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709161
明朝官俸是用米计算,而用宝钞折支。洪武年间一贯抵一石,到永乐元年改为十贯一石,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加为二十五贯一石〔114〕,所以在永乐年间那种戎马倥偬中,米价比洪武初年涨成二十五倍。换句话说,就是五十年间,米价涨成二十五倍。这还是政府对宝钞估价过高,在收进宝钞的时候,估价更低了。例如各种税粮的折纳,在洪武九年也是一贯钞抵一石米,但永乐五年就加成三十贯一石了;三十二年间米价涨了三十倍。这个倍数大概更接近市价。永乐五年各种可以代输税粮的日用品,折算率也都增加了,小麦和豆是三十倍,大苎布和小绵布增加成四十倍〔115〕。洪熙元年仁宗自己说“民间诸物视洪武时值率增数十倍”〔116〕。当时布一匹官给钱五十贯,棉花一斤六贯〔117〕,也许市价还要高。那时夏时就已主张改革币制,说钞法扰乱市肆,无裨国用〔118〕。
1703709162
1703709163
宣宗的时候,加强租税政策,增加课税的数目和种类,借以收缩通货,并增加人民对于宝钞的需求。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令各处赃罚都照市价五倍折收宝钞〔119〕;三年停造新钞,破烂的则加以烧毁;四年连菜地、果树、房舍、裱褙铺、车院店、油房、磨房、堆卖木植、烧卖砖瓦、牛车、小车等,都要纳钞。这种政策,一方面是为了稳定币值,另一方面是为了充裕财源,因为宣宗朝仍有军事行动。但物价仍是上涨。宣德四年,米一石绵布一匹或丝一斤都要五十贯钞〔120〕,比洪武九年涨成五十倍。七年宝钞一贯大概只值钱五文〔121〕。八年绢一匹折钞四百贯,布二百贯〔122〕,比洪武九年涨成三百三十多倍〔123〕。但这里是为收钞,不一定反映物价。民间已不用钞,专用金银。当时白银一两值钞百贯〔124〕,等于洪武九年的一百倍。
1703709164
1703709165
英宗即位以后(公元1436年),收赋令米麦折银,取消用银的禁令,于是银的使用变成合法的,而用的地方更多了。政府还是承认宝钞的通用力,不过它的购买力一步一步下跌。正统年间,内外又有战事,九年米价每石折钞一百贯〔125〕,比宣德四年涨一倍,比洪武初涨一百倍。十三年宝钞对铜钱的价格,随钞票的新旧,每贯自一二文到十文〔126〕。
1703709166
1703709167
景帝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七月令京官俸给,照时价给银,五百贯钞给银一两〔127〕,这就是公认宝钞对白银跌成五百分之一。
1703709168
1703709169
那以后钞价急转直下。宪宗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宝钞一贯折钱四文,六年折钱二文。二十三年邱濬主张改革币制〔128〕,对于宝钞分别新旧作价行使。新钞每贯作钱十文,旧钞中四角完整、中间没有折裂的每贯作钱五文,中间折裂的作三文,昏烂而能看出一贯字样的作一文。当时市价每贯不值一文。孝宗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官俸每银一两折钞七百贯,当时铜钱七文折银一分〔129〕,所以钞一贯合铜钱一文。洪熙宣德间还有百文的小钞流通,到成化弘治年间则只有一贯的大钞了〔130〕。到世宗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宝钞一千贯才能折银四钱,白银对宝钞涨了二千五百倍,当时铜钱一千文折银一两四钱三分,所以钞票一千贯,只值得铜钱约二百八十文。铜钱对钞票涨了三千五百七十倍〔131〕。嘉靖四十五年要五千贯才折得白银一两〔132〕。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军饷还有用宝钞支付的,每军士给钞数百贯,只值几十文,大约十贯只值一文(见表7-1)。军士领到宝钞马上兑换现钱,钞票流回政府〔133〕。但各地钞价稍有差异,政府的收价与付价也不相同。实际上自弘治以后,宝钞在货币经济上,已没有意义,人民在日常生活方面,所支付的是银和铜钱,钞票早已不用了。
1703709170
1703709171
