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710747e+09
1703710747
1703710748 清末不但在钱币的铸造技术上有大的改革,而且在钱币的形制上也发生一次革命。中国自秦汉以来,差不多完全使用方孔钱,例外很少,例外都是不重要的或暂时的。清末的钱币没有方孔了。“孔方兄”一词,在中国历史上和文学作品中表达了各种各样的感情,从此成为历史上的名词了。这一革命,不限于中国,它是整个方孔钱体系内的革命。日本在明治维新(公元1870年)以前就开始了这次革命,铸造一些椭圆形的铜币,但方孔钱继续流通,直到明治维新制定新的币制,才完全采用了欧洲式的钱币。朝鲜也曾改革它的币制,于光绪十七年发行没有方孔的新式钱币。越南对旧的货币文化保持得久一些,虽然它铸造新式银币远在日本和朝鲜之前,可是它的方孔钱一直铸造到最近,在20世纪的中叶,它还铸造了保大通宝的机制方孔钱。它的银币上也保留了旧的货币文化的痕迹,最早的银元仍叫通宝,如明命通宝和绍治通宝。有些绍治通宝中间仍加方孔。稍后的嗣德通宝也有方孔。从整个历史看来,越南铸造的方孔钱的种类和数量较多,一般人民使用方孔钱的习惯,也更加根深蒂固。中国虽然在清朝政权被推翻以后,基本上不再铸造方孔钱了,但方孔钱的流通,在农村,尤其是一些偏僻地区,还继续了一个很长的时期,在纸币贬值的时候,它们又重新进入流通领域。就是在朝鲜,各种方孔钱,也继续流通到20世纪〔41〕。印尼一些地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还使用方孔钱。
1703710749
1703710750 光绪二十六年,广东开始铸造铜元。每枚重二钱,铜百分之九十五,铅百分之四,锡百分之一。正面为光绪元宝四字,中间没有方孔,而有宝广两个满字。下面靠近外郭有“广东省造,每百枚换一圆”字样。背面是蟠龙花纹,下面近外郭有英文“KWANGTUNG ONE CENT”(广东一分)字样。可见最初的铜元是对银币作价,大概是想用作辅币。后来把背面的ONE CENT改为TEN CASH(十文),而正面不变,于是正面的中文是对银作价,而背面的英文是对制钱作价。到光绪三十年才把正面的“每百枚换一圆”的文字改为“每元当制钱十文”。后来这种铜元成了一种实币,对银币没有一定的比价,可是对制钱却始终是十与一之比。
1703710751
1703710752 新铸铜元制作整齐精巧,大受人民欢迎,而政府也获大利,因此各省先后仿行。到光绪三十一年有十二省铸造铜元,计有广东、直隶(北洋)、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江西、浙江、湖南、湖北、福建、四川等省。
1703710753
1703710754 清末的新式铜币,面额分为五等,即一文、二文、五文、十文、二十文。根据光绪三十一年七月颁布的《整顿圜法章程》,铜币的金属成分是铜百分之九十五,铅百分之五;或铜百分之九十五,铅百分之四,锡百分之一。重量则当二十的铜元重库平四钱,当十铜元二钱,当五一钱,当二四分。当时当二铜元没有铸造,当一则用制钱。但后来北洋和湖北等省局曾铸造一文的小铜币,福建有二文的小铜币。而在流通方面,最通行的是当十铜元,即所谓单铜元或单铜板。当二十的铜元或双铜元只行于北方和湖南湖北江西等省份,当五很少流通。
1703710755
1703710756 铜元在中国不过通行二十几年,但种类繁多,千变万化,在中国钱币学上成为一个独立的部门。不过重心在于当十铜元。因为当十铜元在各种铜元的总额中,要占百分之九十七八。当二十的不到百分之二,其余如当五和一文、二文,都不到千分之一〔42〕。清朝的这种铜元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光绪元宝,一类是大清铜币。光绪元宝花样板别最多,正面中央的文字是光绪元宝四字上下右左分列。上缘为铸造的省名或地名,或写某某省造,或单写局名,计有湖南、江西、湖北、河南、北洋、江苏、安徽、福建、广东、广西、四川、浙江、山东、吉林、奉天、江南、清江、新省等。