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719173
这场论战并不限于美国,它蔓延至英国、法国,实际上整个世界都深陷其中,正如马西莫·罗卡斯所说,它导致了“经济学家中最活跃的理论论战,以及‘文明世界’中最激烈的经济政策争论”(罗卡斯,1987年,第1页)。其他地方也像美国一样,参与论战的人也分成类似的派别,唯一不同之处在于:在拥趸复本位制的人中,第一种人不仅包括与白银生产休戚相关的群体,而且,特别是在英国,也包括与印度和中国开展贸易的人,而在当时,印度和中国都还在实行自由铸造的银本位制,印度直到1893年才终止银本位制,中国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废除银本位制。与印度和中国开展贸易的群体支持复本位制,他们的理由与今天赞成固定汇率的人的想法一致——就是为了减少诸多不便以及由汇率波动带来的风险。
1703719174
1703719175
各派阵营的区分并非泾渭分明,牢不可破。在美国出现的一个明显例子就是芝加哥大学经济系首任系主任詹姆斯·劳伦斯·劳克林。他在1886年出版的《美国复本位制的历史》(The History of Bimetallism in the United States)一书,无疑是一个重大学术贡献,复本位制的拥趸者和反对者都会引用此书内容。但是,劳克林本人也是极其活跃、主张硬通货论、反对自由铸造银币运动的领袖级人物。作为这个阵营的领军人物,他很教条并且极具煽动能力。货币领域的学术专家,如弗朗西斯·沃克和欧文·费雪肯定也赞同他反对平民主义者某些特定的自由铸造银币主张,但是,显然他们对劳克林的教条做派感到十分尴尬,而且他们认为劳克林的经济学理论十分糟糕——在我看来,他们十分正确,因为他们在经济学理论观点上完全与劳克林分道扬镳。
1703719176
1703719177
而英国的例子则是罗伯特·吉芬爵士,因被阿尔弗雷德·马歇尔戏谑地编造出“吉芬悖论”而名垂后世。1879~1890年,吉芬在这个问题上写过不少流行甚广的文章,后来这些文章被编纂出版,起名为《反复本位制的案例》(The Case Against Bimetallism)[吉芬,(1892)1896年]。无论他的累世盛名根据如何,这本书所提供的充分证据表明,他对货币理论一知半解。[13]
1703719178
1703719179
对复本位制的实际提案的看法
1703719180
1703719181
多数学者相信,原则上来说复本位制优于单一金属本位制,但是对于处在政治辩论核心的那些特别实际的复本位制提案,他们却一致反对,主要是由于两重原因,即希望得到更好的改革方案,同时也基于实际的考虑。
1703719182
1703719183
好与更好:斯坦利·杰文斯[杰文斯,(1875)1890年,第328~ 333页]赞同物价指数本位制,在这种制度下,货币单位,至少是长期合同中的货币单位,将会根据一般价格变化而进行调整——这种货币制度后来被称为指数化。
1703719184
1703719185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虽然也赞同物价指数本位制,但是认为除了长期合同之外,这是不切实际的空想。他支持埃奇沃思的观点,即把混合本位制标注为与完全物价指数本位制相比不那么极端偏离金本位制,但是却优于复本位制(马歇尔,1926年,第12~15页,第26~31页)。[14]混合本位制是货币单位由两种金属组成的货币体系,“一个黄金单位与数个白银单位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平价标准,而以此为基础则可以建立起纸币体系”(埃奇沃思,1895年,第442页)。在复本位制下,两种金属的相对价格是固定的,但是作为货币的相对数量则在不断变化。然而,在混合本位制下,作为货币的相对数量是固定的,而相对价格则在不断变化。因此,把一个法定的混合本位制转变成事实上的单一金属本位制,不存在任何危险。
1703719186
1703719187
里昂·瓦尔拉斯(瓦尔拉斯,1954年,第361页)赞同由货币管理部门用“白银调节器”进行管理的金本位制,以保持价格稳定。
1703719188
1703719189
