武钱的背文看来,铸明局名的除南京宝源局铸“京”字外,各省宝泉局铸明局名的只有济(山东)、桂(广西)、广(广东)、豫(河南)、北平、浙(浙江)等。至于陕西、四川、山西和江西四省的炉局似乎不铸局名。照史书的记载,福建到永乐年间才铸钱,湖广到弘治年间才铸钱,可是洪武钱中,却有福字和鄂字。这是有待研究澄清的问题。在这些背文中,京、济、鄂等字都是少见的,可见南京宝源局铸钱大部分是没有背文的。另外,有在背面穿上单铸“一”字的,大概是当一文的意思。广西所铸的小平钱有两种背文,一种是穿上一个“桂”字,另一种除了穿上的桂字外,穿下有一“一”字,这“一”字也是纪值。
1703708960
1703708961 大中洪武小钱,偶然看到背面有加字、治字、木字的,那是日本在16世纪后半在加治木地方所铸的。以治字比较多。
1703708962
1703708963 洪武四年曾将大中洪武大钱改铸小钱。八年因为发行宝钞,停止宝源局的鼓铸。九年停止各省铸造。十年又恢复各省的宝泉局。二十年三月起又停铸了两年多。二十二年六月改定钱制,恢复鼓铸。小钱重一钱,折二重二钱,当三重三钱,当五重五钱,当十重一两。用生铜铸造。但次年又改钱制,或说每文改为二分重,或说每文一钱二分〔19〕。从实物上看来,洪武小钱没有轻到二分重的,应以一钱二分之说为是。当时宝钞已跌价,铜钱的重量反而增加,似乎难以理解。也许当局想做出重视宝钞的姿态。实际上,当时宝钞和铜钱,已成了两种独立的货币,宝钞所代表的价值,已不同它的面值相符;所以铜钱分量的增减,并不反映宝钞购买力的增减。二十六年又停止各省的鼓铸。二十七年因宝钞跌价,禁用铜钱。
1703708964
1703708965 洪武钱虽然常常停铸,但小钱种类很多,特别是光背的板别非常多,各省中如桂字福字北平等也有许多板别。此外背文的局名同文献所载当时开铸的局数不符。根据文献所载〔20〕,当时全国有十省或十一省(加上云南)铸钱,但钱币上却没有陕西、四川、江西、云南等省的局名。各书都不说福建铸钱,而洪武钱背却有福字的,而且自小平钱到当十钱都有,若不是史书的遗漏,就是洪武二十六年以后铸。史书所载系二十六年的事。
1703708966
1703708967 明代钱文不称元宝,因为朱元璋的名字中有元字,要避讳,所以自大中钱到永历钱,不论大小,都称通宝。
1703708968
1703708969 洪武钱的成色,据史书所载〔21〕,似乎是十足的铜,实际上不是这样。当时所用的铜,并不是经过提炼的,而是用废钱和旧铜器改铸,这些旧铜并不是纯铜,只是铸局不另掺铅锡罢了。但洪武二十三年起铸的钱,每文加铅二分。所以洪武钱的成色是不一律的。
1703708970
1703708971 建文年间似乎没有铸钱。有人自言见过,因而说当时实曾铸造,后为永乐帝所销毁〔22〕。论理惠帝在位四年,应当鼓铸。不过当时一意推行宝钞,铸钱在政府看来没有什么好处。洪武时几次停铸,甚至禁用铜钱。后来各帝也都是在即位以后许多年才开铸,所以惠帝不铸钱是没有什么可奇怪的。若说销毁,也不至于销毁得这样干净。
1703708972
1703708973 永乐通宝的开铸年份,各书记载颇不一致。有的说是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23〕,有的说是八年〔24〕,有的说是九年〔25〕。可能是六年先由京师开铸,八年或九年由浙江、江西、广东、福建四布政司鼓铸。
1703708974
1703708975 永乐钱只有小平钱,没有折二以上的大钱。而且不论是京师所铸,或各省所铸,都是光背;钱的制作,不但精整,而且划一,板别很少,仅有的几种板别,都只有细微的差异。
1703708976
1703708977 洪熙年间,似乎没有铸钱〔26〕。
1703708978
1703708979 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才恢复铸钱,铸造宣德通宝。分别由两京的工部和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四布政司鼓铸。
1703708980
1703708981 宣德钱的数量和板别都比较多,但精整远不及永乐钱。我们想到宣德年间的精美的瓷器,再看看这些粗俗的铜钱,不免要大失所望。
1703708982
1703708983