下缘是作价,或对银圆作价,如广东初铸的铜元是“每百枚换一圆”,或对银两作价,如新疆所铸是“市银二分五厘”。大部分是对制钱作价,但措辞各种各样,单是湖南省造的铜元就有许多种写法,有“每元当钱十文”“当十黄铜元”“当十铜元”“当钱十文”“当十”。此外大都还有满文标明铸局,或置于中央,或分列两旁,但北洋和清江等局所铸,只有光绪元宝四个满字在上缘,没有满文局名;江南省造的则有满文在背面的。至于新疆省的有些有回文,有的则全是汉文,既无满文,也没有回文,也没有英文,这是一个奇特的例外。其余的当十铜元,背面周围总用英文标明省份和作价,作价时一般都用“TEN CASH”(十文),可是吉林作“TEN CASHES”,而安徽有作“ONE CEN”和“ONE SEN”的。背面的图形是蟠龙纹,这是最千差万别的,蟠龙的形状,龙旁的云朵和边缘的星点,都变化很多,钱币收藏家根据这些小分别而整理出许多板别来。每省总有几十种。至于大清铜币倒比较简单统一,最中央是一个小字或两个小字,代表省名,计有湘、赣、鄂、汴、直、苏、皖、闽、粤、川滇、川、滇、云、浙、奉、宁、吉、东、淮等,也有无地名的。上端是大清铜币四个满文,满文的两旁是年份如丙午、丁未;左右边缘分列户部二字,后来有用度支部三字的。也有把丁未二字放在户部二字的地位上的。下面一律是“当制钱十文”。背面中央也是蟠龙,变化比较少,上缘是“光绪年造”或“宣统年造”,下缘是英文“TAICHING TI-KUO COPPER COIN”(大清帝国铜币)。
1703710757
1703710758 这次钱币形制的变革,差不多比得上秦始皇的一次变革。秦始皇把各种大小的刀布改为方孔圆钱,肯定是前进了一步;清末把方孔钱改为没有方孔的铜元,就不一定是进步了。作为一种具体措施,是无可非议的,因为当时流通的钱币,轻重参差,大小不等,一律改用机器制造的铜元,确有耳目一新的效果;对当时的货币流通,也发生一些好的作用。但在长期看来,这种变革的价值是值得怀疑的。方孔钱是中国两千多年来的传统,这种传统完全没有打破的必要。从艺术的角度看来,欧洲式的钱币,是雕刻家的园地,特别是人像的雕刻。实际上欧洲的钱币艺术,是以人像雕刻为中心。中国美术家长久不重视人像雕刻,因而中国新式的银铜币上也不以人像为图形。清末只有四川卢比也用人像,那个人像就雕得非常坏。其他新式银铜币的图形也没有什么可取。当时如果用机器铸银铜两种或金银铜三种方孔钱,也是完全符合要求的。
1703710759
1703710760 中国货币史 [:1703700026]
1703710761 四、白银和银币
1703710762
1703710763 清朝的币制,虽然是一种银钱平行本位,但从政府看来,重点是放在白银上〔43〕,而且有提倡用银的明白表示〔44〕。官俸也是以银计算和支付,不过官吏的收入,并不全是货币,还有禄米,可见实物经济的成分仍然存在,只是比前代少一些。
1703710764
1703710765 清朝用银,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最初的一百年,国内大部分的地方,专用银块,虽然铸成锭形,但仍以两计算。第二个阶段是嘉庆以后的八九十年间,即19世纪的大部分,外国银元渐深入中国内地,在中国变成一种选用货币。第三个阶段是清末的几十年间,中国自己铸造银元,并赋以法偿资格。当然在第二第三两个阶段里,银两还是通行。
1703710766
1703710767 银的名称和形式,种类繁多,在乾隆年间,江南浙江有元丝,湖广江西有盐撤,山西有西鏪水丝,四川有土鏪柳鏪和茴香,陕甘有元鏪,广西有北流,云南贵州有石鏪和茶花;此外还有青丝、白丝、单倾、双倾、方鏪、长鏪等〔45〕,名目极多。大体可以分为四种:第一是元宝,通常叫作宝银,也叫作马蹄银,因为像一只马蹄,大元宝每只重五十两。这种元宝也有各种形式,所谓方鏪长鏪就是根据它的形式而起的名称。第二是中锭,重约十两,也有各种形式,多马锤形,也有作马蹄形的,叫作小元宝。第三是小锞或锞子,像一只馒头,但也可以随意铸成各种形式,重一二两到三五两,也叫小锭。第四是散碎的银子,有滴珠、福珠等名称,重量在一两以下。
1703710768
