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719463e+09
1703719463 [4]帕里斯对这项法案做出了精彩的总结(帕里斯,1938年,第54~55页),如下:
1703719464
1703719465 目的:
1703719466
1703719467 (1)提高白银价格;
1703719468
1703719469 (2)增加白银的货币储备,直至黄金货币储备的1/3;
1703719470
1703719471 (3)发行银券。
1703719472
1703719473 为实现上述目的,将要采取的措施:
1703719474
1703719475 (1)财政部长依据他认为符合公共利益的条件和情况在国内外收购白银;
1703719476
1703719477 (2)一旦白银价格与货币价值一致(每盎司纯银1.292 9…美元),或者白银的货币价值相当于黄金货币价值的1/3的时候,停止收购;
1703719478
1703719479 (3)1934年5月1日美国白银的实际价格不超过每盎司0.50美元;
1703719480
1703719481 (4)当白银的货币储备超过黄金货币储备的1/3时,抛售白银;
1703719482
1703719483 (5)准备发行的银券的面值不低于购入白银的成本;
1703719484
1703719485 (6)财政部长可以对白银的进口、出口和其他相关交易实行管制;
1703719486
1703719487 (7)总统可以对白银产业实施“国有化”;
1703719488
1703719489 (8)收购和抛售白银所获利润,应按照50%进行征税。
1703719490
1703719491 [5]中国当时仍然在实行银本位制,但印度已不再实行银本位制了。但是,截止到1893年,印度实行的一直是银本位制,而且印度铸造的硬币大部分都是银币。
1703719492
1703719493 [6]黄金价格相对于白银价格的窄幅波动并不意味着黄金的购买力或白银的购买力维持不变。
1703719494
1703719495 [7]计算连续的价格序列的方法是把弗里德曼和施瓦茨(1982年)中的平减指数,与商务部1976~1986年GNP(国民生产总值)的平减指数,与《美国黄金委员会关于黄金作用的报告》(1982年)中1800~1867年公布的批发价格,进行对应矫正之后获得的。纽约的白银价格是由沃伦和皮尔逊(1933年)、雅斯特拉姆(1981年)以及《历史统计》(Historical Statistics)等著作中的相关数值拼合起来的。
1703719496
1703719497 [8]此处原文为“shinplaster”,原意为伤筋膏。据说在南北战争期间,有一位老兵的腿受伤了,他用自己的军饷、一叠绿背纸币当“伤筋膏”(shinplaster)来包扎伤口。以后人们用这个词泛指所有没法兑成硬通货的纸币,或面值较小的纸币或辅币。——译者注
1703719498
1703719499 [9]由于在经济上与中国内地联系紧密,中国香港也实行银本位制,其他实行银本位制的国家还有埃塞俄比亚(旧称阿比西尼亚)和波斯(即现在的伊朗)(李文斯,1939年,第369页)。
1703719500
1703719501 把中国视为银本位制国家,只是一种简单化处理的方式。“在中国做生意,使用铜……的比例甚至比白银更高……这些铜币……是以它们的金属价值进行流通的。它们是普通老百姓进行交换和设立账户的媒介。”(克雷普斯,1934年,第251~252页。)但是,在批发交易和对外贸易中,基本上都是以白银为基础。
1703719502
1703719503 [10]关于中国相当于实行浮动汇率制并对中国的价格产生的影响,在威格纳尔的书中有精彩讨论,请参阅(威格纳尔,1978a,第33~43页;1978b,第39页)。这些文章的最初原文并未署名。我对原作者做出判断的依据是1990年4月18日由《亚洲货币导报》的创始人和主编约翰·格林伍德(又译祈连活——译者注)所发出的一封私人信函。
1703719504
1703719505 [11]在格林伍德和伍德的书中出现的这篇和另外两篇文章,原文都没有署名。我对原作者做出判断的依据是1990年4月18日由《亚洲货币导报》的创始人和主编约翰·格林伍德所发出的一封私人信函。
1703719506
1703719507 [12]这个段落和上两个段落中的数据来自索尔特(1934年,第15~19页)。但是,亦可请参阅本章附录,布兰特和萨金特(1989年)、罗斯基(1989年)和张邦华(1988年)对此所做的不同的解读。
1703719508
1703719509 [13]如需了解对由美国白银收购计划引发的事件的不同解读,请参阅本章附录。
1703719510
1703719511 [14]作为《纽约时报》的记者,索尔特曾经报道过1933年伦敦世界经济会议,此后,他一直为《纽约时报》撰写特稿。报道显示,1934年下半年他曾经在纽约发表过几场演讲,因此,我上面引述的评论完全有可能就是他撰写的。
1703719512
[ 上一页 ]  [ :1.703719463e+09 ]  [ 下一页 ]