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710547e+09
1703710547 1.崇祯通宝。2~12.崇祯通宝的背文:官、奉制、太平、一(钱)、贵、应、户臼、广、重、捌、丙。13.跑马崇祯之背。14.崇祯通宝折二钱。15.崇祯通宝折五钱。
1703710548
1703710549
1703710550
1703710551
1703710552 图七十六 明末诸王的钱币(附李自成、张献忠的钱币)
1703710553
1703710554 1.鲁王的大明通宝。2.福王的弘光通宝。3.唐王的隆武通宝。4.永明王的永历通宝。5~8.永历通宝的背文:辅、明、定、国。9.永历通宝折二钱(?)。10.篆书永历通宝。11.行书永历通宝。12.李自成的永昌通宝。13.永昌通宝大钱。14.张献忠的大顺通宝。
1703710555
1703710556
1703710557
1703710558
1703710559 图七十七 明代的银钱和银豆
1703710560
1703710561 1.永乐通宝银钱。2.万历通宝矿银。3.小样万历矿银。4.天启通宝银钱。5.崇祯银豆。6~8.美洲的老双柱小银币。这种小银币为一利亚尔和半利亚尔。大概曾流到中国沿海地区来。
1703710562
1703710563
1703710564
1703710565
1703710566 中国货币史 [:1703700021]
1703710567 中国货币史 第八章 清代的货币
1703710568
1703710569 中国货币史 [:1703700022]
1703710570 第一节 货币制度
1703710571
1703710572 中国货币史 [:1703700023]
1703710573 一、制钱
1703710574
1703710575 清朝的币制,大体上是银钱平行本位;大数用银,小数用钱,和明朝相同;只是白银的地位更加重要了。铜钱和银两之间,起初维持千文一两的比价,随时增减钱的重量,来适合银和钱的市场比价。但这是指新铸的制钱,对于旧钱,就不适用这种比价,到了后来,连制钱也不维持这比价了。
1703710576
1703710577 清朝的铜币制,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起初的两百多年,是承袭两千年来的传统,用模型铸造制钱。到了末年,才向外国买机器铸造新式的铜钱和铜元。
1703710578
1703710579
1703710580
1703710581
1703710582
1703710583
1703710584
1703710585
1703710586
1703710587
1703710588
1703710589 满洲人在入关以前,便开始铸钱。努尔哈赤在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建国称帝,用天命年号,铸造满文的天命汗钱()和汉文的天命通宝。满文钱大于汉文钱,大概是在宫廷中使用的。但汉文钱有当十大钱,同天启大钱一样,背面也有“十·一两”三字。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为后金天聪元年,又铸当十的满文天聪汗之钱(),背面穿左有满文“十”字(),穿右满文“一两”()字样。完全是仿天启大钱的形制。满人在万历二十七年才仿照蒙古文创制他们自己的文字,到天聪六年经过一次改革,所以天命钱和天聪钱上的满文,是旧字,是未加圈点的文字,后来的新字是有圈点的文字。
1703710590
1703710591 有人见过崇德钱,尚待证实。
1703710592
1703710593 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仿照明朝的办法,由工部设置宝源局,户部设置宝泉局,开铸顺治通宝。制钱的金属成分是七成红铜,三成白铅,一千文为一串。钱的重量在元年定为每文一钱,二年改为一钱二分,八年改为一钱二分五厘,十四年宝泉局改为一钱四分。其他各省铸局停铸。十七年宝源局恢复铸钱,每枚也是一钱四分。银钱的比价,起初是仿明朝中叶的办法,每七文准银一分,旧钱十四文准银一分。二年(公元1645年)以后,改为每十文当银一分。
1703710594
1703710595 顺治钱有五种形式:第一种是光背,这是仿古钱。
1703710596
[ 上一页 ]  [ :1.70371054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