1703710769 应该指出:白银的形式并没有法令上的规定,完全随各地的习惯和方便而定;银楼几乎可以任意铸造。所以轻到一钱或一钱以下的白银也有铸元宝形的。我见过库平一钱的小元宝,上面打了康熙年号,制作很规矩。另有雍正年号的小元宝,只有三公分重,制作比较草率。
1703710770
1703710771 旧日秤砝不统一,同是所谓两,种类也很多,各地不一样。最重要的是库平两〔46〕、海关两〔47〕、广平两〔48〕和漕平两〔49〕四种。库平是国库收支所用,为全国纳税的标准秤。海关两适用于关税,这是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成立海关以后采用的。广平是广东的衡法,因为广东同外国接触得早,所以比较重要。漕平是漕米改征折色以后所用的标准。这四种衡法本身也没有一定的标准,随时随地不同。大体上以海关两为最重,广平两次之,其次是库平两,漕平两最轻。
1703710772
1703710773 银两的成色,自古即不划一。清初政府虽以纹银为标准,但民间所用的白银,自很低一直到所谓十足,随时折合纹银计算,而纹银也不是十足的纯银,只是一种标准,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所以称为虚银两,实际流通的是宝银。
1703710774
1703710775 宝银就是指元宝,如苏宝银和武昌宝银等。从成色上看来,有足宝、二四宝、二五宝、二六宝、二七宝等。所谓足宝就是一种标准的纹银。二四宝就是说五十两重的宝银,在流通的时候,要申水二两四钱,换句话说,就是五十两重的二四宝银所含的纯银,等于五十二两四钱纹银所含的纯银。
1703710776
1703710777 所谓纹银是一种全国性的假想的标准银,成色是千分之九三五点三七四〔50〕,实际上并不存在。不过其他各种银两都是根据它来计算。例如上海商界用作计账单位的银两规元,其成色就是等于纹银的百分之九十八。所以称为九八规元。市面上的元宝,在支付时,先要折合成纹银,然后再换算成规元。例如一只二七宝银,等于五十二两七钱的纹银,再除以百分之九十八,所得的五三点七七五五就是合规元的数目,换言之,一个五十两重的二七宝银,等于规元五十三两七钱七分五厘五毫。不过上海是以漕平为标准。但所谓九八规元的九八,到底是指成色还是指重量,也没有人能说得出,虽然实质上没有多大区别。
1703710778
1703710779 规元是上海的记账银两单位,天津的单位叫作行化,成色是千分之九九二。汉口的单位是洋例。这种银两单位的采用,本来是因为市面没有一种标准的货币,使商业上的计算很不方便。譬如上海,本是以西班牙的本洋为标准,但自本洋停铸后,来源断绝,乃采用过去豆商的计算单位规元为单位,用意和中世纪威尼斯的银行货币相同。然而各地有各地的标准货币,在全国看来,就等于没有标准了。
1703710780
1703710781 宝银的铸造,虽然多是银楼银炉的事,但有些机关用自己的名义发行宝银,如海关、官银钱局以及银行等。贵州官局曾发行估平足银一两的锞子。华俄道胜银行曾铸造一两以下小元宝几种,分一两、五钱、三钱、二钱、一钱。
1703710782
1703710783 元宝铸成后,即送公估局鉴定,并用墨笔批明重量和成色,这样就可以照批定的重量和成色流通,所以可以说是一种铸币。但散碎的银子还是要随时计较。而且公估局的批定只在当地有效,到了外地,只能按实际含银量计算,换言之,即须另行鉴定。由于各地衡法的不同,各地都设有银炉,将外地运来的宝银或银条改铸成当地通行的宝银。这种银炉多为当地的钱业所设。在上海,宝银多是装成箱,大约六十锭一箱,重约三千两。直到清末,实际上直到1933年的废两改元以前,上海各银行间的清算,还是用宝银。每日结算之后,即用人力或车力运送。由此可知:宝银是金融界和商界最重要的储备金。
1703710784
1703710785 由于银色的纷繁,我们可以想象流通时人民所感到的不便。尤其是散碎的银子,一次交易,要把各种不同成色的银子折合计算〔51〕,不知要费多少心思;至于秤称的麻烦〔52〕还在其次。难怪人民乐于用钱;更难怪外国银元流入内地时,经过短期的试验后,便大受欢迎,而且作价高于它的实价了。
1703710786
