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709061
1703709062
1703709063
1703709064
1703709065
1703709066
1703709067
1703709068
1703709069
1703709070
明代有许多地方不用铜钱。前面曾提到各地的实物货币。特别是云南的海〔60〕,值得单独提出来。海就是元代的子,以索计算,当时西南各民族多用贝币。印度的孟加剌〔61〕和暹罗〔62〕都是用贝的地区。有人说八十贝为一索〔63〕。这种海,大概产于印度洋。据说马尔代夫有人专采,卖于孟加剌和暹罗〔64〕,可能云南的子也是同一来源。明初一索值白银一分〔65〕,可见海的价值比起元初来是大跌了。元初一索值银一钱二分。百年间跌成十二分之一。明代中叶一索仅值银六厘〔66〕,明末跌成二厘五〔67〕。又正统元年,一石米在云南折海七十索,十年改为一百索,十四年又减为六十索。成化十年底,户部定折收海的办法,三分征本色,七分用海贝;海一索折钞一贯到三贯〔68〕。
1703709071
1703709072
1703709073
1703709074
1703709075
1703709076
1703709077
云南的币制在中国货币史上的特殊性不只在于海的使用,还在于海的废除。这大概是在孙可望入滇以后的事。实际上弘治年间就曾在云南开局铸钱。嘉靖三十四年又叫云南每年铸钱三万三千十二贯,但只铸了十年。万历四年又开局铸钱〔69〕,但铸出的钱文大概是缴解中央,民间仍用海。孙可望到云南后,可能曾铸造大顺通宝,后来改铸兴朝通宝。据说他曾禁止人民使用子〔70〕。永明王在云南大概也曾铸钱,而且铸了三种年号的钱,即崇祯、弘光和隆武,因为在昆明墓中曾发现这三种年号的钱,制作完全一样,背面穿上有一星点,显然没有流通过,必定是同时同地铸的。后来吴三桂在永历十四年(即顺治十七年)又奏请铸钱,于是海就退为妇女的装饰品。由于铜钱的铸造流通,云南的铜矿得以充分地开采。后来清代铸钱,一大部分靠滇铜,而清代的铸钱数量也比明代多得多。明代银铜的比价,是铜价越来越高,但在清代,银铜比价的变动,就不是那样直线式了,两者互有高低。
1703709078
1703709079
西南有些民族,曾用牛作为货币,这也是值得一提的事。因为在印度欧罗巴民族间,牛曾经是最通行的货币〔71〕。拉丁语系的文字中,许多同货币有关的词语,是从牛字演化出来的〔72〕。中国方面,先秦文献中常有皮币字样,而且有“问庶人之富,数畜以对”〔73〕的句子,所以有人以为中国古时也以牛马为货币,这是不对的。关于皮币的意义,在第一章中已有了解释,至于以畜来代表财富,并不能说畜就是货币。中国只有西南的一些民族的确曾以牛为交换的媒介〔74〕和价值尺度〔75〕。
1703709080
1703709082
三、白银
1703709083
1703709084
明初采取锁国政策,太祖不许寸板下海,郑和的几次下西洋,只增强了中国同东南亚等地的联系,没有直接同欧洲发生接触,那时东南亚地区在经济上是比较落后的。在币制上,明代想恢复用钱钞的办法,禁用金银,甚至禁开银矿。然而历史的前进是阻挡不住的,金元所遗留下来的银两制度,是不可能推翻的。自五代以来,白银的使用,一方面是由于中国自己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受了中亚币制的影响,已经酝酿了几百年,到明代已根深蒂固。洪武初王祎曾提议铸金银钱与铜钱并行流通。
1703709085
1703709086
明初虽然想不用金银,但大明宝钞仍有对金银的比价。随着宝钞跌价,白银的使用是不可避免的。自洪武二十七年禁用铜钱以后,许多地方专用白银交易〔76〕。三十年三月当局明令禁用金银,但效果却有问题〔77〕。
1703709087
1703709088
永乐九年金银铜钱曾一度解禁。
1703709089
1703709090
洪熙元年又禁金银布帛交易,似乎没有什么效果。因为宣德元年七月户部说民间只用金银。政府揭榜加严禁约,可是三年十一月江西又有人主张禁银〔78〕,可见民间还在使用白银。而且商税、鱼课正式征银〔79〕。
1703709091
1703709092
正统元年,令南方的浙江、江西、湖广、广东、广西各布政司范围内不通舟楫地方的米麦用白银折纳。同时对于民间,也放松用银的禁令,于是公私都能用白银〔80〕,使白银取得了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等职能。
