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717278e+09
1703717278
1703717279 我们已经对起初的问题——到底是什么因素决定着5美元纸币的购买力——做了很多讨论。在准备好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讨论一下货币剪刀的双刃:供给和需求。
1703717280
1703717281 假设在一个理想世界中,纸币是唯一流通的交换媒介,首先设想一个恒定的状态,即在很长时间内货币的数量是一个恒定的常数,当然其他状态也一成不变。社会的每一名成员都面临足够的不确定性,因此,他们觉得很有必要持有现金余额,以便应付在收入和支出之间可能出现的难以预料的缺口。但是在所有的不确定相互抵消、平衡之后,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希望持有的现金余额仅相当于年收入的1/10。
1703717282
1703717283 在这种情况下,显然是货币的数量,即各种面值纸币的最终数量,决定着价格水平。如果仅按照假定水平的一半来供给货币,那么美元价格就会打对折;如果翻番供给货币,那么美元价格也会翻一番。当然,相对价格将不会受到影响。
1703717284
1703717285 这是假想的和不真实的情形,因此,我们的讨论不会在此过多停留,但是它却一针见血地引申出货币的一个特性:它对社会整体的益处并不取决于货币的数量。对于几乎所有的商品和服务来说,从它们身上衍生出来的效用取决于以单位计算的实物数量。但是,对于货币来说,这条规则显然不适用。翻番增加或减半供给美元数量,仅仅意味着商品价格标签上的数字翻了一番或打了对折。当黄金占据货币的主导地位时,人们都在谈论是否有足够的黄金充当货币储备。这是一个错误的问题。从理论上说,一盎司的黄金便已经足够。正如大多数情况一样,黄金不会作为实物参与流通,但是,却可以用它发行任意面额的货币——比如,一盎司黄金等于十亿——这很方便。
1703717286
1703717287 之所以说这是一个错误的问题,是因为人们不可能从恒定不变的供求假设情形中推理出任何重大或有趣的货币理论问题。正如大卫·休谟在两个多世纪前指出的那样,“涉及一个国家的国民福祉的时候,货币数量的多寡无足轻重”[休谟,(1742)1804b,第305页]。他还补充道,真正起作用的是货币数量以及货币需求状况的变化。
1703717288
1703717289 让我们设想一下,某一天一架直升机飞临假想的长期稳定的社会,然后从空中撒下额外的流通货币——例如,对于年收入20 000美元的个人来说,他将获得额外2 000美元的货币。[6]当然,从空中撒下的货币很快就被人一抢而空。让我们再次假设,每个人都相信这种天上掉钱的事纯属千载难逢,今后再也不会重现。
1703717290
1703717291 首先,继续假设每个人捡到的货币数量与他或她个人所持有的现金余额完全一致,那么,也就是说现在他们所持有的现金余额已经比原先翻了一番。
1703717292
1703717293 如果每个人都只是决定把天上掉下来的现金继续藏起来,那么什么事都不会发生。价格将会与之前的一样,每个人的年收入还将维持在20 000美元。但是,这个地方的现金余额相比于原先的5.2周收入,将会提高至10.4周收入。
1703717294
1703717295 但是,人们不会照此行事的。基于我们之前的假设,即每个人都相信直升机的奇迹不会重演,那么对他们来说,没有什么比这更有吸引力了,他们比以往任何时候更愿意持有现金(如果没有这种假设,那么直升机的出现可能会增加人们对预期的不确定感,从而可能随之引发实际现金余额需求的变化)。
1703717296
1703717297 设想一下,这里每一个人原先持有的现金余额为5.2周收入,现在是10.4周收入。当然,如果他愿意,原先他也可以持有10.4周收入的现金,但是这就需要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节衣缩食才行。当他持有5.2周收入的现金时,他并不会认同为了多增加1美元的现金余额,值得他在一年内节制1美元的消费,或者值得他在10年内每年都节制10美分的消费。那么,为什么现在当他持有10.4周收入的时候,他却认为应该可以消费了呢?假设他原先处于均衡状态,这就意味着现在他愿意增加消费,降低现金余额,直至恢复到原先的均衡水平。只有在原先均衡的水平上,他才会为了持有更多的现金余额,愿意把个人消费控制在更低的水平上。
1703717298
1703717299 请注意,这里每一个人都需要做出两个决定:
1703717300
1703717301 1.他想把突然增加的现金余额降低到何种水平?由于直升机的出现并没有改变他的实际收入或其他基本状况,因此,我们可以明确地说:他会降低至原先的水平。
1703717302
1703717303 2.他想在多短的期限内把现金余额恢复至原先的水平?对此,我们无从回答。这个答案取决于他的个人偏好等性格特征,而这无法从一成不变的均衡状态中觅得端倪。
1703717304