1703710787 外国银元,自明代起已流入中国。那时中国同欧美人已有接触,一方面有葡萄牙人来到澳门、广州、泉州、宁波等地经商,同时菲律宾的华侨,往来于中国和菲律宾之间,这些都是外国银元流入中国的途径。
1703710788
1703710789 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曾限制外人只许在澳门贸易,但实际上他们的活动范围,一天一天推广,外国银元流入中国的,也一天一天多了。当时的中外贸易,几乎是单方面的,因为中国人不用外国货,外国商人要买中国的丝、茶、瓷器,就必须用白银。所以他们到中国来的船,载的全是银元,而回去的船载的是货。
1703710790
1703710791 康熙年间,流入中国的外国银元,除双柱外,还有杜卡通(ducaton)、埃居(écu)和所谓国家银元或国家塔勒。杜卡通是指威尼斯、佛罗伦萨和荷兰等地17世纪前后所铸的大银币。据说当时流到中国来的是威尼斯银元。埃居是法国钱币的名称,凡是币面有盾形的钱币都叫埃居,包括金币和银币,有各种大小。流到中国来的自然是大银元,重约库平七钱八分。大概上面有路易十四的像,路易十四和康熙帝约略同时。当然可能还有路易十四以前的银元流进来。所谓国家银元或国家塔勒是北欧和荷兰等国的银元的名称〔53〕。这些银元中,论成色,当时以杜卡通为最好,其次是双柱和埃居,国家银元较差,所以在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发生贴水的现象,每百元贴水五元。当时外国银元的流通,还是凭重量,而不是凭个数。
1703710792
1703710793 乾隆年间,外国银币更加通行,除了购买中国土产外,还有一部分是为中国的高利率所吸引进来的。当时广州的利率自年息一分八到两分,以复利计算;有大批的银钱自印度流入中国。在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的时候,估计广州商人欠外商的债在三百八十万元以上,而他们实际借到的本金或赊到的货物不过一百万元〔54〕。中国人称外国银币为洋钱,广东人则称之为番银〔55〕。乾隆初年在中国最通行的外国银币有三种:最大的是马钱,其次是花边钱,再次为十字钱〔56〕。马钱或马剑是荷兰(尼德兰)在1659年同杜卡通银币同时铸造的,每枚重约三十二公分,合中国库平八钱六七分。一面为身着全副盔甲的骑士,手舞宝剑,骑在马上。另一面为狮像。这种银币17世纪不会大量流出,因那时银价下跌。18世纪前半,银价上涨,于是大量外流。各省所铸,图形稍有不同,如同中国清末的铜元一样。花边钱是指双柱,因为自1732年起墨西哥城用机器铸造新式的双柱银币,边上有麦穗纹。当时的马剑是光边的,所以双柱被称为花边,这名称后来变成银元的通称。新式双柱的图形略有改动:两柱之间有东西两半球的图案,而且两柱上各有卷轴裹着,成$$形,这是银元记号$的由来。当时双柱有大小几种,都在中国流通。大的重七钱二分,小的有半元和四分之一。还有八分之一、十六分之一和三十二分之一的,大概没有流到中国来。十字钱有许多种,因为十字乃基督教的教徽,自中世纪以来,许多国家的大小银币都用十字为图案或图案中的一部分。17世纪日诺亚的银币和西班牙的一种银币(cob dollar)上也有大十字。但中国在18世纪所用的大概是葡萄牙的十字钱(crusado),大号的重约五钱六分。此外,还有各种人像的银币。
1703710794
1703710795 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查抄和珅的家产,有洋钱五万八千元〔57〕,可见洋钱已流到北京了。当时清朝政府发觉外国银币流入,同时中国的银块则有流出,有人主张加以禁止。因为外国银币成色不过九成多一点,中国的银块是纹银,以为是十足的。中国人因为喜欢外国银币铸造得精致,所以看同纹银。外国人用银币和中国的纹银等量交换,运往印度加尔各答,可以赚钱〔58〕。
1703710796
[ 上一页 ]  [ :1.70371074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