1703709093
1703709094
景泰三年七月曾令京官俸准价折银;七年二月户部因内帑贮钞不多,对北京文武群臣上年度的折俸钞,用白银支付〔81〕。这些虽是暂时的,但把白银的使用向前推进了一步。
1703709095
1703709096
成化十八年七月直隶泰州有人上疏,说曾遇异人,教以铅汞炼银之术,宪宗居然派人去协助他试验〔82〕,可见白银在当时的重要性,当时欧洲人也正在热衷于炼金术。邱濬曾主张采行一种银本位,而用钞票和铜钱在市面流通。以银为上币、钞为中币、钱为下币,使钞和钱准银而行,银一分易钱十文,钞每贯易钱千文。要十两以上的交易才许用银〔83〕。
1703709097
1703709098
正德以后,官吏的俸给,十分之九用白银,十分之一用铜钱。
1703709099
1703709100
嘉靖以后,白银在中国币制中是主要的因素,各种铜钱,都是同白银发生联系,规定比价。大数用银,小数用钱〔84〕,好像是一种银钱两本位制。
1703709101
1703709102
万历九年推行一条鞭法,于是各种租税都用白银折纳。
1703709103
1703709104
由此可知,白银的使用,至少在洪武末年便已盛行。英宗的放松禁令只证明政府没有能力禁止。后来甚至政府也不得不用白银来作支付。那么,白银在明代为什么有这种广泛而深入的流通呢?是不是由于生产增加,需要更多的货币呢?我们并不能证明明初的生产有什么飞跃式的增加。白银的使用实由于纸币的贬值和铜钱的减少,纸币贬值使人民需要一种稳定的货币,在正常状态下,人民就会使用铜钱,以求自卫。可是明初铸钱很少,洪武、永乐、宣德年间虽曾铸钱,但铸得不多;而且当局为了推行纸币,把这些钱贮存于国库,不发行出来,或则只颁赐给外国的使节。宣德以后,五十年间完全没有铸钱,因此民间的铜钱不够用。所以白银的通行,原是补充货币数量的不足。后来恢复鼓铸,但由于私铸猖獗,钱分等级,不是适当的价值尺度,这更促进了白银的使用。
1703709105
1703709106
白银的形式,是以锭为主。最大的银锭有到五百两重的〔85〕,大概是镇库银的性质。普通大元宝是五十两一锭,下面再分各种大小的小锭〔86〕。银锭上多有文字,大锭上有铸造地名、重量和银匠的姓名,但小锭有时不铸明重量〔87〕,有时也铸明年号。所以银锭可以说是中国的银币,铸币的各种标志,它都具备了。
1703709107
1703709108
明代银锭主要采用元宝的形式,不但银条少见,就是砝码形的银锭也少见。元宝是一种落后的形制。事物的发展,应当是由繁趋简,由笨拙变为方便。钱币形制的发展合乎这规律。可是银锭的发展却不符合这规律,甚至背道而驰。因为虽然明以前就有元宝的形式,可是也有银饼和银条的形式,自明代起,元宝成了主要的形式。不过我们可以从另外的角度来考虑携带方便的问题。从前中国人携带钱财,不是放在衣袋里,而是缠在腰间。自古就有“腰缠十万贯”的说法〔88〕。元宝的形制,正是便于用布包裹后缠在腰间。
1703709109
1703709110
此外在银锭的文字上也有一种变革。明以前银铤上的文字都是阴文,而且多是铸后镌刻上去的。明初还用这种办法,但后来就兼用阳文,而且阳文逐渐变成常用的办法,阳文多是打印上去或铸成的,没有事后刻上去的。这种变化倒是合乎发展的规律。镌刻总是费时而麻烦的。但明中叶以前,银锭还没有大规模地通行,至少政府没有正式用银锭来作普遍的支付工具,所以还不觉得不方便。实际上那时文字的数目反而是很多的。元朝银铤上有五十多字的,明朝的银锭也有五六十字的,这些文字有时是说明银锭的来源,譬如犯人罪米的折银数或征实的折银数等,上面差不多都有银匠的姓名〔89〕,这是银锭成色重量的保证。但这种文字内容都同一时一地的具体事件联系着,自然只有临时镌刻,不能打印。这种银锭只具有历史价值,不能算是一种铸币。有时用作普通支付,就无须那许多文字来说明,只须注明重量和银匠的姓名。这就使得许多银锭可以使用同样的文字,不必一个一个地来镌刻,而可以用打印的办法,并且可以用阳文。明代中叶以后,白银逐渐成了主要的支付工具,大概在文字上就发生了这种转变。有些小银锭,上面只有一个年号。
[
上一页 ]
[ :1.70370906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