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710608e+09
1703710608
1703710609
1703710610
1703710611
1703710612
1703710613
1703710614
1703710615
1703710616
1703710617
1703710618 第五种是满汉文钱,即背面穿左一个满字,穿右一个汉字,都是纪局名,总共只有十二种,即陕()、临()、宣()、蓟()、原()、同()、河()、昌()、宁()、江()、浙()、东()〔1〕。
1703710619
1703710620
1703710621
1703710622
1703710623
1703710624
1703710625
1703710626
1703710627
1703710628
1703710629
1703710630
1703710631
1703710632
1703710633
1703710634 康熙钱分两种:北京所铸的,背面只有两个满字,即宝泉和宝源,和顺治钱一样,也就是顺治钱的第四式。外省所铸的是采用顺治钱的第五式,即满汉文钱。但铸局的数目常有添废。起初外省只有十四局〔2〕,后来加成二十一局〔3〕,六十年(公元1721年)规定一省一局的原则,又裁减七局〔4〕。遗留下来的康熙钱,除了宝泉宝源两种以及顺治钱第五式的十二种外,还有宝福()、宝苏()、宝南()、宝广()、宝台()、宝桂()、宝云()、宝漳()、宝巩()、宝西()十种。其中西字最少,其次是巩字。西字大概是康熙初年所铸的,宝西局不久就废了。西字康熙钱的通字同顺治钱相近。满文在经过改革后,书法还是有点变迁,大抵是由繁而简,所以同一字有几种书法,例如南昌的昌字,有时作,有时作;陕西的陕字,在顺治康熙时作,后来改作。
1703710635
1703710636 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钱重减为一钱,金属成分是铜六铅四。但四十一年又加成一钱四分。另外铸造一种小钱,每文重七分,称为轻钱,一钱四分的钱称为重钱。两者作价不同,轻钱每千作银七钱,重钱每千作银一两。轻钱大概是一时的制度,但一直到乾隆年间还是和重钱一样,有法偿资格。
1703710637
1703710638
1703710639 康熙年间,宝泉局曾铸一种另外的康熙钱,铜色发金黄色,文字笔画稍有不同,熙字作熙,不作,俗称罗汉钱,有许多附会。也有人说是康熙帝六十岁时的祝贺钱,这也许可靠些,因为数量和板别都比较多。
1703710640
1703710641
1703710642
1703710643
1703710644
1703710645
1703710646
1703710647 雍正以后,制钱都是用顺治钱第四式,除正面的年号外,背面都是两个满洲字。但有例外,宝福局所铸的钱,局名有时用汉字,不过不是常制。雍正钱的局名除河、陕、昌、浙、福、云、苏、南、广、桂、巩、台等十二局系康熙时原有的以外,山西省局改为宝晋(),山东省局改为宝济(),另外新设的有三处,即湖北宝武局()、四川宝川局()和贵州宝黔局()。另外有一满字,普遍认为南字,但少一点,应当是安字,为安徽所铸。安徽在雍正九年到十二年间曾在江宁府开设宝安局铸钱〔5〕。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以后钱重又减为一钱二分。
1703710648
1703710649
1703710650
1703710651
1703710652
1703710653
1703710654
1703710655 乾隆时保持了雍正十七局中的十五局,因为宝河、宝巩两局已停。另外设立了直隶的宝直()局、伊犁的宝伊()局,以及回疆(即新疆南路)的几局,如叶尔羌[,原名叶尔奇木(),乾隆二十六年改为叶尔羌]、阿克苏()、乌什()等。据说和阗和喀什噶尔也曾设局,但没有钱币留传下来,有人见过和阗的样钱,用黄铜铸,大概是北京宝泉局铸的。另外哈喇沙拉可能有铸局。新疆各局所铸的钱都是普尔钱,这是原来铜钱的单位,用红铜,形制则改用方孔钱,也称红钱。其中伊犁和哈喇沙拉的普尔钱和内地制钱通用,回疆的红钱都是每枚当制钱五文。这些钱的背文也有特点,穿孔左边是满文,右边是回文,连同正面的汉文,共有三种文字。
1703710656
1703710657
[ 上一页 ]  [ :1.70371060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