1703717305 我们仅知道每个人都在以某种幅度降低他们的现金余额,他会为此超支消费。但是,我们知道一个人的支出对于另一个人来说,就是收入,因此,这个社会的整体消费并不能超越其整体收入。每一个人持有现金余额的总数与可以持有的现金数量完全一致,因此,每个人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无法“消耗”掉现金余额,他们只能把各自的余额进行转移。某一个人超支消费,必然会导致另一个人收入大于支出。事实上,他们正在玩抢椅子的游戏。
1703717306
1703717307 最终的结局显而易见,人们试图超支消费的意愿将被当头棒喝,但是在这一过程中,这些消费意愿却哄抬了商品和服务的名义价值。这些天上掉下来的纸币并没有改变这个社会的基本现状:它们没有增加生产产能,也没有改变人们的偏好;既没有从表面上改变也没有从事实上改变消费者想用某种商品替代另一种商品的速度,换言之,既没有从表面上改变也没有从事实上改变生产者生产某种商品替代另一种商品的速度。所以,最终的均衡状态将会是每一个人的名义收入提高到40 000美元,而不是原先的20 000美元,与此同时,实际流通的商品和服务与之前的水平完全一致。
1703717308
1703717309 探讨它给这个假想社会所带来的转变,似乎显得更加困难。首先,某些生产者可能在调整价格方面反应迟缓,他们可能以资源的非市场价值为代价,为市场生产更多的产品。其他一些人可能会愿意超支消费,因此,停止为市场生产产品。如此一来,在这种转变过程中,以原先名义价格衡量的收入可能出现上升,也可能出现下降。同样的,某些产品的价格会比另一项产品的价格调整得更加迅速,因此,它们之间的相对价格和数量就会受到影响。或许会出现调整过度的情况,从而会导致产生一个循环往复的调整模式。简而言之,缺乏对反应模式的更多了解,我们无法预测这种转变的最终结局。这种转变或许千变万化,有时调整即时展开,所有的价格一夜之间翻了一番,而有时调整则会旷日持久,无论是市场价格还是产量都会出现上下起伏的波动。
1703717310
1703717311 现在,我们推翻原先的假定,即每个人碰巧捡到的现金数量与他本人原先所持有的现金数量相等,重新假设每个人捡到的现金数量纯粹靠运气。这将会导致起始分配效应。在转变过程中,有些人会增加消费,另一些人则会节制消费,但是最终的状态与前一种假设情形完全相同。
1703717312
1703717313 但是,由于存在起始分配效应,它会导致一种实质性的影响:这种转变,即使只是一种概念上的可能性,也不会即时发生,因为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不仅仅会发生哄抬价格的情况。假设价格一夜之间上涨一倍,这将会导致不均衡状况的出现。那些捡到比他们原先所持有的现金余额更多钱的人,现在所持有的实际现金数量大大超过他们想要持有的数量。他们会想办法增加消费,但是,他们会在一段时间内消费,而不是即时消费。另一方面,那些捡到比他们原先所持有的现金余额更少钱的人,现在所持有的实际现金数量少于他们想要持有的数量。但是,他们无法即时恢复他们的现金余额,因为他们的收入有其既定的时间表。
1703717314
1703717315 这个分析过程从他们的名义现金数量出现变化,立即转移到他们对现金的偏好出现永久性的变化。假设平均每个人决定持有一半的现金,那么最终的结果是价格会上涨一倍,现在名义年收入为40 000美元的人最初持有2 000美元的现金。
1703717316
1703717317 这个简单的例子体现出货币理论中的大部分基本原则:
1703717318
1703717319 1.名义货币量和实际货币量之间的区别发挥核心作用。
1703717320
1703717321 2.可供个人选择和可供社会整体选择之间的区别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
1703717322
1703717323 3.正如总结事前和事后区别那样,意愿显现出它的重要性。当人们捡到天上掉下来的现金时,消费的意愿超过了预期的收入(即在事前,消费超过收入)。然而事后,消费和收入必然相等。但是,每个人超支消费的意愿,尽管注定会失望,却具有提升整体名义支出(和收入)的效应。
1703717324
1703717325 现在,让我们把这个例子设想得略微复杂一些,假设从天上撒钱这种事不是偶尔出现的奇迹,相反变成一种常态,即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它成为每个人完全可以预期到的事情。货币像下雨一样从天而降,造成货币数量的稳定上升,让我们假定以每年10%的幅度增长。
1703717326
1703717327 每个人在应对这种稳定的货币雨时,可能与他们在应对现金数量出现一次性永久翻番时一样,采取维持实际现金余额不变的方法。如果他们这么做的话,而且是即时采取措施,绝不磨蹭,那么所有实际的状况将会维持不变。价格的变化将会与名义货币存量完全一致,都会以每年10%的幅度增长。
[ 上一页 ]  [ :1.70371727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