欧文·费雪(费雪,1913年,第495页)赞同“补偿美元本位制”,在这种本位制下,美元的黄金等量将会不断变化,以使基础广泛的价格指数保持稳定,换言之,美元的黄金含量将会不断改变,来“补偿每一格令黄金的购买力所出现的变动”。
1703719190
1703719191
弗朗西斯·沃克反对美国单方面实行复本位制,而是赞同国际复本位制——也就是说,由相当数量的国家达成一项协议,来实行单一法定的金银比价。[15]事实上,所有负责任的复本位制拥趸者,即使是那些赞同单个国家单方面实行复本位制的人,都倾向于实行国际复本位制。这种情绪反映在有关这个主题的一系列国际会议上,但是最终这些国际会议都以失败告终。
1703719192
1703719193
实际的考虑:有一个重要的实际考虑就是提议中的法定金银比价。正如费雪所指出的,划定一个法定比价波动的范围,与维持复本位制货币体系的初衷是一致的。但是,如果不同国家采取不同的比价,很明显只有一个比价是有效的。虽然我相信,在1873年16∶1的比价适合美国的情况,但是,正如我在第5章中所讨论的那样,到了1896年再想恢复复本位制,已经悔之已晚,无法挽回损失。当年许多作者也表达过相似的观点。1896年,沃克曾经写道(沃克,1896b,第212~213页):
1703719194
1703719195
虽然为了试图恢复国际复本位制而对实际比价进行讨论的热情已经减退,但是,我仍然毫不犹豫地说,所有想把现有的市场比价,例如30∶1,作为复本位制下铸币厂所执行比价的说法,都是荒谬的。白银与黄金的价格下跌至30∶1,这是因为白银去货币化的缘故。重新恢复白银的货币地位,即使只是一种羸弱的同盟地位,必然会导致白银价格立即回升,并且维持在与任何一种除革命性力量之外的力量进行抗衡的水平……旧的比价15∶1相比于某种更偏向黄金的新比价,例如18∶1或20∶1,其“安全因素”更小。但是,尽管如此,“安全因素”或许已经足够……使得复本位制在旧的比价下发挥有益的作用。
1703719196
1703719197
显然,沃克并不认为美国作为单个力量就等同于一个“羸弱的同盟”,因为他反对布赖恩的建议,反对美国单方面按照16∶1的比价实行复本位制。1896年大选结束几天之后,他在关于国际复本位制的演讲中,把布赖恩的竞选失利称为“雨收云散的大风暴”[沃克,(1896a)1899年,1∶251]。在他1896年出版的《国际复本位制》(International Bimetallism)一书中,沃克表达了这样一种观点,即美国“没有并且从来没有具有与法国一样的国际地位,可以对货币金属市场施加同等重要的影响”(沃克,1896b,第220页)。正如上文所述,我对实验性证据所做的研究表明,他做出的“从来没有”的判断乃是夸大之词,尽管“没有”这一判断可能完全正确。
1703719198
1703719199
英国最具才华的经济学家之一、复本位制论者希尔德·尼科尔森在1888年所撰写的一篇文章[尼科尔森,(1888)1895年,第270页,第288页]中认为,如果达成一项国际协议,那么完全可能重建15.5∶1的金银比价,在这方面,他完全赞同沃克的观点。据我所知,在英国或美国单方面实行复本位制的情况下是否可能重建类似的比价问题,尼科尔森没有表达过任何观点。
1703719200
1703719201
杰文斯或许是经济学家中最好的例证,他赞同复本位制的理论观点,但是却在实际中强烈反对实行复本位制。1868年,在一封给复本位制支持者的信函中,他总结了自己的观点(杰文斯,1884年,第306页):“我必须承认,你和其他赞成所谓的可替换本位制的支持者在理论上是完全正确的。但是,在实际层面,这个问题看似完全不同,我倾向于希望能够延续单一金本位制。”在信中,他描述的主要实际考虑(杰文斯,1884年,第305~306页)是:
1703719202
1703719203
我根本看不到贵金属的价值会出现实质性上升的前景……因此,黄金价值将会上升而国家负担随之增加的危险,完全不能确定……
1703719204
1703719205
另一方面,单一金本位制所带来的便捷则是实实在在的,并且是完全可以确定的。在不使用纸币的情况下,货币的金属重量已经下降至最低水平。自从发行新的金镑后的半个世纪里,向英国人民举荐的货币制度展现出简洁和便捷的优势。事实上,1816年的法令在许多方面执行得如此成功,以至于我认为应该说服英国人民和政府,不要再对复本位制取代金本位制抱有任何的希望。因此,我乐意看见已形成的货币惯例偏向于单一的金本位制。[16]