1703708984 宣德以后,大概有几十年不铸钱。当时宝钞的购买力大跌,而人民用铜钱交易,当局为要推行宝钞,乃于正统十三年(公元1448年)禁止使用铜钱。虽然天顺四年(公元1460年)又准许铜钱的流通,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还致力于疏通铜钱,命令商税课程,要钱钞各半兼收,十一年还拟定铜钱折俸例;但那时由于宝钞的跌价和私铸的盛行,民间使用白银,官钱不大流通,所以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四个年号都没有铸钱。许多地区使用实物货币:云南用海,四川、贵州用茴香花银和盐布,江西、湖广用米谷银布,山西、陕西间用毛布〔27〕。
1703708985
1703708986 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午)才恢复鼓铸,铸造弘治通宝。铸钱的地区除了南北两京和山东等九省以外,还加上湖广、福建、云南、贵州四省。不过实际上铸钱既没有照定额,流通也不顺利。
1703708987
1703708988 弘治钱的成色和重量,在弘治十八年有新的规定,每文重一钱二分,铸钱每生铜一斤加好锡二两。据给事中许天锡的意见,铸钱加锡,是为使其液流速而易成。所以明朝自弘治以后,铜钱都是黄铜钱。而弘治钱的板别也比较多。
1703708989
1703708990 正德年间似乎也没有铸过年号钱。但留传的正德通宝数量却不少。而且有许多板别。就铜色上看来,决不是官炉钱,因为绝大部分都作灰白色,可见铜色很低。但从文字和轮郭上看来,却有明钱的气息,推想是明代的私铸。自然有一大部分是后代所铸的,因为旧日民间对于正德钱有各种传说和迷信,如传说天下只有两个半真正的正德钱,又如迷信说身边若有正德钱赌钱就会赢。这样自然会引起伪造。
1703708991
1703708992 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铸造嘉靖通宝,成色黄铜占百分之九十点九,水锡占百分之九点一,每文重一钱二分。但四十二年成色改为铜九锡一,每文重一钱三分〔28〕。
1703708993
1703708994
1703708995 嘉靖钱种类很多,单是史书所载,就有金背、火漆、镟边等名称。所谓金背,有人说是以金涂背〔29〕,实际上大概是铜色较好或制作较精,钱身发金黄色,所以有此名。火漆钱有人说是用火将钱背熏黑,也有人说是以药涅之使黑〔30〕。镟边则是用镟车来磨边,后来因成本太大,改用铴来锉,于是轮郭就粗粝了。
1703708996
1703708997 嘉靖二十三年曾仿洪武制铸大钱,有折二、当三、当五、当十等四种,各三万文贮库。这种钱有留传下来的,但数量极少,背面有纪重的文字。
1703708998
1703708999 史书说嘉靖三十二年曾补铸洪武到正德九个年号的钱,每一个年号补铸一百万锭,嘉靖钱补铸一千万锭〔31〕。这是中国货币史上一个疑案。第一,因为如前面所说,洪熙、正统、天顺、成化等钱没有留传下来〔32〕;第二,明代铸钱数量都很少,而这次一下子就补铸一千九百万锭,共九千五百万贯,在事实上不可能。中国历史上铸钱最多的是北宋元丰年间,每年也不过五百多万贯。可见这补铸的事最多是一种拟议,而且数目上可能还有错误。
1703709000
1703709001 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铸隆庆通宝,每文重一钱三分,也有金背和火漆。
1703709002
1703709003 万历通宝是万历四年(公元1576年)开铸的。两京铸金背和火漆,各省铸镟边。金背钱用四火黄铜,火漆钱用二火黄铜。这种区别大概也适用于嘉靖钱。成色黄铜占百分之九十三点八,水锡占百分之六点二。每文实重一钱二分五厘。镟边钱重一钱三分〔33〕。
1703709004
1703709005 史称郝敬曾奏请铸万历元宝大钱,或当十,或当三十,或当五十。背面铸私造罪和告捕赏格〔34〕。这建议没有被采纳。但万历通宝有大样的,无疑是折二钱。
1703709006
1703709007 一般的记载,多说万历钱精整〔35〕,的确万历钱中有特别精整的,但万历钱板别非常多,精整的大概是初年所铸。后来发生战事,就变得轻小粗涩了,有许多是私铸。明朝钱制自洪武以后就简单化了,大概铸造的数额不多,遗留下来的更少。既没有大钱,也没有背文,嘉靖五等钱是一个例外,但可能没有发行流通。这种简单化完全是因为当局推行宝钞,不提倡用钱。但万历年间,宝钞已不用,而开支增加,所以就开了增炉鼓铸的风气。而钱背又开始有文字了。万历钱的背文有户、工、公、正、天、河、鹤等。不过有背文的万历钱比较少见。
[ 上一页 ]  [ :1.70370895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