有人以为明初币制的失败,是不该钱钞兼用,意思是说,如果专用宝钞,就不会失败。这一点很需要讨论。明初币值的波动,完全是因为纸币发行无度。纵使不用铜钱,钞价还是会下跌。从制度上来说,钱钞兼用,如同天平之有两端,必须两者平衡,才是一种健全的状态,如果两者价值上发生差异,就知道一方发行太多,或另一方数目太少。从人民生活上着想,铜钱的使用,不知减少了多少不便和损失。在纸币价值不断跌落之下,人民由于使用铜钱,才能享受一种比较稳定的物价。
1703709172
1703709173
表7-1 大明宝钞价格表〔134〕
1703709174
1703709175
1703709176
1703709177
1703709178
1703709179
1703709180
1703709181
1703709182
1703709183
1703709184
在这时候,部分地回复实物经济是容易理解的。这点从官俸的支付上可以看出来。明代的官俸,货币所占的比重并不大。按照洪武十三年的办法,只有百分之二十几到四十几是用货币支付,大部分是禄米。而货币部分并不是用铜钱,因为明初铸钱不多;而是用宝钞支付,称为俸钞。
1703709185
1703709186
明初的薪俸,因为一部分用宝钞折发,所以官吏的真实所得随着宝钞购买力的跌落而减少。一个正一品官在洪武初每月约可得到一百一二十公石的米,那时全部发米。宣德八年,改搭一部分宝钞,于是只合得四十六公石的米。正统中宝钞占的成数增加,正一品每月所得只合得三十四五公石的米。成化七年减为二十公石上下,等于唐开元时的一个七品官。而且明代正一品官常缺,所以最高的待遇,每月只有十几石。至于低级官吏,在搭发宝钞的成数上,虽然比较少一点,但他们的真实所得的逐渐减少,也是一样的。例如一个从九品官,在洪武初每个月有八公石的米,正统中减成两石半,成化间减成一石七斗(见表7-2)。
1703709187
1703709188
表7-2 明代官吏月俸表〔135〕 单位:公石米
1703709189
1703709190
1703709191
1703709192
1703709193
〔136〕宣德八年的数字,依照洪武二十五年制,高级官吏发米四五成,低级官吏发米七八成,其余发钞,只有九品以下全支米,所以九品的收入反而多于八品。当时谅必另有补充办法。
1703709194
1703709196
二、万历以前铜钱的购买力
1703709197
1703709198
明朝在纸币膨胀的过程中,人民的经济生活,倚赖银钱的庇护,如同暴风雨的时候,行旅躲在路旁亭子里的情形一样:虽然仍有阵风骤雨打进来,但比起外面来,究竟安稳多了。
1703709199
1703709200
铜钱的购买力,始终是很高的。例如米价,洪武初一石约值五百文到一千文,成化十八年,因大江南北灾荒,斗米卖到七八十文,就说“民有饥色,野有饿莩”〔137〕。可见用铜钱计算的米价,没有多大涨落,从各种野史中,也可以看出整个明代铜钱购买力之高〔138〕。
1703709201
1703709202
实际上铜钱对白银还有上涨的倾向。洪武初白银一两合铜钱一千文〔139〕。成化时减为八百文〔140〕。弘治初再减为七百文〔141〕。正德年间也相同〔142〕。嘉靖时官价没有更动〔143〕,但市价一两只能买到好钱三百文〔144〕。隆庆初,白银更加通行,钱价下跌,一两折金背钱八百文、火漆钱和镟边钱一千文〔145〕。万历四年也相同,后来金背涨价,五文就可抵银一分,若是嘉靖金背,只要四文〔146〕。十三年依户部建言,万历金背改以八文准银一分。十五年户部说嘉靖金背每五文折银一分,万历金背每八文折银一分,遵行已久。可见十三年时嘉靖金背已是五文折银一分。十七年,似乎万历金背也以五文折银一分,到三十九年市价是六十六文合银一钱〔147〕。所以制钱一贯所能换到的白银越来越多(见表7-3)。
1703709203
1703709204
表7-3 明代制钱兑价表
1703709205
1703709206
1703709207
1703709208
1703709209
钱价上涨首先是因为铜价上涨,也即银铜比价变动。按照洪武元年的《计赃时估》来推算,当时一百斤铜值银五两;景泰四年红铜是每百斤六两;万历五年据山西巡抚高文荐的奏文,每百斤是银七两;万历二十五年以后是每百斤十两五钱〔148〕,所以到万历年间,以白银计算的铜价比明初已上涨一倍以上。
1703709210
[
上一页 ]
[ :1.70370916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