1703719206
1703719207
在这里以及其他出版文献中,杰文斯都特别强调了以白银为货币给富裕国家所带来的不便,因为同等价值白银的重量要比黄金重很多。这个观点的假设前提是,很大一部分交易是使用硬币货币来完成的。在他那个时代,或许确实如此,但是,随着象征性辅币、纸币和银行存单的大范围使用,这种担忧很快就变得越来越不重要了。即使在杰文斯所处的时代,情况也不是完全像他所说的那样绝对,因为英格兰银行被禁止发行面值低于5英镑的纸币,而这个因素在美国却不存在。
1703719208
1703719209
在随后发表的文章中,杰文斯用越来越强烈的语气来重复这些反对观点。1875年,在法国终止自由铸造银币以及德国采用金本位制之后,他提出,“德国的货币改革导致了白银价格的下跌,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还会在现有的基础上继续下跌。有观点认为黄金购买力将会真的出现大幅上升(换言之,以黄金计价的价格水平出现下跌),这完全只是一种猜测……纯粹凭我的直觉,我猜想它不大可能出现上升”[杰文斯,(1875)1890年,第143页]。在1877年,他写道(杰文斯,1884年,第308页、第309页和第311页):
1703719210
1703719211
英国这个民族在哪件事情上都没有像在货币事务上这样表现得如此因循守旧……如果美国将会实行复本位制,它们与最重要的商业国家之间的货币关系将会陷入混乱,与此同时,成功实现塞努斯基先生的计划所必需的普遍复本位制将会渐行渐远……[17]
1703719212
1703719213
至少可以说,现在还存在着相当大的争议,即白银的价值比黄金的价值更加不稳定……在这种情况下,复本位制,或许应该被称为可替换本位制,可能真的在货币价值上比单一的金本位制更加不稳定。
1703719214
1703719215
尽管杰文斯作为一名经济统计学的先驱实至名归,但是在实验性预测方面,他却屡屡犯错。事实上,白银相对于黄金的价格急剧下跌,黄金的实际价格出现了上涨(也就是说,名义价格水平出现了下降),如果有什么不同的话,黄金的产量比白银的产量变得更加不稳定。[18]
1703719216
1703719217
与杰文斯同时代的著名记者沃尔特·白芝浩,曾经在1876年《经济学人》杂志上就白银的问题写过一系列的文章。在白芝浩于1877年去世之后,这些文章被汇编成册,并且以《白银的贬值》(Depreciation of Silver)为题出版了一本专著。这些文章主要讨论英国在与印度开展贸易的过程中因白银贬值所引起的各种问题——不可避免地引出对复本位制的讨论,而白芝浩本人对复本位制持强烈反对的态度。尽管与杰文斯相比,白芝浩的理论分析相对逊色不少,但是他据以反对复本位制所引用的实际考虑,则与杰文斯的观点完全相同,包括杰文斯错误百出的预测,尤其是预测1876年白银价格的“下跌只不过是新兴而羸弱市场中偶尔出现的货币意外,并不是持续性原因所产生的永久影响”[白芝浩,(1877)1891年,5∶523]。与杰文斯一样,白芝浩同样认为这是一个重大的考虑因素(5∶613),即“英国现在的货币体系完全依赖于金本位制,这不仅满足了国家的需求,而且在整个文明世界中被认为是英国独有的特色,并且这种货币制度把它所有的商业和金融惯例紧密联系起来。还有什么能够让英国议会必须想要弄明白的动机,可以诱使他们改变这种制度呢”?[19]
1703719218
1703719219
我大段引述杰文斯和白芝浩所强调要实际考虑的因素,主要是因为,尽管他们两位是最早强调实际考虑的人,但是毋庸置疑,这些所谓实际考虑在后来所有在这个问题上舞文弄墨的英国人中——包括马歇尔和埃奇沃思,无论他们是反对复本位制,还是对复本位制表现出不温不火的支持——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样,法国和美国出现了完全不同的实际情况,也就能解释通为什么这两个国家对复本位制表现出最强烈的支持,支持的人不仅有熊彼特所指的“货币偏执狂”,也包括受人尊敬的学者。
1703719220
1703719221
单一金本位制和单一银本位制
1703719222
[
上一页 ]
[ :1.70371917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